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這是小王子的生活嗎

第三章 這是小王子的生活嗎

小標題:呂雉今非昔比心智變張良出關勸漢王

早有可人的侍女上前回答道,「大王仍在中軍大帳內,似在接見重要之人,王后是否在……」

呂雉很肯定的打斷侍女道,「帶我前去。」

漢軍中依舊彌散著喜悅的氣氛,迎回劉太公,擬定盟約,這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至少不用再上戰場,沒有生命危險,回家抱着老婆過日子,多香。

雖然項羽有着依靠劉太公要脅的意味在,但不管怎麼樣,能停戰還是好的,戈矛無眼,活的好好的,誰想死呢。

這個喜悅的氣氛中又多出一絲絲異樣,那就是張良的到來。

此刻守在中軍大帳的是樊噲和周緤。

大帳內的則是鄭忠領着月影衛守護著。

樊噲是名將軍,一直坐鎮一支軍隊中,很少會像這樣作為郎中來護衛中軍大帳的。

周緤也一樣,如今同樣是一名領兵的戰將,卻也一樣負責中軍大帳的戒嚴,可見中軍大帳內進行的事情有多重要。

在大帳內,鄭忠取代已經戰死的奚涓統領月影衛,成為暗影尉的一員。

不僅負責劉邦的安全,有的時候也會受陳平的調遷,配合其他暗影尉執行暗戰。

此刻帳內的劉邦是興奮開心的情緒,見到張良劉邦就是會有這一種異樣的感覺。

這種感覺就像當年遭遇雍齒背叛,四處求人幫忙時遇到張良的興奮。

如此茫然的前方似乎開朗許多。

不久前楚漢焦灼數年的征戰,明面上漢佔據絕對的優勢,可關中已經有些吃緊,此乃不利其一,其二是韓信自立為齊王,彭越開始有保持中立的勢頭,趙地雖在張耳手中,但難免會生變;其三是項羽有人質在,優勢逐漸變劣勢,難道這是物極必反?

如果不是灌嬰降下彭城的消息傳來,劉邦都有些懷疑人生。

好好的優勢,咋就會變成不利,劉邦感到眉頭前方又是一團烏雲,看不清前路,如同當年無家可歸的感覺,他自然想到張良。

現在已經簽訂鴻溝盟約,劉太公已經迎回,可這種決定劉邦不知道對不對。

數載的激烈交戰,尤其是彭城大戰,死那麼多人,耗費那麼多糧草、輜重,難道就這麼半途而廢?

講真的,拋去不確定的因素,漢現在已經佔據大半,就這麼罷兵言和,有點功虧一簣的感覺,

如果自己百年之後(去世之後),不出百年,恐怕天下又會陷入戰國混亂的境地,心中的那個理想無法實現。

劉邦少年遊俠時的心境,在那個時候劉邦就立志成為國俠,目的就是要盡自己的能力給百姓一個太平日子,

如同自己的偶像信陵君,使得諸侯不敢謀魂十餘年。

這個心志在劉邦成為漢王后就上升為統一天下,讓天下免於紛亂,還天下一個太平。

就在盟約制定的第二天,劉邦就接到張良出關來廣武的消息,劉邦立刻放下一切事務來接見。

張良、陳平等謀士齊聚大帳內,大帳外的呂雉卻眉頭有些發緊。

此刻她的神情面帶微笑,但她已經不是一個不懂世事的小女子,也知道孰輕孰重。

呂雉本是來向忠於自己的人要個賞賜,可見到自己妹夫樊噲和周緤都在外面守着,就知道這大帳她不適合進去。

不過既然來到這裏,又不能立刻回去,這讓呂雉在眾侍女面前沒有面子。

呂雉沉思一會,對樊噲言,「妹夫,尋機告知大王,我有楚軍之秘需當面告大王。」

樊噲見呂雉前來已經得知她為何而來,但劉邦交給的任務必須要完成,故而他很規矩的稱呼呂雉為王后,意思是要公事公辦。

不過呂雉卻沒有以禮制的身份來壓樊噲,而是以家人身份交談,但三言兩語之間就讓樊噲有些冒汗。

樊噲心說這姊們說話怎麼和以前大不一樣。

樊噲自從跟着劉邦打天下后,幾乎沒再見過呂雉,之前呂雉和呂媭姐妹還時常串門,後來更是在沛縣相依為命,但樊噲和呂雉交談的機會不多。

在樊噲的印象中呂雉不過是一個非常能勤儉持家的女人,可沒曾想如今望去骨子裏卻透著一股剛毅味,

怎麼說呢,閉上眼睛,樊噲感覺這是一個有着本事的男人在和他說話。

換句話說現在的呂雉給樊噲的感覺沒那麼親。

既然是楚軍之秘,樊噲不敢託大,立刻允諾待帳議結束后立刻向劉邦遞話。

呂雉離開的時候,跟在她身邊的侍女眼睛有些發亮,她們沒想到這個有些蒼老的女人竟然是如此般的人物,

起初認為跟着這樣的人是沒有關中跟着戚姫舒服,認為跟着戚姬才有前途。

因此有些侍女故意花錢買通劉邦身邊的人,這才沒有被分配到呂雉身旁。

那些沒有錢,也沒有一點關係的只能在心中默哀自己的前程,可現在看這女主似乎不太一樣。

搞不好等到這呂雉回到關中,一切的風向標都會變。

這些侍女都是有些關係的,甚至有些倒盼望着能夠和某個侯爺結個緣分,都是八面玲瓏的女子,不然在王侯之家混不過一個月。

她們打聽過關中太子爺的生母可是眼前的主,所謂母以子貴如果不出意外,眼前這女主鐵定是關中的後宮之主。

況且劉邦迎回呂雉的當天就已經給予大漢王后的規格,禮儀雖然從簡,但王后的禮制已經初見端倪。

望着呂雉離去,樊噲看向大帳……

人都有迷惑的時候,大帳內的劉邦現在更迷惑,紛爭數年,未能完成心中理想,那心裏的滋味甭提有多糟,可劉邦一直沒有表現出來一絲。

不過當面對張良時,劉邦沒有藏着,含蓄的表達出來自己的困惑。

張良反問道,「大王,臣正為此事而來,漢已佔據大半,而諸侯多附之,此天亡楚之時也,何故與楚鴻溝為約?」

說起鴻溝條約,劉邦就不得不掰扯一下起因,「項羽以劉太公要挾,不得已而為之,吾與項羽皆知不過緩兵之計耳,幸得陸賈、侯公之力,吾父方歸,現侯公之策已成,如之奈何……」

說起這鴻溝條約,就不得不提一下陸賈和侯公這兩位。

陸賈為迎回太公而擺脫後顧之憂打下基礎,雖然沒有一次成功,但其功也是不小的,

這點劉邦心裏清楚,只是不知道如何給其定功,

這侯公就不同,他是直接促成鴻溝條約的大功者。

提到侯公,劉邦這才響起來詢問身旁的石奮,「可曾找到候公?」

大家的注意力稍稍向侯公轉移。

石奮回應說侯公已經隱於茫茫大山之中,已經尋不見。

聽聞此言,劉邦一愣,張良和陳平則是神色如常,看不出什麼。

劉邦道,「神龍見首不見尾,也罷,隱退之前,可有話留傳。」

石奮恭恭敬敬的將流言重複,「老夫為止戈息寧而來,如換得天下太平,此生足矣,不足以受大王功。」

實則此時的侯公騎着毛驢行走在深山裏,看着天邊的風雲變幻,眼中閃過一絲隱憂,忽然仰頭嘆息,「悔不聽師兄言,世間事豈由辯士而改,山雨欲來,楚漢之爭竟無法阻擋,是老夫逆天而行,或黃石老兒教徒有方,天下終究歸一,老夫無顏再出山。」

侯公感到臉上火辣辣的,如果天下歸一乃大勢所趨,無法阻擋,他出山勸楚漢停戰以鴻溝為界,那就是逆天而行。

此時的侯公自然不知道他的努力將在今天被打破。

聽聞石奮的話,劉邦長嘆道,「此天下辯士也,神蹤無影,所居傾國,可號平國君。天下有辨才者當如平國君獻策平天下。」

簡單的幾句對侯公的稱讚后,劉邦就將話題拉回來,繼續聊眼下的事情。

張良道,「以人質為脅,此約非楚之誠意,乃楚撤險歸安之計耳;項羽不仁在先,大王何故使萬千將士之血付諸東流。」

張良之言可以說直擊劉邦的心坎,算是說到劉邦的心裏頭。

劉邦心神已起,眸光閃動,陳平見機立刻補充道,「項王失根基,又連折良將,所賴之將寡且疑,漢追擊必可取,不如趁此之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

陳平和張良的幾句話已經鈎動劉邦的心,他也不想就此放項羽東歸,生死之戰歷經數載,大家都想奪得天下,

如今漢占良機而放棄,劉邦恐怕至死都會後悔,但劉邦心裏有顧慮,開口道,「寡人與項羽皆知此為緩兵之計,不過為退守爭取時間耳,楚雖兵疲食盡,然項羽用兵非常理可論,現寡人精兵猛將多在各自征戰,寡人現可戰之兵少,恐不足以攻取楚。」

張良見劉邦心思已動,追言道,「項羽兵雖十餘萬,然弗敢走梁地東歸,而選擇拔營南下,定是恐與彭越糾纏而生變,擊彭越之心尚且不足,楚之戰力虛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漢室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漢室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這是小王子的生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