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困 境

第32章 困 境

第三十一章困境

公元前204年,七月,滎陽。

自從彭城戰敗之後,漢王劉季就一直退守至三川郡滎陽縣。儘管大將軍韓信在北方戰場取得了突破性勝利,但是漢王劉季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興。漢王劉季是既感到欣慰,同時也感到擔憂。因為自己被困在這裡,完全無法與霸王項羽抗衡,北方局勢又沒有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對韓信真的是又愛又恨——愛韓信的才華橫溢,可以為自己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也恨韓信的才華出眾,擔心自己無法操控韓信。在韓信的身上,漢王劉季彷彿看到了霸王項羽的影子——難道自己又在北方培養出另一個霸王項羽了嗎。相當年,霸王項羽也是在趙地一戰成名;而如今,大將軍韓信同樣在趙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韓信的威望甚至都快超越漢王劉季了,劉季真的是不敢再往下想。

滎陽,歸屬三川郡,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重要的戰略城市,即所謂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就意味著,這座城市必定承載了太多的困難與悲哀,因為這裡戰事多、死亡多、哀怨多——在封建年代,這不是一座安定宜居的城市。

漢王劉季當然也不喜歡這個地方,他以為自己在這裡只不過是過渡,但沒想到一待就是整整一年,而且還遠遠看不見盡頭。幸好附近有著名的糧食儲備基地,可以供應軍糧,否則漢軍早就投降了。

這座著名的糧食儲備基地名為敖倉,是秦帝國時期的天下第一大糧倉,憑藉著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囤積了無數糧草。曾經在嬴政時期,敖倉就是支持秦軍南征北戰、吞滅六國的中原後援基地。天下統一后,關東各郡的賦稅大多先運往中部的三川郡滎陽縣,再輸入秦帝國的首都咸陽。毫不誇張地說,滎陽關係著秦帝國的經濟命脈,關係著天下的安危。假如滎陽失守,秦帝國將會喪失巨額財政收入,難以維持對東部地區的統治。為此,當年秦始皇嬴政就任命了自己的女婿,也就是丞相李斯的長子李由為三川郡守,鎮守帝國的命脈。首義革命軍陳勝、吳廣就曾多次攻佔這裡,試圖切斷秦帝國的經濟來源,但無奈久攻不下。秦朝滅亡后,霸王項羽分封自己的部下申陽為河南王,控制三川郡,就是不希望其他勢力染指滎陽的敖倉。

此時供應敖倉的糧食,當然不可能來自全國各地,主要是來自自己的根據地關中地區。已經整整一年時間沒有回過關中的劉季,不知道後方的情況如何。他心裡清楚,丞相蕭何必定會打理得很好,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噹噹。但同樣,他對蕭何也感到既欣慰又擔憂,欣慰的是蕭何處理政務妥當,擔憂的是自己威望不足以控制。

最讓漢王劉季感到煩心的,還是自己的父親、妻子都被楚軍抓獲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而霸王項羽又不斷的攻擊這裡,把所有的火力都集中這裡、對準這裡。

漢王劉季在滎陽的日子並不好過。

【蕭何】

雖然領導出差在外,但是勤勉的蕭何不敢鬆懈,他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工作,有條不紊地處理好後方政務。關中地區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前方戰線的影響,丞相蕭何積極穩妥地經營運作,民眾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蕭何真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最難得的是蕭何沒有私心,政治站位高,思想覺悟高,處處為漢國集團考慮。前方戰線如此激烈,但是從來沒有缺少過軍糧和兵員,那正是因為後方有丞相蕭何悉心照料,源源不斷地向前線供應。關中地區的稅收制度和徵兵制度都很完善,可以定期徵募新兵和收集物資。

這天,遠在前方作戰的漢王劉季忽然派遣使者回關中慰問丞相蕭何,說丞相料理朝政,勞心勞力。丞相蕭何十分感動,正想回封信答謝漢王。

但事情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政壇複雜,最怕的就是領導突然的關心。後來經人提醒,丞相蕭何才醒悟過來,原來漢王劉季不僅是要表達關心,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丞相蕭何的忠心。

此時,一封書信顯然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丞相蕭何把他家族中所有青壯男子都派往前線參軍,這是作為一名領導人首先要帶頭落實的革命意識,也是丞相蕭何向漢王劉季表達忠誠的方式。其實,丞相蕭何完全沒有背叛的念頭。如果蕭何要當這個首領,早在沛縣的時候就不會讓給劉季。蕭何對軍事沒有興趣,對攻城略地沒有興趣,他只對政治感興趣,對制度建設有興趣。蕭何的理想是治國安邦,而不是稱霸天下。

見到丞相蕭何的忠誠,漢王劉季那顆焦慮不安的心才稍微有些安慰。

【項羽】

戰事已經持續了將近兩年,霸王項羽也感到有些疲憊了。各地烽煙四起,但是他似乎已經沒有辦法一一解決。他再也沒辦法理會齊地的叛亂,以及最近魏、趙、燕等地新發生的動亂。不知何時,霸王項羽已經成為了孤家寡人,全國槍口似乎都對準了他。而他則不得不來回奔波,疲於應付各地戰事。

雖然他自認為所向披靡、戰無不勝,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同時應對全國多個戰場。而如今,他已經確切的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就是漢王劉季。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滎陽,集中在漢王劉季身上。他已經明顯感覺到,楚漢相爭才是主要矛盾。

在這段時間裡,霸王項羽花費了很多精力,用盡了所有的辦法,但是都無法取得突破性的勝利。雖然他多次擊退漢軍的防線,但始終未能攻破滎陽城,擒獲漢王劉季。特別是最近,漢軍將領韓信在北方殲滅了大量楚軍精銳,而暴徒彭越又反覆騷擾後方——這一仗,楚軍打得十分吃力。霸王項羽感到非常鬱悶,他有些想不明白,為什麼漢軍能夠支撐這麼長時間,從來沒有人能夠抵擋楚軍的步伐,從來沒有人能夠堅持這麼久。這或許是霸王項羽起兵以來,時間最為長久的一場戰爭。他不知道漢軍的後方為何如此強大,能夠源源不斷地給他們輸送兵員和軍糧。

在對待戰事方面,霸王項羽很認真,也很專註。他認真分析了雙方的形勢,不斷派員刺探敵方軍情。最後,他終於找到這場戰爭的突破口,那就是——切斷漢軍後方的糧道。他已經知道,漢軍之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地往前線輸送軍糧,正是因為他們在後方修築了甬道。只要切斷這條甬道,就必定能夠斷絕漢軍的軍糧。成千上萬的漢軍沒有飯吃,這仗不用打也能贏。

霸王項羽改變了作戰方式,放棄了他一直引以為豪的強攻,多次派兵襲擊漢軍的甬道,這是漢軍最薄弱但卻是最關鍵的要害。

這招果然奏效。在不久之後,霸王項羽就收到了來自滎陽城內的投降書,那是漢王劉季發出的,請求劃界而治——滎陽以西為漢,滎陽以東為楚。

霸王項羽有些猶豫。他也感覺到有些疲憊,看著投降書久久無法拿定主意。

可是,軍中有位參謀卻堅決不同意這份方案,他就是霸王項羽的「亞父」——范增。

【范增】

范增始終認為劉季是最可怕的敵人。可能他自己也說不清楚,為什麼他要這麼針對漢王劉季。其實,他和劉季之間,和漢軍之間並沒有什麼個人恩怨。有很多漢軍將士甚至是他的老鄉或者朋友,坐在來吃頓飯可能還可以聊出更多的家鄉趣聞和親戚朋友。

但是,范增卻沒有這個心思,坐下來跟他們吃飯慢慢聊。范增只想儘快擊敗漢王劉季,他純粹是從楚國集團的利益出發。他的心思只裝著楚國集團,只想為楚國集團穩固天下。對待漢軍,他沒有任何私心和私人感情。

看到霸王項羽猶豫不決,年邁的范增顯得十分激動。他要堅決的語氣勸說霸王項羽,萬萬不可再次放虎歸山。他很擔心,霸王項羽像上次在鴻門宴上那樣,對劉季手下留情,以致於養成今日之後患。

一把年紀的范增本來身體就不太好,情緒還這麼激動,鬍子都快豎起來了,周圍將士看著都覺得心疼。

【劉季】

被切斷甬道的滎陽,霎時間就變成了一座孤城,困在城中的漢王劉季一籌莫展。前段時間向敵方楚軍投去的降書,至今也沒見有什麼迴音,也不知道對方收到沒有,而楚軍似乎反而攻擊得更加猛烈了。

漢軍高層都在努力地尋找出路,絞盡腦汁為集團出謀劃策。此時,一位佝僂的長者提出了一項分量很重的建議,那就是——分封六國後裔為王。他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效仿商周開國時期,當年商湯滅夏桀、周武伐商紂都是分封舊國後裔為王,所以穩定了人心。只要漢王您效仿他們,分封六國的後裔,自然就會贏得六國民眾的擁戴,贏得天下人的歸心。如此一來,天下人都會站在漢王劉季您這邊,到時候漢王劉季您就是名副其實的霸王,而楚國自然而然也會拜倒在漢國腳下。(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原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史記-留侯世家》)

這位年邁的長者,就是滿身酒氣、極其傲慢的酈食其。應該說,他確實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謀臣。自從投靠漢王劉季,他就沒有怠慢過,多次出使他國,為漢軍爭取盟友。比如此前不久出使魏國,後來又出使齊國。可以說,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的酈食其,沒有忘記革命初心,依然盡心儘力、發光發熱。

在對待政治體制這個關鍵問題上,酈食其和范增一樣,和其他很多六國遺老一樣,都對分封制度有著極度的迷戀。應該說,凡是上了年紀的老者,都會帶有這樣的心態。因為他們曾經在那樣的政治體制下,生活了大半輩子。在他們內心深處,他們就認為那樣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時光。分封制,是深入他們骨髓的政治理念。

這項重大政治議題,跟當初范增向項梁提出的立雄心為楚王,並沒有什麼不同。可以說,酈食其比范增走得更加遠,因為范增只是建議項梁立一位楚王,而如今酈食其卻建議劉季立六位故王。單單是一位楚王,項氏家族都搞不定,弄得霸王項羽焦頭爛額的。如今立六位故王,漢王劉季能夠應付得來嗎?

這項重大建議被漢王劉季爽快的採納了。從正面來說,漢王劉季真是一位善於聽取他人意見的君主。但從反面來說,他卻是一位沒有多少主見的君主。這確實挺矛盾,有時候你很難衡量,哪些意見是應該聽取的,哪些意見是不應該聽取的。其實,漢王劉季對這些重大的政治議題,並沒有多少深入的研究。

漢王劉季是個爽快的行動派,說做就做、雷厲風行。他沒有想過要和其他參謀商量一下,便同意了酈食其的提議。六國的印璽很快就製作完成,準備開始頒發了。這也是他和霸王項羽不同的地方,每當封侯賜官,項羽都會拿著印璽看來看去,似乎很不情願送出去。因為項羽出生於貴族,他知道這些印璽代表著權力,他珍惜這些權力。而漢王劉季作為一介平民,走到今時今日這個位置,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眾人的擁戴,印璽只不過是個形式。況且,能用一個印璽去贏得一國尊重,這豈不是天大的好事。

【張良】

可是,張良不同意這個方案。應該說,是堅決不同意、徹底否定這個方案。

雖然張良也曾勸說項羽分封韓國後裔,一直希望復興韓國,但是他卻堅決不同意此時作出這個決定。因為他知道,這個決定對於漢國而言,是個毀滅性的決定。

當年商湯滅夏桀、周武伐商紂,已經取得絕對性的勝利,足以控制住舊國的君主。他們分封舊國後裔,只是為了穩定人心,減少局勢動蕩。而如今,漢王並沒有取得絕對性的勝利,不能完全控制局勢。分封六國後裔,只會培植更多的軍閥勢力。更何況,如今全國民眾都已經投入到軍閥混戰之中,身份已經打亂,對六國王室的認同感也極其低微。六國後裔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號召民眾,這可真是個未知之數。從另一個層面看,最可能回到故國的,恰恰是軍中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精英分子。如果他們回到舊主身邊,只會導致漢軍人才流失,而培養了敵對分子。

最要命的是,這些六國後裔並沒有什麼功績,卻平白無故的獲得土地和人民;相反,那些拼死拼活的將士卻什麼也沒有。這讓他們怎麼想,他們怎麼還會為漢國集團賣命。如果把這些土地都分封出去了,漢王還靠什麼來分封這些將士。(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史記-留侯世家》)

可以說,這份分封方案,比項羽當年的分封方案還要糟糕一萬倍。正在吃飯的漢王劉季,聽了張良這一席話,驚出一身冷汗,連剛扒進嘴裡的飯都噴出來了。

對於張良的話,漢王劉季向來是言聽計從。剛剛鑄造的六國印璽立馬就被銷毀了,而酈食其的方案也徹底被否決。

酈食其被漢王劉季狠狠的罵了一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漢歲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秦漢歲月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章 困 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