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關於加稅的爭論

第72章 關於加稅的爭論

看到很多學生都計算正確,李松很欣慰。

他問學生們:「你們覺得這算術,跟你們原來學的算籌比怎麼樣?」

張輿說:「這算術比算籌可方便多了。以前算這些加、減法題,用算籌要非常用心,不然很容易出錯。用算術就簡單多了,只要注意一點,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其他學生也是紛紛點頭。

張華等大臣見到學生們都這麼說,這才更加確信算術比算籌要好。

中午,大臣們各自回家。李松則要去幫忙編纂字典,由鄭凡來照看學生們,把上午學的拼音鞏固一下,並留了些算術作業給他們做。

過了兩天,到了早朝的日子。李松讓鄭凡代課,自己去上朝。

朝堂上,張華提到了黑板和粉筆,用於教育效果非常好,裴秀也表達了同樣的意見。

皇上和其他朝臣沒見過黑板,有些好奇。這是一個說服朝堂的重要機會,關係到無數私塾能否用上黑板,不能錯過,於是李松說:「皇上,請讓我去把黑板搬來,給陛下和各位大人瞧瞧。」

皇上同意。國子學離大殿不太遠,李松來到教室,向鄭凡說明了情況,然後叫來幾個木匠,把黑板搬到大殿,還順手把黑板擦、教鞭和幾盒粉筆也帶走了。

回到大殿,朝堂上正在討論要不要加稅的問題。吏部尚書荀勖鑒於朝廷開支增加,鹽稅又專用於購地等事宜,因此主張加稅;戶部尚書和嶠則擔心增加百姓負擔,主張控制開支,不要加稅。

李松對兩位尚書說:「兩位大人,先不要爭論了,你們能否各自把自己的理由寫在這黑板上,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前兩天開學時,和嶠是見過黑板的,他接過紅色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加稅的幾條不利之處。

李松給荀勖遞過一根白色的粉筆,讓他也在黑板上寫下理由。荀勖沒見過粉筆,但是看到和嶠在黑板上能寫字,他也嘗試著去寫,還真的寫出了字呢!於是他把加稅的理由寫了下來。

荀勖寫著寫著,有一個字似乎寫錯了,需要修改,於是求助地看著李松。

李松明白了荀勖的意思,用黑板擦把那個寫錯的字擦掉,讓荀勖繼續寫。

荀勖感嘆一聲:這個黑板確實方便啊。要是紙上寫錯了,雖然可以塗改,畢竟就不好看了。

張華眯著眼,看著黑板,想起前兩天上課時,對於答案正確的學生,李松都是給紅粉筆寫字的。今天關於加稅的話題,李松的傾向似乎不言自明啊。

李松拿起教鞭,指著紅色的字對皇上和大臣們說:「這裡是不加稅的理由。」然後又指著白色的字說:「這裡是要求加稅的理由。兩位大人要說的都在這裡了,兩相對比,一目了然,請大家發表意見吧。」

第一次看到兩個對立的觀點直接擺在一起,針尖對麥芒,大家都有些新奇。不過這樣倒是把雙方的意見都看得一清二楚,不需要兩個人辯來辯去的,剩下的就是大家去思考了。

皇上突然問:「安寧侯對於加稅有何意見啊?」

大臣們一想:對啊,安寧侯只是讓大家看黑板,可是他好像還沒發表過意見呢。

既然皇上問起,李松也不客氣,他說:「我主張不加稅。雖然朝廷開支的確增加不少,但隨著人口的增長,稅賦也一直在自然而然地增加。只要朝廷開支有度,稅賦完全可以滿足開支。」

稅賦在自然而然地增加?對此朝堂之上頗有疑問。

李松對戶部尚書和嶠說:「大人可有歷年的稅賦記錄?」

接過稅賦記錄,李松選取了幾個年份的人口和稅賦數據: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晉朝建國;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

咸寧三年(公元277年);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國統一;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也就是去年。

總共7個年份,從晉朝立國開始,每隔3年選取一次人口和稅賦數據,在黑板上畫了個表,記錄下來。同時,還按照現代的方式,畫了個折線圖,用白色粉筆畫人口折線,紅色粉筆畫稅賦折線。

李松用教鞭指著折線圖說:「陛下、諸位大人請看,這白色代表的人口,在逐漸增加,而這紅色代表的稅賦,也隨之增加,甚至比人口還增加得快些。只要天下太平,這個趨勢就會長期保持。所以我說稅賦會自然而然地增加,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新穎的圖表展示方式,的確充分顯示了人口與稅賦的發展趨勢,很有說服力。

李松接著說道:「玉米、土豆、紅薯這些高產農作物,再過兩年就可以逐漸提供給百姓食用了。有了這些食物,將來人口會大量增加,那時稅賦自然會更多,朝廷完全不用擔心錢不夠用。」

說著,李松拿起紅色粉筆,將自己的觀點寫在了和嶠的下面,跟和嶠站在了一個陣營。

荀勖問:「人口大量增加?安寧侯這麼有把握啊,不知將來可以增加多少呢?」

李松想了想說:「增加10倍到20倍應該沒問題吧。」

晉朝此時的人口大概在1600萬到2000萬之間,人口基數很小,增加10倍也就2億人口,20倍也就4億人口,相對於華夏這塊土地來說,其實是很合適的人口數量。

在古代,人口其實是寶貴的資源,是稅賦之源,但是受到糧食供給的制約。晉朝以前,最多也就是漢朝的5000萬人口,再難增加。如果超過了,以當時的生產條件,地里產不出那麼多糧食,也就養不活那麼多人。

但是有了高產農作物就不同了。本來,明朝以前的各個朝代,人口都很難超過1億,但自從原產美洲的玉米、土豆、紅薯等農作物在明朝後期傳入華夏后,不過才200多年,到了清朝乾隆末年,人口就達到了3億。所以,李松的話是完全有根據的,並非信口開河。

但是,朝堂上的所有人卻都吃了一驚:10倍以上就是過億的人口,更別說是20倍了。而過億人口是什麼樣子,所有人都還想象不出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穿梭在晉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穿梭在晉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72章 關於加稅的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