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歷程

心路歷程

回顧自己的人生,說下自己的心得。說這些不是標榜自己,是讓後來人,有個參照,絕對不是全對的。絕對的對,是不存在的,或不能永遠存在。

首先,人性。人一生下來,本性上面,要麼是白紙,要麼是混沌。(人之初,善惡未分)

而人生下來,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心性,要經過很長時間去培養心性,且不自知。人的靈智慢慢開化,但卻不是完全開化,我認為的完全開化是從認識自己開始。

其次,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是在培養性情。讓人以已有的知識經驗去知善惡。(知善惡,但不完整)

再者,經歷。經歷是在引導性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靈智未開化前是這樣的)不管是學習,生活,我們經歷了一些事情,老師,家長,同學,周圍的人或紀律,家庭規則,法律等規矩,約束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在這裏面,我們沒開化前,不做惡就不會受懲罰。但做了善事,不一定有表揚。因為人們覺得好人,是不求回報的。這裏我覺得不妥。好人好事是不圖回報,那圖了回報的好人好事還是不是好人好事?我圖的回報,是一定要給還是不給?規定模糊的,人性也是模糊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我可以不要回報,但至少要告訴我,我到底做的是善是惡。這些規矩,本身是對是錯,我們做的到底是不是惡,很難定義。我權當是規矩都是對的,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規則是不斷的進化的,要不也不會有潛規則一說。

我們經歷中,一開始,絕對會有欺善怕惡的行為,不必自責,這是人性使然。但也不要覺得這沒什麼,錯還是錯,要改。在我們靈智開化后還不改,那就是真的惡了。(我們有時也會裝作自己是惡人,自保。裝惡人沒錯,但別裝着裝着就真是惡人了)

然後,認識自己,開化靈智。等我們真正成年了,我們的經歷中的不平事,和自己的錯,錯在哪裏?固有的規則有沒有錯?認識自己,也認識世界。

之後,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我自己是這麼理解的。知惡而不為,這是最起碼的世界規則,你做了惡,就要受到規則的處罰。知善而量為。好事是做不完的,有時要付出代價的,這裏我是量力而為。規則這裏,我沒作惡,你拿我沒辦法,我做好事,我要根據情況而做,因為有時好事會變壞事。比如我幫了一個人,那他覺得是理所當然的,那我還幫不幫?

然後,養成習慣。性情穩定。

最後,遇到未知,該如何做?

未知不是無知,無知是已有知識你沒學到,這叫無知。比如你說你不懂法律,這就不對了。有時無知便是錯,所以應該與時俱進,活到老學到老

。未知是什麼?沒有人走過的路,你去探索了。這裏怎麼做?如果是我,我不知道對錯,如果條件允許,我不去走下一步。如果必須要走,有幾種情況就有幾種方法:1.按慣性去走,(理性)即從1到2到3.。。。。。2.你沒有參照物,不知道怎麼去走,可又必須去走,那就按感覺去走(感性)3.你一知半解,那就感性加理性去走。

這是我的一些心得。

我第一次犯病,總體原因是我知惡了。。。。第二次犯病是我遇惡了。。。第三次犯病是原來我心裏也有惡。。。。。總結呢就是我不知惡的時候做了一些惡,我遇到惡的時候還了一些惡,我發現心裏有惡的時候羞愧了。但我所做的惡是我認為的惡,沒到觸犯法律的程度。心關太難過了,每次都是九死一生。我不知道會不會有第四次,我能不能過去,也是未知。過心關,不僅要心裏過去,周圍環境也很重要。

一開始,我以為我得病,是因為詩歌,現在看來,是詩歌治療了我。這個病是我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一些困惑導致的,詩歌在這裏邊承擔的作用就是協調,修路,溝通。這是我的一些心得,分享給需要的人。

我不是在說詩歌很好,引導你學詩歌。同樣的我覺得書法,繪畫,或其他愛好,能讓你的心靈與這個現實世界互動,做心理與環境的橋樑。這個橋樑你自己尋找,可以是愛好,也可以是夢想。當然你覺得你沒這方面的需要,我也不反對。因為現在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對。只是說下自己的心得。僅供參考,僅此而已。

~~~~~~~~~~~~~~~~~~~~~~~~~~~~~~~~~~~~~~~~

在說下我現在的一些不足。

我在工作場合,知對錯,也不能完全遵守公司規定。在家庭生活中,知好壞,也做不到無矛盾。前者因為環境因素,做到完全遵守的話,融不到工作圈內,會受排擠,我試圖在把握一個度。後者,因為不理解,不信任,追求各異或各自為政,矛盾重重。

我在試圖平衡,做些嘗試。

這些是告訴你,我並非知到了,就能做到,因為周圍環境,和各自追求。

個人和團隊,之間的矛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曇花一一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曇花一一現
上一章下一章

心路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