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熱血灑征途,青春鑄不朽

第1212章 熱血灑征途,青春鑄不朽

二月十九,百里燕前往仁武王陵,準備咸王祭司和祭天前的準備工作。

受到戰事和國內外局勢影響,祭天當日,內閣不會悉數到場,百里燕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保證祭司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月廿二,東線發起進攻,但明顯感到遭遇去年進攻以來最大阻力,腋目再次使用了鑰熱爆彈,但並未造成聯軍廣泛傷亡,但雨林和泥沼帶來的地利不便,嚴重影響了東線晉、咸聯軍推進速度,增加了戰鬥傷亡。

西線則在二月底發動北伐攻勢,經過去年的養精蓄銳和準備,西海諸侯大都向前線增派了兵馬,尤其是徐國,投入兵力三十萬餘萬人還有五十萬匹各種馬匹用於後勤轉運,極大緩解了西線後勤壓力。

三月初九天逢陰雨,氣象觀測站預估未來幾日連續陰雨,祭天暫緩進行,推遲至三月十五天氣轉晴,咸王與諸侯使節乘坐專列,經由永興城以北鐵路橋直達妙天山下。

此番祭天為照顧天子和諸侯臉面,排場不是很大,但全程動用了多台錄像設備,並第一次有聲音錄製系統,經過後期處里,可將影像和音效疊加,實現早期的攝像音效的集成。

從妙天山腳下至火車站月台,沿路鋪設長達五里的紅地毯,要說鋪張浪費,確實有些奢侈。

天子與咸王並列站於月台上,遠處就停著三輛咸王訂製的鍍金的豪車。待諸侯齊聚,咸王邀天子乘車:

「天子陛下,請!」

「呵呵,還是咸王請。」

「天子乃上主,應該陛下先請。」

「既如此,寡人承情了。」

姜蟄的城府一直很深,他不在乎面臉上的的事,只要能達到目的,他可以忍,哪怕是忍十年二十年他都能承受。

天子先他一步或是晚他一步,都不過是虛與委蛇的客套,他真正掌握著主動權和節湊,明面上的謙遜和氣度,才是他更需要的資本,至少在未來十年間,這張偽善的面具還有其價值。

天子與咸王走在隊伍的最前列,百里燕與公良修等人隨隊走在稍後的隊伍中邊走邊說:

「那三兩咸王座駕不至於只造了三輛吧。」公良修問道,他好奇為什麼轎車到目前只看到過這三輛。

「確實只造了三輛。當初轉為大王定製,故而沒有配套生產線。而且前些年戰事吃緊,而汽車剛有,永興城專司製造更多卡車用於運力,哪有那麼多產力與人力製造此種轎車。

不過公良兄大可不必擔心,待戰爭結束,尋常人乘坐的此車便會大量生產製造,銷往各地乃至諸侯國。」

「但此車只能載數人與極少行李細軟,無法運貨,你不會只賣此車於我吧。」

「你若想要卡車的話,暫時還沒有。還得等戰爭結束后三五年,到那時車輛廠完成擴大,或許能有富裕。」

車輛廠三期竣工后,年產輕卡近四千輛,中卡四千五百輛,連同皮卡在內,全年還還不到一萬,勉強用於國內經濟建設和物流運輸,對外銷售沒有餘額。

北伐戰爭讓後勤運輸捉襟見肘,若非有卡車、輜重馬車和漕運轉運,一百萬人遠征四五千里地,至少需要六百萬民夫的運力才能勉強保障吃上飯,如果算上槍支彈藥、傷員轉運,單純的人力是不可想像的。

志國北伐嚴重依賴咸國的運力,公良修深刻看到了這一點,但志國沒有能力工業化生產車輛,就只能買,美津黃金顯然為志國提供了充足的財政來源。

天子被安排乘坐第一輛轎車前往妙天山下,咸王乘坐第二輛,第三輛是備車。其餘諸侯和文武官員乘坐四輪馬車,輛車保持勻速一路緩緩駛往妙天山腳下的禮賓驛。

禮賓驛建築風格依然古樸,最大程度保留了木質建築的依稀風格,是近些年在山腳下修建的磚混結構的賓館建築,平日用於招待天文館人員和農業技術人員下榻,特殊活動用於接待外賓,也接受特許的療養和住宿。

行車途中,百里燕、薛鍾同乘一輛馬車,薛鐘不時問些高深的話題:

「司農大人,戰爭結束后,中原何去何從,司農大人可有長遠打算?」

「長遠的沒有,先爭取更多的時間修生養息,發展工業和經濟,尤其是工業,咸國工業規模仍然太小,近些年戰爭日漸擴大,鋼鐵產量已經嚴重不足。所以戰後優先國內建設和安撫民生,你如果是單純認為以目前國力可以收復諸侯,那就大錯特錯了。」

「下官倒是不認為能輕易收服諸侯,但平定諸侯應該已經無阻礙。」

「以目前咸國軍力,消滅所有諸侯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咸國有無國力統籌天下經濟與民生。

消滅一方勢力很容易,但要收拾留下的殘局,要比單純消滅一股勢力難得多,需要大量的金錢、工業品和連續不斷的投入。

此前歷朝歷代都無咸國現在之局面,當時的天下一統不過是名義上的一統,實則仍然是權利的再分封,導致新生更多的諸侯。

咸國一統天下,絕不可能走此老路,因而必須做好經濟、政治、軍事層面的全部工作,而這又需要國內的工業和經濟基礎規模的擴大,所以短時內尚不足以統一。」

版圖的統一最終是經濟利益的高度統一,政治和經濟具有高度契合性,忽略了經濟利益的複雜性,單純從政治和軍事角度考慮天下一統,往往在戰爭勝利后,陷入全面經濟困境而手足無措。【注1】

咸國要以現在的國土面積承載二十倍的國土擴張,並實現中央集權,短期內是萬萬做不到的。

兩刻鐘后,車隊陸續抵達禮賓驛外重新佈置的花園廣場,內執府和禮樂司的樂手列隊整齊列於大道兩側,鍍金轎車停穩之際,傳統的鼓號相伴黃鐘大呂奏響雄壯禮樂。

諸侯使節在咸國官員陪同下隨行前往廣場,天子與咸王徒步走向禮賓驛的涼亭下,天子望妙天山而心生感慨,不禁說道:

「此妙天山氣象不凡吶。」

姜蟄也仰頭看去妙天山仍未散去的霧氣,他說:

「此山先王年年登臨祭天,孤也登山多次,卻是肉眼凡胎不知有何奧妙。」

天子面前姜蟄也只能稱「孤」。

孤要比寡人略低一些,是地方藩鎮對共主的自稱。但多數場合,天子面前自稱寡人、本王其實也可以,但祭天是重特大政治司禮活動,僭越之事能不做,盡量不要去觸碰固有的政治慣例。

二人說話之際百里燕、薛鍾等人信步入涼亭下,百里燕上前說:

「大王,陛下,祭天一應準備全部妥當,可以登山了。」

「嗯。」咸王應了一聲,轉向天子問:「陛下,一起如何。」

「如此甚好。」天子欣然允諾,隨即與相國賈宙說:「就請相國代為執器登山祭天。」

「老臣遵命。」

「執器」既為手執禮器,按以往慣例,應該由貴族的力士抬禮器走在君主前面,但諸侯王祭天按規制和王號都不能用重器,如鼎等,諸侯王只能用簋、豆、鬲、敦等等,象徵性的祭天。

今日天子與咸王同日祭天,應由君主輔臣執器,天子輔臣自是相國,咸王輔臣是百里燕。

他二人與力士各持一口禮器,天子祭天禮器為鼎,重約兩石。咸王祭天禮器為簋,重約兩百斤,略輕於天子鼎。

這兩口禮器都是提前訂製鑄造,考慮到上山的便利性,沒有鑄造很重,象徵性的意思一下也就行了。

而且賈宙而今六十有餘,這麼一大把年紀,要他抱着大鼎登山顯然勉為其難,其也只是象徵性的扶著鼎緣走在前頭,青銅鼎依然由四個貴族力士,用朱漆的木杠抬着往上走,百里燕亦是如此。

其他諸侯使節列成兩隊,依序跟在天子與咸王身後緩慢行徑在登山路上,設置在上山沿途的數台攝錄設備全程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遙望山上仙境,諸侯使節各自攀談:

「聽說咸國冰絨花最早便種在這妙天山上。」

「是嘛,我也聽說萬川郡的雪山上也有栽種,當年千金一株的冰絨花咸國種開后,價錢大幅跳水,現在陔陵益草堂都能有賣。」

「不過依然還是搶手的名貴草藥,只有富人才買得起呀。」

這裏說着各種傳聞,其他人又各自說開:

「山上那口望遠鏡據說能攬月摘星,甚是神妙,不知此番可有機會一覽風采。」

「想來百里燕是不遺餘力展現咸國之威,此番登山祭天定是少不了要在我等面前炫耀一番。」

「咸國炫耀自是有其本錢,我可聽說百里燕為修這天文台,前後二十餘年間花費新幣三百餘萬,令人望塵莫及呀。」

眾人一路嘮嘮叨叨說個不停,公良修與長子、次子走在登山路上破是有些吃力。他畢竟是文人出身,縱然也馳騁沙場,但這些年居於廟堂之上,也荒廢了體力。

「這妙天山當真有些高,旭兒,這還要爬多久啊。」

「父親這才爬了不到三分之一,越往上可越累。不過咸國在山高三分之一、三分之二處修建有落腳處,馬上便能落腳休息。」

「看來還是你岳父想得周到,想來我先王也曾多次登蒼濟山祭天,卻從未想過在山上沿途修築落腳處。」

這時長子公良諾插話說:

「蒼濟山比這妙天山高出數十丈,修建落腳之處頗為不易。」

下刻公良旭接話說:

「大哥說的不錯,此番上山有數百人之多,還不算山上與山道禁軍,要在山腰處修一處可供數百人歇腳之地確實耗費人力甚大。

我聽岳父曾說,早年山上動工全靠人力,僅將山側開出平地便需要半年之久,還得考慮民夫疾苦與工錢,若無物力為依仗,在山上修築設施,可不比在平地上修築一座縣城輕鬆。」

父子三人邊說邊走,此時百里燕與相國賈宙並肩走在石階上,邊走邊聊:

「上方百步之處便是歇腳處,相國大人不妨再堅持片刻。」

「呵呵,看來是不服老也不行啊。永興侯今年也有五十有五了吧。」

「是啊,一晃眼數十載而逝,想來可嘆吶。」

賈宙一席話不免勾起往昔回憶,眼前似乎又看到二十五年前與姜亥登山祭天的場景。

那時他還年輕,姜亥也正值盛年,君臣二人齊心協力才有了如今的基業。而今扶他兒子登基做王,再次並肩開創新的時代,此時此刻,心中的澎湃與豪邁,正化作堅定的信念,驅使着他鼎立前行。

然而下一刻,一切已經戛然而止,他的胸膛猛然迸發一股熾熱的烈焰,隱隱感到一陣的劇痛與無力,他下意識間伸手摸向了自己的右胸,低頭時,他已經知道,這一切都不可能了。

「百里燕,百里燕……」

狂瀾瘋狂呼喊著,但他已無法阻止這個身軀永遠的倒下。

一顆九毫口徑的鋼芯彈刺穿了他的胸膛,並從右肺貫穿,最終射向了身後兩個台階下,咸王姜蟄的眉心,這一顆子彈最終結束了兩個人的生命,一個時代就此畫上了最後的句號。

「大王……有刺客,有刺客……」

彥聰聲嘶力竭的呼喊著,他眼睜睜的看着咸王倒在了自己身邊,子彈直接射入了咸王顱內,卻沒有聽到槍聲。

而一旁原本並肩而行的天子,臉色蒼白的看着倒下的咸王,心中的害怕和驚恐此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下刻毫無徵兆的癱坐在地上,迅速被梁國禁軍團團護住。

事發來的太過突然,身後的諸侯使節甚至還不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

「父親,父親……」公良旭倉惶從山道狂奔而下,口中不斷的大喊著,淚水淹沒了他的雙目:「父親,父親……」

他跪在倒在地上,喊著,哭着,公良修仍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怎麼了旭兒,發生何事!」

「岳父,他,被刺殺了,咸王也……」

「什麼啊!」公良修心頭大怔,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光天化日之下,舉世期盼之中,竟會有人行刺天下第一人,還是在這關鍵時刻。

強鎮內心的震驚,公良修問:

「你岳父武藝高強,怎能被被刺。」

「是槍,是槍……」

「槍,可不曾聽到槍聲啊!」

一旁公良諾忙說道,公良旭哭着說:

「是被槍所殺,確鑿無疑……」

擊中百里燕的確實是654乙型狙擊步槍,使用的是鋼芯彈,但使用了最新的消音器,這是配發給羽林軍的特殊配置裝備,也僅限於羽林軍內使用。

子彈擊中百里燕與咸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彥聰與負責警戒的禁軍均為發現槍聲,以至於不知如何應對。

【注1】統一一定先是文化與族群的認同,二者做到其一,也能實現統一。

其次是經濟和政治的統一,如果被統一的一方,在統一后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相反日子比以往更難過,飯更吃不飽,地位更低,這種統一最後可能還是窩裏反。

當然,軍事力量的統一也行,但仍然只是權宜之計,沒有文化、族群、政治、經濟的統一,最終都是空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帝國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帝國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12章 熱血灑征途,青春鑄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