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正心館

第4章 正心館

秀才皺起眉頭,如同思考一般,緩緩說道:「吾自六歲啟蒙,十六歲取秀才,十七歲入廩生,苦讀四書五經,今已有三十載。聖人之教誨,從不敢忘,日日三省吾身,求正心誠意,明己之德,以達至善之境。」

「然則讀書何用?室不過一丈,食僅有數斗,孝不能達祖宗祠堂,親不能奉茶膝前,家則靠弱子操持,吾慚愧!」

徐錚知道,秀才走極端了,舉業遙遙無期,家庭殘破,都給秀才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但是因此而動搖半生的追求,肯定是不對的。

想到這裏,徐錚說道:「聖人微言大義,至善之境,乃至善至真,試問自春秋以來,有幾人達到!然吾等讀聖賢書何用?非他,求己之心無愧矣!若一心求聖,則落了下乘。」

這番話成功的轉移了秀才的注意力。

「今日之諸生,日日誦讀詩書,朝朝研習經義,出口則之乎者也,閉口則聖人若何,但終究是誦他人之言,行他人之事,猶如和尚念經,有口無心。」

「父親,可聽過三種境界?」

秀才搖頭,表示不知。

徐錚接着說道:「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乃晏幾道之《蝶戀花》詞也」,秀才脫口而出。

徐錚笑着說:「然也!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為柳三變之《蝶戀花》詞也」秀才再次說道。

徐錚點了點頭,再次說道:「第三個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弄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完之後,徐錚閉口不言。

「末句出自稼軒之《青玉案》詞。」秀才細細品味,許久,發聲到:「此三境界者,聞所未聞,但細思來,卻別有一番風味,如做學問,初則立心明義,再則堅韌不拔,終則豁然貫通。」

徐錚笑了,大師王國維啊,說的話能沒道理嗎,這三境界,可不僅僅是讀書,做人做事等都可涵蓋其中,寓意深遠,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拿來給秀才勵志,再合適不過了。

徐錚覺得秀才除了有些迂之外,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品行善良,讀書的基本功紮實,擁有一顆積極向上,追求光明的心,思想沒有完全被八股文禁錮等。

自從穿越之後,憑自己的感覺,不論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又或者基層勞動群眾,販夫走卒,並不像很多后詩書里描寫的那樣,什麼封建禮教,男女大防之類的,反而覺得這個時代的人思想比較活躍。

「錚兒,這是哪位賢人之主張?我欲前往討教!」秀才說道。

徐錚心說,那您也得穿越,只不過我是后穿,您可得前穿。忙說到:「此人我也是道聽途說而來,不知其誰也!」

秀才連連搖頭嘆息,最後說道:「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嘻嘻,實為可笑爾!此三境界,吾悟了:求學成聖,問心無愧,若道家之得道,佛家之證果,雖為三千大道,然則殊途同歸。」

徐錚聽到這裏,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誰說明朝讀書人都是思想僵化、古板照條的!

讓秀才重新煥發鬥志的目的達到了,接下來該解決實際問題了。

「恭喜父親,心結已除!」徐錚打算趁熱打鐵。

「幸賴吾兒!」秀才神色漸漸開朗,說道:「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唯格物致知。」徐錚和秀才異口同聲。

「哈哈哈!來自何處來?去往何處去?」

「來自紅塵來,去往紅塵去!」

「父親,開館授徒吧!」

「開!」

「父親,可願稼穡?」

「從汝!」

「四書五經讀否?」

「讀!」

「科舉應否?」

「應!」

圓滿大結局啊,徐錚心滿意足。可是轉念想到現在已經是天啟四年,再過幾年這位極具個性的木工皇帝就要仙去,而接下來的十七年之後,王朝更替,一方面天災人禍,一方面兵匪戰亂,民不聊生,哀鴻遍野,屆時自己和父親該何去何從?身邊的這些無辜百姓們能倖存幾人?整個大明的臣民們又該何去何從?世界形勢在急劇轉變,西方國家正在大踏步步入近現代化,而中國則如同老邁之人,猶固步自封!該怎麼辦,徐錚不知道,這將是一個長期困擾他的問題。

提起金壇縣的顧龍山書院曾有過聞名天下的歷史。熟悉兩宋歷史的都知道,當初北宋時期有聞名天下的六大書院,分別是: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毀於抗日戰爭)、江西廬山五老峰白鹿洞書院(元末曾毀於戰火,后明清修繕,存至今,朱熹曾重修,立教義教規,理學發源地之一。)、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幾度毀於戰火,后修復,今現存,宋理學家張栻執教於此,朱熹曾經拜訪,史上著名的朱張會講誕生於此。)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史載漢武帝劉徹曾游幸於此)、河南商丘睢陽書院(又名應天府書院,名臣范仲淹曾任校長。先毀於金,后毀於張居正,最後毀於黃河,清復建,新中國也曾復建,今尚存。)江蘇句容茅山書院(又名金山書院,后遷址金壇顧龍山,更名顧龍山書院,毀於戰亂)。

明時,顧龍山上尚存斷瓦殘垣,疑似書院舊址,徐錚還沒有心情去憑弔古今,但是江南地區,書院鼎盛,卻是常情。小小的一個金壇縣城,就曾有顧龍山書院、金沙書院、同善義學等。

明朝是個教育發達的時代,拜朱元璋所賜,制定了振興教育的國策: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於是全國上下學校大興,如府州縣的官學,書院、社學、義學、私塾等。

徐錚想要的辦學,總體來說屬於私塾類,但是規模小得多。明時私塾分類很多,有豪財巨富單獨出資,聘請塾師辦學的,也有家族共同出資辦學,還有名人鴻儒自己辦學的,各自不一;根據時間不同又可以分成「長學」、「短學」(一至三個月),根據招生對象又可以分成「蒙學」(兒童啟蒙讀書)、「經學」(為舉業)。明清的私塾塾師一般由秀才、童生充任,社會地位不高,收入很低。秀才開辦的是蒙學,地點就是小閣樓的底層,以作學舍,專門收授兒童,再加上秀才還要讀書,精力和時間並不充裕,因此只收三五七八個幼童即可。

秀才的本意也是如此,一是可以賺點束脩(束脩出自《論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有悔焉!脩,鹹豬肉,明沈鯉《義學約》:束脩一年四次,每季仲月十五,),補貼家用;二是寓教於樂,陶冶情操,三是躬身力行,格物致知。

今天正是選定開張的吉日,徐錚準備好鞭炮,噼里啪啦一陣轟鳴過後,徐秀才的私塾正式營業了。

秀才雖然嘴上說不怎麼重視這件事,其實心裏鄭重的很,特起名曰:正心。

吉日的那天,秀才特地從箱底找出一件五成新的青衿(這已經是秀才最新的衣服了,明清時秀才的衣着,《幼學瓊林》:布衣即白丁之謂,青衿乃生員之稱;青衿是漢族學生最早的衣着,《詩經鄭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頭髮讓徐錚幫忙,梳的整整齊齊,一絲不苟的站在門前,招呼著前來恭賀的街坊鄰居們。如果按照以往秀才的性格,對待這些白身鄰居們,秀才不會主動招呼他們,但是今朝不同,秀才滿面春風,熱情的招呼。其實說到底,大多數前來恭賀的多是看徐錚的面子,畢竟蓋房子的事情上,徐錚可是出了大力氣的。人情往來,不就是這樣嗎,有來則有往,有往才有來!

秀才人雖有點清高,甚至還有些迂腐,但是學問品行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開業那天,倒也收了三五個頑童,其中就有張致中,致中者,致中和也,出自《中庸》。在前來祝賀客人的見證下,秀才端坐桌旁,桌子上擺放着孔聖人的牌位,有香燭一對,頑童們表情嚴肅地依次給聖人和秀才各自磕了一個頭,也就意味着秀才收下他們了,當然不等於收錄門牆,收錄門牆是正式弟子,要投貼拜門。

過後,徐錚盤點了下收入:芹菜數捆,蓮子數斤,紅豆、棗子、桂圓若干,還有十來斤鹹肉,全是食物,徐錚知道,這是明清之際的拜師六禮:芹菜取「勤」,蓮子取心,紅豆取「鴻」,棗子取「早」,桂圓取桂,喻有「折桂」,畢竟街坊鄰居們都是平民百姓之家。

經過徐錚大力爭取,秀才的私塾免除了教鞭,戒尺之類的體罰器材,改成抄、背書以及家長談心為主要處罰手段。為此秀才爭執了半天,說什麼「自幼便是如此過來的!」「師道尊嚴如何維持!」徐錚在這一點上當仁不讓,堅持自己的看法「師道尊嚴靠的是學生髮自內心的尊重,是先生用學識、品行贏得的,而不是棍棒。」最終秀才被駁的啞口無言,只好從了徐錚。這也算的是「正心館」的一大特色。

剛開館的幾天,頑童們覺得先生和藹可親,一點都不可怕,因此不論課堂紀律還是作業完成,都是慘不忍睹,秀才氣的晚飯都沒心情吃。

在徐錚的提醒下,抄書、背書、家長談話的方**番上陣,沒有完成任務的頑童們,回家后被家長揍的鬼哭狼嚎;凡是抄、背書的,第二天都頂着個熊貓眼來上學(這個時代點燈熬油可是極大的浪費!)。幾經整頓,學生們終於知曉了厲害,終於肯安心讀書,學習風氣頓時煥然一新,人人奮進,個個爭先,秀才高興的連呼「孺子可教也!」徐錚暗道:我經過二十一世紀教育模式的人,還整治不了小小兒童!

天空中西沉的太陽累紅了臉,覓食的鳥兒開始歸巢,徐錚家的私塾正在散學,只見六個小孩兒,一本正經在私塾門口排成一個單行小隊,秀才立在門邊,學生們齊轉身,鞠躬說道:先生,再見!秀才嚴肅的揮手。然後齊步轉身,領頭的學生唱到「小呀么小二郎呀,背着笈囊(古代裝書的小箱子和布袋子)上學堂!預備唱!」歌聲中,隊伍漸漸遠去

秀才太滿意了,真沒想到學生竟然還可以這樣管理,最重要的是學生的進步非常明顯,家長滿意,自己也獲得了讚賞。咳咳咳,還是境界還是不夠啊,用徐錚的新名詞:虛榮。徐秀才搖了搖頭,嘴裏嘀咕著「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禮記大學》),返轉而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興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興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正心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