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1章 經濟與黨爭(廿四)新槍:萬曆三式!

第2261章 經濟與黨爭(廿四)新槍:萬曆三式!

高務實是個大忙人,顯然不會去做毫無意義的事,比如今日的這場騎射比試。他安排這場騎射比試,比試本身並無太大的意義,頂多是陪孟古哲哲消遣一番,順便讓皇帝知道他並非貪戀權柄之人——您看我閑下來其實有很多樂趣的。

那麼,他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其實是要經由這次比試來挑選萬曆三式步槍與騎槍,而這件事如果有皇帝在場,效果則會更好。

萬曆二式步槍問世已經有好些年頭了,這些年來其實也經歷了一些小改款,甚至因為高務實對大明騎兵的改造而誕生了衍生款,即萬曆二式騎槍。

然而,這些小改款還真就只是名副其實的「小」改款,大多時候只是調整一下槍托樣式,使其更加符合人體工程學之類的改動。多年來最大一次改進也不過是調整了瞄準系統,而對於槍械的主體構造,則可以說是十餘年毫無變化。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當前科技的局限性,但高務實卻更傾向於這是因為萬曆二式缺乏競爭者。沒有競爭就難以進步,這個道理不僅是高務實,其實大家都懂,但當前的局面卻偏偏就是萬曆二式真的沒有競爭者。

從世界範圍內來說,萬曆二式這款槍械相比當代其他槍械而言,技術跨度本身並不算大,因為早在1547年時,燧發槍就已經由法國槍炮工匠兼鐘錶匠馬漢發明了。然而一項發明從問世到普及是需要時間的,歐洲軍隊批量裝備燧發槍卻要推遲到一個世紀之後,也就是大概在1650年先後。

萬曆二式顯然打了個時間差,在高務實的推動之下,基本上使得大明軍隊比原歷史上的歐洲軍隊提前七十年批量裝備了燧發火槍——不過隨着西班牙人從南疆進口火槍,這一技術領先未必能維持多久。

說到底,「燧發」這件事從原理上來說並不困難,其製造工藝也談不上什麼科技壁壘,歐洲的技術工匠們只要看到萬曆二式就能仿製。

也正因為如此,雖然當初南疆方面絕大多數人都反對向西班牙人出口萬曆二式,但高務實依舊毫不猶豫的批准了——這玩意敝帚自珍沒有意義,你不出口,無非是逼人家自己研究製造,何必呢?還不如多賣點錢,反正西班牙人深陷歐陸戰事,不可能跑來和大明、和南疆交戰。

至於說技術擴散到整個歐洲大陸,這當然要麻煩一點,但影響也不會很大——前面不是說了嗎,法國人幾十年前就有這技術了。他們沒有大批量裝備,必然是他們有他們面臨的問題,至於具體是什麼問題,高務實現在可懶得琢磨。

當然,除了燧發之外,萬曆二式還有一些其他優點,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紙殼定裝葯。不過這和燧發一樣,本質上只是理念先進,製造難度約等於無,屬於看了就會的那種,同樣沒有技術壁壘。

技術壁壘,這才是高務實追求的。只有具備技術壁壘,才能在較長時間裏確保領先,確保不會輕易被對手追平。

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前的這個時代搞技術壁壘卻非常艱難,畢竟歐亞大陸的科技水平相差不大——歐洲不必說,西亞的奧斯曼帝國現在也還沒有衰落,東亞則有大明,大家的軍事科技雖然各有側重,但整體來說還在同一檔次,沒有拉開代差。

所以,即便在萬曆二式剛剛批裝的時候高務實就已經下令研發萬曆三式,但直到將近二十年後,京華兵工才拿出了新產品——這還是在高務實時不時親自點撥的前提下才完成的,足見其中困難。

那麼,萬曆三式為什麼會難產二十年之久?答案是:這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線膛槍,並且為了解決線膛槍帶來的問題而採用了新式彈丸。換句話說,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並不只是造一把槍而已。

在高務實這個穿越者看來,「膛線」無疑是槍管的靈魂。由於膛線可以給彈頭賦予旋轉的能力,所以在彈頭射出有膛線的槍管之時,往往會因為彈頭自轉而獲得更遠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

這個原理其實就跟小孩子玩的陀螺一樣,因為彈頭旋轉而大大提高了彈頭射擊之時的穩定性。

這也是現代軍隊除了一部分自帶尾翼,或者沒有必要採用線膛的彈藥採用「滑膛」發射以外,剩下的基本都是以「線膛」為主的主要原因。

但這裏卻有個問題,在十七世紀(1601-1700年)的歐洲,當時明明已經有了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線膛槍」,也就是「來福槍」,可當時的歐洲軍隊卻還是更喜歡沒有膛線的「滑膛槍」,為什麼呢?

要知道,從十七世紀中葉開始,就一直都被很多歐洲軍隊大規模裝配的燧發槍,其中又可以細分為「燧發線膛槍」和「燧發滑膛槍」,但歐洲軍隊所裝配的卻絕大多數都屬於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

而且,這種情況更是一直持續到了1848年,也就是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在跨越了近兩個世紀以後,沒有膛線的「燧發滑膛槍」才被有膛線的「燧發線膛槍」逐漸取代。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是不是因為線膛槍出現的時間比較晚,沒有趕上歐洲軍隊更新武器的風口?

誠然,線膛槍出現的時間確實比「滑膛槍」要更晚一點,畢竟「線膛」也是基於「滑膛」的基礎才衍生出來的。可問題是,早在公元1420年,也就是十五世紀初期,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紐倫堡的一個鐵匠,就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把有膛線的線膛槍,只不過這個時期的「膛線」還是直的罷了。

因為這個鐵匠當時所考慮的並不是提升彈丸出膛之時的穩定性,而是為了減小裝填彈丸之時的「摩擦力」,從而達到對裝填速度的提升。畢竟從槍械後面裝填彈藥的「後膛槍」在十八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都是從槍管前面裝填彈藥,還得用「送彈棍」把火藥和彈丸壓實,操作極為繁瑣,整個流程折騰下來,一分鐘能擊發一次都已經算是高效了。

直到1476年,螺旋型的膛線才出現在了意大利的文獻記載上。這也就意味着,從十五世紀末期開始,「膛線」提升射程和精度的特性就已經開始凸顯。

然而剛才說了,歐洲普遍裝配燧發槍的時間更是還得推遲到17世紀中葉,那麼在15世紀末期到17世紀中期這將近兩百年的時間裏,難不成就沒有軍隊使用過「線膛槍」嗎?

那當然不可能,自然還是有的,丹麥軍隊就曾於十七世紀初期裝配過「線膛槍」,可最終還是沒有將「線膛槍」在戰場上普及。

按常理來講,線膛槍明明具備着射程遠、精度高的優勢,應該迅速紅遍歐洲甚至全球才對呀,為何直到19世紀中葉才逐漸被歐洲軍隊接受並普及呢?

雖然相對於槍管結構更為簡單的「滑膛槍」而言,線膛槍的精髓就在於槍管結構上,螺旋型的「膛線」也讓其對製造工藝的要求更為苛刻,而且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人工成本都會提升不小。

那麼最終所體現的,也就是「線膛槍」的造價相對「滑膛槍」要更為昂貴。

但這並不能真正說明問題的所在,因為縱觀歐洲的戰爭發展史,歐洲的這些國家貌似就從來沒有在意過一把武器的造價到底有多高。他們更在意的其實還是武器的性能,或者說是求精而不求多。

這就好比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風潮,歐洲人所追求的,真是那些所謂的騎士榮耀、騎士精神嗎?

並不是,因為不管是騎士榮耀、還是騎士精神什麼的,其實都是在騎士出現以後才衍生出來的產物。而「騎士」的誕生,則是一個實打實的戰爭產物。

為了追求所謂的「絕對碾壓」,追求更高的防禦以及更高的攻擊力,歐洲中世紀的貴族這才大張旗鼓的推行了「附庸制度」以及「采邑制度」,不遺餘力地打造出了一個個造價昂貴卻真正武裝到了牙齒的「重裝騎士」。

再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由德國研發的「巴黎大炮」,體型碩大且造價極為昂貴,但這些終究都是其次,因為「巴黎大炮」以它那將近120公里的射程,完美的體現出來了德國人當時對「極致射程」的追求。而當時的普通火炮,射程能達到20公里都已經算得上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既然如此,「線膛槍」的造價劣勢在它那遠超滑膛槍的射程和精度面前,屬實稱不上是什麼大問題了。至少在長期處於各種戰爭之中的歐洲,殺人的效率一定比武器價格更重要。

畢竟,彈丸出膛后能夠有更遠的射程以及更高的精度,也就代表着其實際「有效射程」也必定有着飛躍式的提升,連帶着也就提升了命中后的「破壞力」,這可不是單純的「最遠射程」所能帶來的。

因此,真正導致歐洲軍隊在17世紀到19世紀這段時間裏更喜歡滑膛槍的原因,除了線膛槍相對要更高的造價以外,定然還有着其它方面的原因。否則,只是在槍管上加工幾條膛線而已,這造價又能高到哪去呢?就算要為此提升冶鍊水平,那也不至於導致價格不可接受。

所以真正的問題,要從線膛槍的缺陷開始說起。嚴格來講,其實也算不上是缺陷,因為這個缺陷不是出自線膛槍自身,而是出自線膛槍的好搭檔,也就是「彈丸」上面。

有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往往不太關注,那就是在現代的「尖頭彈」出現之前,在火繩槍和燧發槍大行其道的年代,子彈的形狀都是圓的,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彈丸」。

然而,線膛槍在膛線的影響之下,其槍口並不像滑膛槍那樣是一個完整的「圓形」,而是一個分為「陰線」和「陽線」的圓形齒輪狀槍口。

所謂的「陰線」,就是膛線凹下去那部分的底部,而「陽線」則是膛線凸出來那部分的頂部。

這也就意味着,如果採用像現在這樣用陽線到陽線的方式來計算口徑的話,勢必就會出現黑火藥「能量外泄」的問題,導致槍口密封不嚴,從而影響到線膛槍的射程。從而也就導致當時其實都是根據陰線到陰線的距離來判斷線膛槍的口徑。

換句話說,線膛槍所用的彈丸,實則都要比實際口徑稍微大那麼一點點。而如此一來,也就使得士兵在通過槍口往線膛槍裏面裝填彈藥之時,往往要比滑膛槍的彈藥裝填更為費勁,而且還得不停的用送彈棍反覆敲擊彈丸,否則就有可能無法將彈丸送到槍管底部。

這一來二去之下,燧發槍本來就慢的裝填速度自然就更慢了。但這還不是結束,因為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在來回的敲擊之下,由鉛製成的彈丸勢必就會產生形變,甚至直接卡到了膛線的凹槽當中,那麼也就有了「炸膛」的風險——畢竟本身的口徑就不匹配。

反觀滑膛槍,槍口圓潤,口徑是多少就是多少,只要彈丸不選錯、槍管不變形,那麼基本就不可能存在彈丸裝不進去,或者因為子彈形變而炸膛的風險。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線膛槍射程遠、精度高,但是裝填慢,還比滑膛槍更容易炸膛;滑膛槍則是射程近、精度低、裝填雖然也慢但比線膛槍快,而且不容易炸膛。如果你是一支軍隊的首領,你會怎麼選?

這不很明顯嗎?當然是滑膛槍了!畢竟戰爭是群體性的,射程有優勢沒錯,可自家士兵的生命更重要啊!至於精度,在大規模戰爭的背景下,「精度」重要嗎?

重要還是重要的,但實則也沒那麼重要。畢竟以滑膛槍的精度,雖說或許不能精準的命中預定目標,但只要戰列線上的火力密度夠大,保不準就命中了目標旁邊的敵人呢?

那麼,線膛槍究竟如何取代滑膛槍的呢?實際上,在經歷了17世紀以及18世紀的低谷之後,線膛槍才於19世紀迎來了新生。主要就是因為法軍奧爾良獵兵隊上尉克勞德·愛迪爾內·米涅對於線膛槍的「彈丸」進行了改良,發明了一種名為「米涅彈」的新型「彈丸」。

這個在後世許多小說中出現的彈丸,有時候被神話,有時候被詆毀。拋開那些爭論,這裏只看技術和構造。

單從造型上來看,它其實已經無限接近於現代的手槍「圓頭彈」了,區別就是火藥跟彈頭還是分離的。不過,「米涅彈」的特點就是彈丸口徑比線膛槍的口徑略小,但其卻不會發生「能量外泄」的情況,而且裝填更容易。

因為在「米涅彈」的彈頭後方,存在着一個類似圓錐體的凹槽,同時還匹配一個橡木的塞子,繼而在引燃火藥以後,火藥產生的瞬間壓力以及橡木的衝擊力就會導致這個凹槽外擴,從而正好跟槍管上的膛線匹配出一個合適的形狀。

也正是憑藉着對彈丸的改良,裝配「米涅彈」的「米涅式前裝線膛槍」也一舉取得了一個最高射程918米,500米內精確命中的優良射擊成績。

要知道,當時滑膛槍的射程,還在一百來米左右。至於現代的滑膛槍,更是成了霰彈槍、獵槍、以及防爆槍或者信號槍等不那麼重視射程和精度的槍械的代名詞。當然,「滑膛炮」的「滑膛」不算,這完全就是兩個性質。

拋開後世對米涅彈的神話不去提,只說詆毀。詆毀米涅彈的理由主要是說它雖然盛極一時,但並沒有風光太久——這不是廢話嗎?沒多久就進入后裝槍時代了,作為前裝槍彈丸的米涅彈當然也會跟着沒落。

但很顯然,高務實現在不必考慮這個問題——咋的,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他高元輔就準備白日飛升搞出后裝槍了?

科技這玩意兒,領先一步就夠了,只要這一步能夠造就技術壁壘就行。真要領先兩步、三步,且不說高務實有沒有這個本事去指導,就算有也沒有必要。

京華兵工這次呈上的「萬曆三式」一共兩款、四型。兩款的意思是分為步兵款、騎兵款,四型的意思是每款有兩型備選。

高務實讓孟古哲哲去挑選她要用的弓和箭,自己則在京華兵工總裁高炯和幾位重要技術骨幹的陪同下觀看起了這兩長兩短四把槍。

高炯這個名字許久許久不曾出現了,稍微介紹一下:高炯,高陌之子,因此也就是高家六房的家生子。早在高務實剛剛獲得三慎園,打算開始在火器上進行前期研發之時,他就由高陌「內舉不避親」的推薦給了高務實。

他這些年一直浸淫火器,尤其是長期主管輕兵器這一塊,與主管火炮的高翊一道,成為高務實在火器產業上的「左右護法」。

京華的火炮這些年有過數次升級,甚至連規制都調整過,因此高翊那邊基本上每隔幾年就能被高務實在全京華內部「通電錶彰」,壓力自然就來到了高炯頭上。

這一次,高炯也算是十年磨一劍了……呃,二十年磨一劍。這把劍究竟如何,就看今天的表現。

他現在很緊張,也很期盼。他自己也知道,隨着父親高陌的退休,他將來在京華內部是否還能繼續坐穩位置,最關鍵的一仗馬上就要到來。

——

感謝書友「單騎照碧心」的18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鄰家男孩1」的14張月票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o尚書令」、「初次登錄」、「書友20190611001043694」、「doni」、「腳賤的身影」、「孤獨中存在寂寞」的月票支持,謝謝!

PS:這麼多月票,看來是提醒我又到月底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元輔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大明元輔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61章 經濟與黨爭(廿四)新槍:萬曆三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