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三章 天助黎利

第九百九十三章 天助黎利

胡儼自從出任國子監祭酒以來,不僅是將國子生的管理、教學、考試各項事宜處理得井井有條,還在重修《太祖實錄》、編纂《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的過程中,都擔任了總裁官。由他去擔任此次秘密祭祀水龍脈的主祭,不論是資歷,還是名望,那都是足夠了。

就這樣,鄭和六下西洋的過程中,胡儼秘密隨行。而鄭和之所以推薦胡儼,就是想讓自己的哥哥能有機會去西礁的水底墓前祭祀一番。

船隊抵達龍頭之後,鄭和謊稱身體報恙,需在龍頭休整。為了不耽誤各國使臣歸國,鄭和派出部分船隻送這些使臣歸國。

支使走各國使臣之後,鄭和迅速與風燭殘年的馬悅接洽。在馬悅的全力配合之下,胡儼在龍頭水域秘密主持了祭祀水龍脈的儀式。

在龍頭逗留了一段時間,待那些分送各國使節歸國的船隻歸隊之後,鄭和的船隊立即返程。當然,在西礁少不了要稍作停留,剛剛擔任了水龍脈主祭的胡儼,在西礁真正地祭祀了自己的父母。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夏,鄭和的船隊歸國。第六次下西洋,是鄭和七下西洋用時最短的一次。因為這次下西洋的真實任務很單一,就是祭祀水龍脈。

當然,對於外界,還是要有一個合理的解釋的。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

意思就是說,鄭和船隊在這次下西洋的過程中,遇上了大颱風,寶船都差點兒被刮翻了,不得不中道折回。

交趾方面。李彬死後,馬騏屯重兵在義安城,企圖仍將黎利壓制在義安深山之中。黎利見義安城有明軍重兵把守,不敢貿然進攻,只得派人在老根據地藍山鄉、靈山一帶活動,逐漸壯大自己的聲勢。

陳智、方政二人雖然名義上是明軍的最高領導,實際上不得不看馬騏的臉色行事。加上這二人的軍事才能只是平平,眼看着黎利的人開始到處搞事情,他們也沒有能力去阻止事態的發展。

黎利的人今天在這裏放一把火,明天在那裏搞一個恐怖襲擊,搞得明軍是防不勝防。雖然未對明軍造成重大傷害,但隔三岔五地老出亂子,誰也受不了。

朱棣得知交趾這邊情況有些糟糕,便分別寫信責備黃福、馬騏、陳智、方政等人。

這黃福倒還好說,反正他不管軍事,也就不疼不癢地上書給朱棣,自我檢討幾句。但馬騏、陳智、方政三人就不一樣了。

馬騏在寫給朱棣密信之中,那是將責任全推卸給了陳智、方政二人。另外,馬騏又分別去找這二人,離間這二人,鼓勵他們互相揭短。陳智、方政二人也不敢得罪馬騏,只得在給朱棣的上書之中,紛紛指責對方的不是。

這下好了,馬騏、陳智、方政這個交趾明軍的最高三人組算是亂成了一鍋粥。陳智、方政二人互相打小報告,馬騏再打他們兩人的小報告,這就是在為黎利營造發展壯大的絕佳時機。

當然,黎利也不會不把握這個機會。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初,在黎只的大膽建議下(實為胡不悔建議),黎利決定繞過義安城的明軍重兵,採取跳躍式的進攻方式,去攻擊明軍防守薄弱的河靜地區。

這一避實就虛的戰略迅速取得了奇效,短短數月之間,黎利的大軍連克新平、順化多地。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朱棣又在第五次北征的途中病亡,明廷更是沒有工夫去理會交趾的戰事了。天時、地利、人和,這一回都讓黎利給趕上了。

剛剛即位明仁宗朱高熾,不僅有一大堆事情要處理,還得時刻提防著親弟弟朱高煦。由於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已立下赫赫戰功,朝中有不少他的擁護者。這個時候,對於朱高熾來說,穩定局面的最好方式便是將一些辦事穩練、且與朱高熾沒有什麼瓜葛的外任官員迅速調回京師。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交趾的黃福被朱高熾匆匆調回了北京。雖然黃福覺得皇上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將自己調回京師,很可能讓交趾的形勢雪上加霜,但是,京中的政權穩固在當時顯得更加重要,黃福只得立即啟程、與交趾的戰友們匆匆作別。

黃福這一走,那簡直是給黎利的迅速壯大再上了一道保險。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初,剛剛即位不久的朱高熾深感交趾形勢危急,便封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大將軍,前去平定交趾。

另外,朱高熾也認識到黃福的離開,進一步加劇了交趾的局面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於是,朱高熾派出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洽,讓其與王通一道出鎮交趾,由陳洽接替黃福的職務,擔任布政使和按察使。

陳洽曾隨張輔兩征交趾,也正是因為在出征交趾的過程中表現突出,被朱棣提拔為兵部尚書。朱高熾相信,有陳洽前去主持大局,交趾應該出不了大問題。

再來說說那王通。王通其實是個官二代,襲了父親的爵位。由於跟宮中的太監關係處得不錯,得知明仁宗朱高熾要派人出鎮交趾的消息之後,王通迅速打通了關節,謀得了這個獨鎮一方機會。

歷史上提起明仁宗朱高熾,都是讚譽有加。雖然這哥們兒英年早逝,只當了一年的皇帝,但他與他兒子朱瞻基在位期間,被史學上稱為仁宣之治。

但我不得不說一句的是,在交趾問題上,朱高熾犯了錯誤,而且是犯了大錯誤。既然交趾的局勢惡化,此時明廷派人前去,最合適的人選是誰?

當然是張輔啦!

張輔四征交趾,對交趾的山川地形、對交趾起義軍的戰略戰術,可謂是了如指掌,對交趾明軍的駕馭,也可謂是輕車熟路。放這這麼合適的一個人選不用,你要說朱棣和朱高熾父子沒有將張輔歸為朱高煦一黨,我真是不信。要知道,當時的張輔才剛剛五十歲,正是一位優秀將領的黃金時期。

王通和陳洽到位之後,都知道馬騏這個人的能量大,便事事唯馬騏馬首是瞻。再加上王通的軍事才能確實比張輔、李彬差了許多,接下來明軍的失敗就是可以預料的事情了。

陳洽雖然在兩征交趾的時候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那也得看他是跟得誰,他當時可是跟着張輔混的呀。真讓陳洽獨當一面,恐怕也是有些難為他了。

就在這一年,皇位都沒坐熱乎的朱高熾又病逝,朱瞻基即位,皇權再度發生更替。

此時的朱高煦更加膨脹了。當年,自己的老子朱棣便是發動了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現在,同樣又是年少的侄子剛剛登基為帝,英明神武、戰功赫赫的叔叔又正值壯年,歷史咋就這麼驚人的相似呢?這難道不是歷史又要準備重演嗎?

朱高煦興奮了!朱高煦每日是吃不香、睡不着,時不時就站在樂安(今山東惠民縣)城頭,遠眺著北京方向出神。偶爾,朱高煦還得掏出手帕擦一下嘴角不經意間流下的哈喇子……

朱高煦不會僅僅滿足於做做白日夢,他要當一個行動派,他要開始磨刀霍霍,他要開始準備陰謀篡位……

到了這個時候,年輕的皇帝朱瞻基,就更是顧不上交趾了。

到了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月,黎利的軍隊在崒洞之役重創馬騏、王通率領的明軍主力,那個曾被朱高熾寄於厚望的布政使陳洽戰死。

崒洞之役后,黎利不僅是佔領了清化以南的廣大地盤兒,還將明軍壓制在升龍、越池、太原、諒山、海陽等幾座孤城之中。

到了這個時候,王通與馬騏商議,不如先假意與黎利言和,說允許黎利立國,以清化為界,清化之南歸屬黎利,清化以北歸屬明朝,以此來拖住黎利,然後迅速派人向明廷求援。

事情鬧到了這個地步,除了先假裝議和拖住敵人,還真沒有什麼其他的辦法了。

王通見馬騏同意自己這個方案,便對馬騏說道:「如果要與黎利言和,必須得拿出相當的誠意,否則那黎利也不會輕易上當。末將雖為征夷將軍,其實自從到了交趾都是唯馬公公馬首是瞻。這一回,為了拖住黎利,末將願往黎利那裏充為人質。唯有如此,才顯得咱們誠意十足,那黎利才會停止對各城的進攻,讓我們獲得喘息之機。只是接下來各城的駐守,就全依仗馬公公了。」

什麼?王通主動去當人質?

馬騏盯着王通,腦子轉得飛快。如果王通去起義軍中充當人質,雖說有一定的危險性,但陳洽已死,將來這為交趾戰敗承擔主要責任的人,就只能是自己了。那可不行!

於是,馬騏對王通說道:「王將軍貴為交趾明軍主帥,是皇上親封的征夷將軍,豈有親自去充當人質的道理?依我看,咱們不如派陳智、方政二人前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越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越坡
上一章下一章

第九百九十三章 天助黎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