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場景 劇情及歷史出處(上)

第15章 場景 劇情及歷史出處(上)

看小說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爽。歷史小說沒有爽文讀起來舒服,那還看歷史小說還有什麼意思?在很長一段時間,我也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後來我發現,一部歷史小說越貼近歷史,看的人自然會越了解歷史的真相。那麼在跟其他人討論的過程中,就會有知識上的優越感。

小說畢竟是小說,場景什麼的都是虛構的。要碰到較真的人,那就需要場景背後的歷史真相了。本篇就是給喜歡真實歷史的讀者準備的,方便大家在各自的圈子裡愉快的討(si)論(bi)。

第一節,大將軍梁冀其人

梁冀在歷史上完全是一個負面人物。把持朝政,操縱皇帝、壞事做盡、死有餘辜。梁冀之所以能夠如此囂張,主要是因為其家族早在東漢初年就已經發跡了。先祖梁統是輔佐光武帝劉秀定天下的關鍵人物之一。

《後漢書梁統傳》建武五年,(梁)統等各遣使隨竇融長史劉鈞詣闕奉貢,願得詣行在所,詔加統宣德將軍。八年夏,光武自征隗囂,統與竇融等將兵會車駕。及囂敗,封統為成義侯,同產兄巡、從弟騰並為關內侯,拜騰酒泉典農都尉,悉遣還河西。

東漢皇室與開國功勛世代聯姻,等到了中後期皇帝大多短命。至於是否因為遺傳疾病的緣故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短命的皇帝給了外戚專權的機會,世代為高官的梁家上位也是時代使然。只不過梁家攤上樑冀這麼個混賬,想不破敗都難。在第一節,選擇了三個場景來展現梁冀,一個是驕橫,另一個是懼內,還有一個是引發漢桓帝劉志反擊的刺殺案件。

關於驕橫《後漢書梁冀傳》嘗有西域賈胡,不知禁忌,誤殺一兔,轉相告言,坐死者十餘人。冀二弟嘗私遣人出獵上黨,冀聞而捕其賓客,一時殺三十餘人,無生還者。

梁冀也是個挺悲催的人物,作為天下最有權勢的人,連皇帝都不怕的他竟然怕老婆。他怕老婆能到什麼程度呢?簡單來說他的老婆孫壽可以綠他,但是他敢找小妾,就只有死路一條。甚至在外包養都不行,偷情的對象全家被老婆殺死,就連私生子梁伯玉都要藏起來。

《後漢書梁冀傳》初,父商獻美人友通期於順帝,通期有微過,帝以歸商,商不敢留而出嫁之,冀即遣客盜還通期。會商薨,冀行服,於城西私與之居。壽伺冀出,多從倉頭,篡取通期歸,截髮刮面,笞掠之,欲上書告其事。冀大恐,頓首請於壽母,壽亦不得已而止。冀猶復與私通,生子伯玉,匿不敢出。壽尋知之,使子胤誅滅友氏。冀慮壽害伯玉,常置複壁中。冀愛監奴秦宮,官至太倉令,得出入壽所。壽見宮,輒屏御者,托以言事,因與私焉。

曾有讀者問我梁冀派刺客殺鄧貴人的母親是不是虛構的?因為這很蠢啊,梁冀因為出身非比尋常,身居高位是因為祖萌。自己不好學,人又驕橫,犯下這樣愚蠢的錯誤也就不足為奇了。

《後漢書梁冀傳》冀因欲認猛為其女以自固,乃易猛姓為梁。時猛姊婿邴尊為議郎,冀恐尊沮敗宣意。乃結刺客於偃城,刺殺尊,而又欲殺宣。宣家在延熹里,與中常侍袁赦相比。冀使刺客登赦屋,欲入宣家。赦覺之,鳴鼓會眾以告宣。

第二節,宦官為何會掌權,竇武是一個怎樣的人

劉志重用宦官,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劉志最大的錯誤是沒有限制宦官,至於用宦官也是當時的形勢所迫。梁冀敗亡,必須將其黨羽從朝堂之上趕出。因為梁冀專權多年,整個朝堂基本全是他的人。所以在解決完梁冀后,漢朝也出現了一個奇景,那就是朝廷空了……當然也不是完全空了,還剩了那麼幾個人。

《後漢書梁冀傳》冀及妻壽即日皆自殺。悉收子河南尹胤、叔父屯騎校尉讓,及親從衛尉淑、越騎校尉忠、長水校尉戟等,諸梁及孫氏中外宗親送詔獄,無長少皆棄市。不疑、蒙先卒。其他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朝廷為空,唯尹勛、袁盱及廷尉邯鄲義在焉。

竇武在歷史上的評價還是比較正面的,至於他的失敗,後世多評價能力不足、以及麻痹大意。但是要追究歷史細節,竇武給後人留下了兩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團。一個是他為什麼要立劉宏為帝;另一個是為什麼在誅殺曹節、王甫的過程中,會把那些沒有多少劣跡的宦官也包含在內。歷史沒有如果,沒辦法去推斷萬一竇武勝利了,會不會去學做當年的王莽。

竇武立劉宏為帝,當時曹節、王甫已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作為大權在握的竇武,只需要從劉姓皇族中選擇一位對宦官深惡痛絕的成年人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他為什麼會選擇一位封地遠在河間國(今河北深州),年紀只有十歲,父親早逝且沒有任何背景的小孩來做大漢的皇帝?小說也只能儘可能的去還原事情的經過,竇武有沒有他的政治圖謀,大家只能見仁見智了。

《後漢書靈帝紀》孝靈皇帝諱宏,肅宗玄孫也。曾祖河閑孝王開,祖淑,父萇。世封解瀆亭侯,帝襲侯爵。母董夫人。桓帝崩,無子,皇太后與父城門校尉竇武定策禁中,使守光祿大夫劉倏持節,將左右羽林至河閑奉迎。

竇武誅殺官宦牽連的人數是很多的,在歷史記載他的本傳當中有句話就很值得品味了。《後漢書竇武傳》時武出宿歸府,典中書者先以告長樂五官史朱瑀。瑀盜發武奏,罵曰:「中官放縱者,自可誅耳。我曹何罪,而當盡見族滅?」因大呼曰:「陳蕃、竇武奏白太后廢帝,為大逆!」

第三節,竇妙為何沒有全力支持自己的父親

第二次黨錮之禍的悲劇全部都是因為竇武自己處置不當,其中一點就是竇武與竇妙父女之間在權力掌控上的矛盾。在擁立劉宏的問題上,父女達成了一致;但是在掌控皇帝上面,二人則產生了分歧。這種分歧在竇武與竇妙的傳記中就能找出端倪。

《後漢書皇后紀》永康元年冬,帝寢疾,遂以聖等九女皆為貴人。及崩,無嗣,後為皇太后。太后臨朝定策,立解犢亭侯宏,是為靈帝。太后素忌忍,積怒田聖等,桓帝梓宮尚在前殿,遂殺田聖。時太後父大將軍武謀誅宦官,而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武,遷太後於南宮雲台,家屬徙比景。

《後漢書竇武傳》武先白誅霸及中常侍蘇康等,竟死。武複數白誅曹節等,太后冘豫未忍,故事久不發。

第四節,國之棟樑陳蕃

在竇武誅除宦官這一事件的整個過程中,真正的正面人物是陳蕃。在歷史當中,他不畏強權,敢於直言。對於宦官更是堅持只除首惡,除害要果斷。他對大漢的忠誠毋庸置疑,明知沒有希望還要盡自己最後的一點綿薄之力。他的死是第二次黨錮之禍最大的悲劇,也是小說前幾節最正面的人物。

《後漢書竇武傳》會五月日食,蕃復說武曰:「昔蕭望之困一石顯,近者李、杜諸公禍及妻子,況今石顯數十輩乎!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將軍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罷宦官,以塞天變。又趙夫人及女尚書,旦夕亂太后,急宜退絕。惟將軍慮焉。」

《後漢書陳蕃傳》蕃與後父大將軍竇武,同心儘力,徵用名賢,共參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頸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趙嬈,旦夕在太后側。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與共交構,諂事太后。太后信之,數出詔命,有所封拜,及其支類,多行貪虐。蕃常疾之,志誅中官,會竇武亦有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伊始——帝國末路,英雄逐鹿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場景 劇情及歷史出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