第二百九十三章

第二百九十三章

突然之間,在黑暗當中響起了一陣破風聲,古青鳥只感覺一陣陰風朝著自己的這邊飛過來,她連忙打開神眼,手抓著保險繩看向身後一條長長的東西朝著自己飛竄過來,嚇得古青鳥趕緊往旁邊躲了一下,然後這個長條的生物就裝在了她的手邊,詭異地站在了直上直下的岩石上面,和古青鳥大眼瞪小眼。

「啊!」古青鳥忍不住驚叫了一聲,差點鬆開手。

蘭陵也是感受到了這邊的情況呢,抬手就是一道風刃過來,古青鳥就看到這個長條的生物一扭身,又飛向了其他的地方。

蘭陵來到了她的身邊問道:「怎麼樣?」

「龍……龍!」古青鳥說道,剛剛那個長條的東西,雖然沒看清到底是什麼顏色,但是就只是驚鴻一瞥,古青鳥就看出來了,那個東西跟神話裡面的龍長得一模一樣。

蘭陵笑了:「那是洞螈。」

「洞螈會飛的嗎?」古青鳥驚魂未定。

「說不定是變異的洞螈呢?」蘭陵說道。

洞螈是一種兩棲類動物。由於它的身體呈灰色、粉紅色,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當地居民將它們稱為「人魚」。[1]洞螈棲息於第拿里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布區域從義大利第里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埃西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種。此外,它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斯洛維尼亞的舊貨幣上,有洞螈的圖樣。

前些年移動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在很多論壇上流傳著不少所謂「真龍」的照片。因為當時很多人都是剛接觸網路,所以不少人對論壇上那些號稱是「真龍」的照片深信不疑。後來,人們才逐漸發現自己是上當受騙了。這些所謂的「真龍」照片其實並不是龍的照片,而是斯洛維尼亞特有的一種稀有動物,學名叫洞螈。如果是看過類似照片的朋友,應該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這些照片是被PS過的,但是照片中的洞螈真的很像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除了大小略有不同之外,從形體和神態上面來看,簡直像是龍的翻版。以至於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洞螈的照片后,認為這是龍的幼崽。當然,龍這種生物一直是只存在於傳說中的,現實中誰也沒有看到。把洞螈比成龍的幼崽,也不過是一種想象罷了。在古代,人們大多相信龍是真實存在的。到了現代社會,因為一直以來動物學家並沒有發現過龍的蹤影,也沒有捕獲過龍的實物,所以人們逐漸認為龍不過是一個傳說罷了,和神話中的麒麟、朱雀一樣,都是古人想象出來的生物。並且,龍的原型究竟是何種動物,一直以來也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很多人看了洞螈的照片之後,覺得洞螈可能就是龍的原型。但是這種說法,遭到了動物學家的否定。洞螈最早是由奧地利的一位醫生髮現的,這位醫生的名字叫洛朗。1768年,洛朗在喀爾巴阡山脈旅行時,於地下洞穴中發現了這種神奇的生物。因為這種生物太過於奇特,於是洛朗給這種生物起了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普羅透斯。在現代動物學研究興起之後,普羅透斯這個名字才被改為洞螈。這是一種生活在地下洞穴中的脊索動物,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雖然體長只有30厘米,但是洞螈的壽命卻十分的悠久,據說可以活到100年以上。這樣長的壽命在動物界中,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實的長壽物種了。而且根據動物學家觀察發現,洞螈能夠在缺乏食物的條件下繼續存活6年之久。6年的時間可以說是非常長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不吃不喝也能存活,這種本領可以說是非常逆天了。洞螈6年不吃不喝也能存活,這一點和傳說中吞雲吐霧為生的龍多少有點相似。但是依照動物學家的觀點,龍的原型卻並不是洞螈。原因很簡單,洞螈的棲息地喀爾巴阡山脈位於歐洲中部,並且一直到18世界中期,人們才發現洞螈這種神奇生物,生活在亞洲的古人是不可能看到洞螈的。所以,從這方面來看,洞螈是不可能被古人作為龍的原型的。龍的形象從上古時代發展到今天,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華夏文明的精神里,龍是否存在又或者原型是什麼,其實並不是非常的重要。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1]《張果星經》云:「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2]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3]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而西方神話中的D

ago

,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與西方龍一樣,大眾眼中神聖的中國龍,偶爾也會有邪惡的一面出現,詳細可見於本條目「中外差別」一欄。[4]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荀子·賦》:「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東漢王充《論衡》曰:「世俗畫龍之象,馬首蛇尾。」東漢班固《漢書》:「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為蛇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的形象卻未提及。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云:「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龍形象演變編輯從數千年前無信史可考的文化時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西漢(包括王莽時期)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棱,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且都有翼。獸腿較長。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復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龍起源探討編輯龍神異動物說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且看:爬行動物--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徐乃湘、崔岩峋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來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哺乳動物--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初不是一般的陸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首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首源於豬首」。物候參照動物--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範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曆法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係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龍圖騰合併說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并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越部落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龍天象樹神說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尹榮方的看法別緻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龍恐龍遺記說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拜。」龍外邦傳入說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龍模糊集合說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龍評述總結作為古生物的恐龍,滅絕於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於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顯然,龍為恐龍遺記說,是站不往腳的。章鴻釗是中國文化西來說的主張者,其觀點僅僅是一種理論假設。西方文化中的毒龍和中國文化中的神龍在與水的關係上有相似之處,但總體上差異很大,史密斯的說法緣於他的極端傳播論,即堅持認為世界文化發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兩人的觀點都產生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中外學者對文化現象研究的深入,中國文化西來說和極端傳播論都失去了市場,龍為外邦傳人說也就為學術界所不取了。對龍為圖騰合併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并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志雄、楊靜榮)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毀傷或殺害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的載述。龍中外差別編輯「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

ago

」,而歐美西方文化中的「d

ago

」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只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

ago

」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這點和東方龍無異。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的負面涵義被放大,其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此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西方惡龍——死亡之翼但是西方龍與東方龍的區別並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區別。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偉人所說的:「好與壞,善與惡,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時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就像在大多人眼裡,邪惡的西方抓根(d

ago

)龍中,也有作為護國神龍的威爾士紅龍,作為圖騰守護神的北歐維京海龍。在普遍寓意吉祥的中國龍中,也有惡龍的存在。如《漢書》記載有「盛冬雷電,潛龍為孽。繼以隕星流彗,維、填上見,日蝕有背鄉」,《論衡》有「洪水滔天,蛇、龍為害,堯遂使禹治水」,明代《萬曆野獲編》:「漢世謂滇池為邪龍,雲南蓋苦龍為孽也,今乃以震表異」,清代古籍《陔余叢考》:「灌口二郎神,乃祠李冰父子也。冰,秦時守其地,有龍為孽,冰鎖之於離堆之下」。[5]歷代都有龍作惡為孽的記載,說到底,無論西方抓根或是中國神龍,都是一個極為龐大的族群,不能以單純的善惡概括之。21世紀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東西,而且好壞的評判往往還與評判者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的思想。雖然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龍是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但它在人類所留下的傳說中顯然也同樣符合辯證法。有中國學者提出把「中國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

g」,但21世紀尚未得到認可。歐美人習慣稱中國龍為「Chi

esed

ago

」。龍產生背景編輯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蒲牢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近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后,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這個故事雖然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后,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龍龍的種類編輯青龍:為「四聖」、「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天之四靈」之一,又稱為蒼龍,代表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方青龍」。青龍應龍:又名飛龍,亦作黃龍。背生雙翼的龍,關於應龍的文獻記載見於《山海經》,《山海經》中說,應龍居處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燭龍「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也就是經常招來風雨。[6]據《述異記》記載:「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據說當年軒轅帝有名大將就是應龍,主要功績有斬殺蚩尤、夸父。虺(huǐ):《述異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虯(qiú):虯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虯,龍無角者。螭(chī):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類龍生物。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應龍蛟(jiāo):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火龍:《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於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於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於龍王峪,先大后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雲龍:雲霧纏繞的龍。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行龍:傳說鯉化蛟,蛟化龍,而當龍達到一定境界時,會化為行龍。魚化龍: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講述的就是龍魚互變的關係。魚化龍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種。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台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裡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人們在活動。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除此之外,在一些典籍里還記載了龍的「衍生物」,如《五雜俎》:龍性最淫,故與牛交,則生麟;與豕交,則生象;與馬交,則生龍馬……龍歷史起源編輯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此次出土的蚌龍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龍圖案,距今約6600多年。但1996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厘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中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為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新鋪「新中國龍」由此可見,或許「龍」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誌,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并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中國古人最早體悟到人性,捨棄弱肉強食的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突出地表現了這種人性。這就是:為了團結、親近那些被吞併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滅了這個氏族、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的圖騰,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圖騰身上。所以龍的形象就是一種和合團結的象徵,表現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的一種極其寶貴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源頭。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20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龍觀念的產生,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的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在「龍」字的異體中,字形是在龍的形體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為斧劈樹木狀。從這個意義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龍」字中,「辛」位於龍形的上方,從辛的語義和造字的上下結構中可以看出,這個「龍」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龍(雷神)的恐懼而又企圖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狀態。《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征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

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在中國,龍經歷了四個較大的發展階段:圖騰崇拜階段、神靈崇拜階段、龍神崇拜與帝王崇拜相結合的階段、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

在圖騰崇拜階段,中國遠古的某些部落把龍視為圖騰,作為自己部落的祖先和標誌。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有關傳說,龍(原形為蛇)原為伏羲氏族的圖騰,後來成為太暤(太昊)部落的圖騰。太暤部落是龍圖騰崇拜最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神靈崇拜階段,農牧業逐漸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發展,從較為單一的圖騰崇拜過渡到多神崇拜。龍圖騰崇拜也發展為龍神崇拜。人們把龍神化,奉龍為水神、虹神。

龍被神化后,又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商周時期,龍紋正式作為天子紋章與權力象徵。這時候的商周天子懸挂九旒龍旗,並且穿著龍袞祭祀先王。秦漢時期,中國大統一,要求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神,以整合各地、各民族的信仰,龍崇拜進一步與帝王崇拜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帝王把自己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或龍神之子,或把自己說成是受龍神保護的人,藉助龍樹立威信,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和支持。這樣,龍獲得了更為顯赫的地位,對中國龍文化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戰國時期便形成了五色龍崇拜,及龍神信仰。在春秋時期,有五行神,分別與五行之神相匹配的是龍、虎、鳳、龜和麒麟,龍只是其中之一,與木神勾芒相搭配,而五龍觀念尚未形成。到戰國時期,五龍觀念開始形成。

最後是佛教娜迦龍崇拜與中國龍崇拜相結合的階段。隋唐時代,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佛教中的龍王崇拜也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的龍崇拜中,原來只有龍神崇拜,沒有龍王崇拜,龍王崇拜是在佛教傳入后引進的。隨著佛教的傳播,龍王、龍宮、龍女等也得到迅速流傳。

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五色龍及四海神,龍神信仰,在宋以前多稱龍神,直至宋徽宗封五龍為王,龍**仰才開始流行,可以說,四海龍王,五帝龍王是由朝廷封的本土龍神來的,由中國本土龍神演變的道教龍王,是後來神魔小說中四海龍王的直系宗主,四海龍王及五帝龍王都是中國本土血統的五龍神演變來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青鳥異聞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偵探推理 青鳥異聞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