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鎮江府試

第33章 鎮江府試

天啟六年(1626年,丙寅年)大事記:

正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城,紅衣大炮在中國正式登場,努爾哈赤受傷死亡(初期明朝人稱之為『紅夷炮』,後來訛稱『紅衣』,大部分長三米,重兩噸)。

二月:蘇州民變(《五人墓碑記》張溥)

三月:太監監軍。

五月:北京王恭廠大爆炸。

六月: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發生七級地震,

七月:常州、蘇州、靖江等地發生風災、水災。

八月:陝西流民起義;皇太極即位。

隨著一聲雲板敲響,整個考棚里安靜下來,衙役舉著牌子,依次走到考生面前,讓考生抄寫考題。

徐錚看了下考題,是四書題三道題目: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論語》)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孝經》)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

寫好題目,徐錚沒有著急下筆,只是先打腹稿,至於八股文的寫法,秀才早就教過自己。對於科舉,徐錚並沒有抱太多的期望,作為穿越者最大的優勢在於知道後面將要發生的事情。就算自己拚命苦讀,經歷鄉試、會試和殿試,最後在萬千讀書人之中脫穎而出,高中狀元,那又能怎麼樣!畢竟大明的天下之憂十幾年的時間了,語氣自己把精力花費在這個上面,倒不如多為以後多做些準備。但是科舉的道路又必須走,因為這牽扯到自己以後的規劃,是其中重要的環節之一,最起碼通過鄉試是自己必須要實現的目標。

今年是天啟六年,再過一年不到就換成是崇禎皇帝了,大明王朝的末日已經正式拉開序幕。

對於童生試而言,縣、府兩級考試難度並不算大,考試的重點知識針對四書的理解和背誦,八股文的考試題目也不會出偏題、怪題。上面的三道四書題只要考生認真學習過四書,應該是不難,這只是針對古人而言,如果放在後世,想要寫篇八股文,難度是非常大的,首先你必須熟練背誦四書、朱熹的註釋及含義;其次熟讀名家八股文幾百篇;再次掌握《佩文韻府》(音韻);最後是長短句對聯。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順利通過童生考試。如果還想通過秀才考試,那麼在這個基礎之上,還得熟練掌握五經之中的一經及其註釋,以及各種公文和策問的寫作,同時八股文必須出類拔萃,不落俗套,就古文而言,有人戲稱過去的秀才最起碼抵現在的古文教授、專家,這倒也不不為過。

腹稿已經打的八九不離十,徐錚拿起墨錠,研好了墨汁,提起筆在稿紙上沙沙的寫了起來。寫得快的考生已經有人做完了第一題,徐錚沒有著急,而是沉住氣,一筆一劃,一個個方塊字從筆端行雲流水般,毫無停歇。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出自。出自《論語》,原文是: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対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大意是魯哀公問子若(孔門弟子)道:這幾年飢荒了,國家用度嚴重不足,該怎麼辦呢?有若說:為何不能只收取十分之一的田稅呢?魯哀公說:我現在在十分之一田稅的基礎上已經加收兩分了,尚且還不夠用,怎麼還能只是考慮十分之一呢!有若說:既然老百姓富足了,君王為什麼會不富足呢;如果老百姓不富足,君王又怎麼會富足呢!

從今天來看,有若的意思其實就是君王和百姓是一體的,為政者不可以富己貧國。這個道理比藏富於民還要深刻一些,單純的富君或富民都是不行的,如何讓二者辯證統一才是王道。作為考生,就是要詳細地把二者的關聯說清楚,然後再把自己的觀點表達清楚就行。

徐錚寫的速度不快不慢,但是書寫頻率持續連貫,除了中途點蘸墨水除外:國之君富於民,民富即君富。蓋君之富,藏於民者也,民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言君民一體以告哀公。蓋之謂哀公加賦,以補其不足,誠能百畝而徹,千畝而徹,然民力有窮盡,不可盡聚斂之。一旦河干樹枯,民困則君更乏。

寫道最後結尾處,徐錚寫道:吁!徹法以立,本以為民為君,民既富,君亦富,何必只加賦以求富哉!(引自清王鏊,稍加變化。)

徐錚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君和民不是對立的,二者之間辯證統一。利用後世的經濟學原理,則是投入和產出的關係,古者亦有「牧民」的說法。道理很簡單,但是為什麼那麼多的君王做不到?是他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徐錚認為不盡然。古代統治者大多數都受過崗前培訓的,說不明白那是騙人的。但是當他們家國天下,生殺大權在握的時候,他們往往發現通過簡單的掠奪手段(增加賦稅),從而增加自己的財富,簡單易行,見效最快,所以他們更願意用這種方式,而不是「大河(民)有水小河(君)滿」。這就好比搶劫犯或者是市場投機行為,既然有這麼簡單快捷的方式賺取財富,那麼我為什麼還要辛辛苦苦上班或者做實業呢,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寫完之後,徐錚把卷子放在邊上,幸好這幾日天氣晴朗,不用擔心雨水污了考卷。

第二道題目: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原文是: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進於侍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出自《孝經》。大意是孔子說:一個人如果能夠敬愛自己的父母,那麼他也不會整天厭惡別人;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不會怠慢別人。對待父母能夠做到恭敬親愛,德行教化施加於百姓,讓百姓遵紀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尚書甫刑》裡面說:如果天子一個人有善良的品行,那麼全國老百姓都會仰賴,學習他。

這裡的人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人,而是天子。主要是強調一國之君要以身作則,才能教化萬民。簡單的說就是榜樣的作用。徐錚仔細思考了一會,題目也不算難,不過想寫出精彩可不容易,容易犯忌諱。於是徐錚決定只要文理通順即可。

徐錚再次提起筆,寫道:見賢思齊焉,民眾之思維也。這就是破題了,接下來是承題起講起中后束股,最後大結。通篇文章寫的很順利,毫無頓澀,幾乎是一氣呵成。

看看時間快到中午,徐錚收起筆墨硯台,拿出過龍門時候領到的泥炭小火爐,開始煮粥,蓮子花生大棗外加白米,鍋子外邊寫了幾塊玉米餅,時間不大,粥和餅的香氣升起,臨近的考生們抬頭看了看徐錚,被飯香勾的食慾大起,也無心繼續做卷,紛紛拿出爐子,開始做飯,頓時考棚里飄起了一片香味。

徐錚見狀笑了笑,從考箱中再次取出了兩個鹹蛋,以及準備好的鹹菜,碗筷等,美美的吃完一頓午飯,身上熱乎了許多。收起桌板,安放在下面的踏腳上面,頓時就成了床板,蓋上衣服,徐正開始小憩。

休息了有半個時辰,徐錚再起擺好桌板,拿出第三道考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出自《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無所忌憚也。大意是稱得上君子的人,言行都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則是違背中庸的規則;君子能恪守中庸之道,但是小人呢總是無所顧忌,胡作非為。

中庸之道被廣大知識分子所接受,徐錚也很喜歡中庸之道,後世有關中庸的解釋數不勝數,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來說中庸是人的處世態度和行為準則,每個人對生活態度的不一樣,則導致了不同的見解發生,儘管言簡意賅,但卻博大精深,老祖宗留下的很多道理能流傳至今,可見並不是一無是處。後世人儘管學習的知識深度和廣度遠超古人,但是學習的大多數內容是傾向於謀生技能;古代人讀書專一,大多研習的是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兩個極端,對於教育而言,傳道受業解惑三個方面缺一不可。

徐錚看著題目,不禁想起了後世網文中經常提及的「中庸三原則」,靈機一動,就寫這個吧。

寫好之後,再次詳細地檢查了下稿紙,然後一筆一劃謄寫到考卷上,一切就緒之後,看看天色不早,於是交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興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興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33章 鎮江府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