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九章 河洛之役(下)終章

四百三十九章 河洛之役(下)終章

.四百三十九章河洛之役終章

經過長時間的整訓,又有劉備軍形勢大好的消息傳出,陳禕、文欽手下的兵馬總算是有了些士氣可言。但曹軍同樣是穩定了軍心,實力上的巨大懸殊不是輕易就可以彌補的,攻城戰進行到第七天時鄴城宣告被破。

魏諷和文欽倒是在亂軍中殺開了一條血路逃了出來,陳禕就運氣不好的撞到了陳泰(陳群之子),未及三合就被一槍挑落馬下。剩下的為首人物也是有死有生,各看運氣。

事實上,在魏諷等人起兵造反前就已經知道會有這麼一天的,他們從來就沒盼望着能堅持到最後。而之所以依舊這樣做,為的就是調開曹軍,給即將進行的河洛之役打好一個良好開頭。

魏諷、文欽等人在民間隱匿了二個多月才在蘇飛水軍的接應下逃到了劉備軍中,那個時侯河南之地已然變了顏色。

后話且不提,單說曹操平定了河北之後。

隨着鄴城的陷落,蘇飛手下的兩萬水軍便不得已從幕後走上了台前,進入到了戰事的第一線。他們的任務是——游弋於大河之上,全力阻止河北曹軍大規模南下。

官渡之戰時,曹操沒有水軍,所以對於袁紹軍的南下無法拒敵於大河之北。但現在的劉備軍不一樣了,蘇飛手下有兩萬人馬,大小戰船數百艘,雖然比起江東的水軍來無論是個人素養還是裝備水平都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可在水面上對付一下旱鴨子卻是綽綽有餘。

也正是因為有了兩萬水軍的攪事,曹操心中乾急手下大軍卻始終無法渡河南下。焦急之下,為了牽制一下劉備軍他甚至下令張遼全軍出擊。但并州劉備軍騎軍有馬超、龐德,步軍有魏延坐鎮,張遼固然厲害進攻卻也根本撼不動劉備軍的根基。

而作為盟友的東吳,水面力量固然超群,陸路之上卻是緊手的很。加上南郡有趙雲在坐鎮,荊州無懼他搞什麼么蛾子。

時間就在對耗中一天天過去。

于禁退入兗州之後,得曹操軍令統領兗州、徐州、青州三州兵馬,可有苦自己知。這三州中,除了徐州還有部分野戰軍力之外,青州和兗州純粹就是一花架子。

徐州的臧霸在曹魏的體系中一直有着比較特殊的地位,始終保持着自己的半獨立性。但在這個要緊時刻卻也是全身心的聽從於禁領導,在徐州七拼八湊召集了三萬人馬,迅速交給了于禁指揮。

一萬騎軍,一萬步軍,一萬郡國兵,臧霸是出了死力了。手中的軍力幾乎被掏之一空。如果此時淮南的江東軍趁勢北上,他將毫無野外抵抗能力,除了死守下邳本城外其他的地方是一點守衛的力量都沒有。

有了這三萬兵在手,于禁提到嗓子眼的心這才算是安穩了下來。那黃忠手中畢竟有着五萬大軍的,依靠他之前手下的幾千殘兵敗將根本就抵擋不了。但現在,豫州劉備軍西有洛陽曹軍的牽制,東有于禁部相阻,黃忠所部的發展這才算是被遏制住。

曹操困苦之下甚至向孫權求援,要求駐守在淮南的江東軍北上增援。但孫權沒有答應,江東陸地上守衛兵力太吃緊,隨着北方局勢的發展,淮南戰爭氣氛愈見緩和,在徐州曹軍西進后孫權已經着手抽調淮南步軍南下了。

在河北,曹操大軍無時無刻不想渡河南下。但劉備軍無數個潛伏下的細作、密探,成了劉備軍贏得此次河洛之役的重要一筆。

正是依靠着這些消息,蘇飛那兩萬水軍才能在要緊時刻一次次將曹軍主力阻擋在大河之北。其中最吃緊時,兩萬水軍硬生生的被分解成了九隊軍力巡遊在大河之上。

時間進入到六月,曹操終究是領軍渡過了大河,是在青州。畢竟相對於漫長的大河水道,兩萬軍力太過弱少了。不過四月中渡河北上的十萬曹軍,此次回來的卻只有八萬。鄴城攻城戰算不上慘烈,可一定的傷亡還是必須的。而且曹操還要留下部分軍力防衛冀州,防備這劉備軍北上偷襲,有兩萬水軍在手,渡過大河和補充物資就太方便了。

可惜時間還是晚了。匯合了于禁所部后,曹操立刻領軍西進,黃忠部在豫州接戰,雖然連連失城丟地,可許都就像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閘生生的擋住了曹軍的前路。

一連串的攻城戰耗去了曹軍的兵力也耗去了劉備軍最需要的時間,徐晃撐不住了,緊接着曹仁引軍退出荊北全力北上。

徐晃在這一戰中感覺很窩火,他除了開始時露了露臉外其餘的時間就是在和劉備搞對峙。劉備手下有五萬軍,隨軍的還有龐統這個高手中的高手做參划,又有關平、陳到等悍將壓陣,根本就不懼徐晃那四萬人馬。

野戰打不過,徐晃就只能守城。這一守就是兩個月。

然再省吃儉用糧草也有吃完的時候,軍中的馬匹也殺盡了,徐晃不想餓死就只能從潼關撤軍,經弘農入洛陽。

程昱只得出兵相救,不然的話徐晃部三萬軍根本就不能活着走進洛陽(留下了部分兵馬斷後)。

夏侯淵引五萬大軍出征,這是程昱能拿的出手的最大兵力了。他手中雖然握有六萬主力軍以及少量的郡國兵,可他要守衛的地方也很多,東線的虎牢關、軒轅關、大谷關等,洛陽本城以及西面的函谷關等等。出五萬軍,程昱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夏侯淵在劉憲手下吃過大虧,加上河洛形勢不妙,出來的任務又是接應徐晃以保存軍力第一。所以行動未免就有些太過謹慎了。劉憲自引七萬軍西向,看似要去截殺徐晃軍,張飛卻另引三萬軍埋伏于山野之中,待到夏侯淵大軍出函谷關后,再趁虛而入。

夏侯淵一個不查被張飛引軍抄了後路,等到回過神來時,函谷關前劉備軍的大營已經立起,並且牢牢擋住了通往關上的道路。如此一來夏侯淵竟然是有家不能回了。

怪也只能怪函谷關太過險要,一面城門當前,太好堵了。張飛引軍關下時,曾準備趁虛叩關,但關上三千曹軍殊死用命,函谷關又險要無比,劉備軍雖有十倍之人卻始終不能得手。待到夏侯淵、徐晃兩軍會合之後,劉憲也引軍匯合了張飛,如此在函谷關下形成了新一輪對峙局面。

如之前在潼關一樣,曹軍軍中依舊缺糧,根本就不可能和劉憲長久對峙。程昱對這一點心知肚明,但要命的是函谷關。

它東臨弘農絕澗,西拒衡嶺高原,南依巍巍秦嶺,北接滔滔黃河。古道全長15里,是長安到洛陽的必經之路,易守難攻,被喻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還有人用「一泥丸而東封函谷」來形容它的戰略地位。有函谷關阻隔,劉備軍也好,曹軍也罷,都是進不了洛陽。就在這時,荊北的曹仁部軍糧也是將盡,無奈之下只能引軍北側,放棄荊北地區。

這一軍令引得曹仁手下軍心大亂,大多數的當地軍士逃營而去。關羽不想與曹仁硬拼,只能層層布兵,不斷地對曹軍進行圍追堵截,卻從不將他們逼入死地,斷了他們生路。從荊北殺到兗州,十三萬曹軍最後只剩下了七萬來人馬,軍力折損了足足四成。

曹仁部的撤退使得荊州完全納入了劉備軍的控制(南陽郡本屬於荊州),也使得荊州與豫州得以連成一體,可以說豫州以東地區,除了洛陽外已經全部落入了劉備軍之手。

關羽引大軍入豫州,十萬劉備軍的北上使得其在豫州的統治瞬間固若金湯,曹操雖然已經親引大軍殺到,洛陽距離他卻是愈行愈遠。

眼看着東面戰局再次形成了僵持,而留守潼關的曹軍卻要徹底潰散了,劉備的五萬大軍眼馬上就要殺到。夏侯淵、徐晃的八萬人馬覆滅在即

這不是虛言駭人,而是實打實的大實話。劉憲所部本就有十萬大軍,再加上劉備親率的五萬軍,要圍殲夏侯淵、徐晃這糧草將盡的八萬兵馬根本就是輕而易舉。

思來想去,程昱只能破釜沉舟做殊死一搏了。他最怕的就是劉備軍在穩固了豫州局面之後,從十多萬大軍中抽調部分軍力攻打虎牢關,雖然虎牢關也是天下險關,可他手中兵力實在有限……所以夏侯淵那八萬人必須用到正地方,在函谷關外被殲太不值了。就算是死,也要死在洛陽,耗干劉備軍的血。

一把大火在函谷關上燒起,火光衝天,騰騰塵煙甚至飄蕩到了數十裏外。程昱在學英布故事,一把大火將函谷關燒了個精光,遍地白灰瓦礫。如此一來,關隘就誰都能過了。

但他的動作還是慢了少許,在劉憲軍的牽制下夏侯淵部雖然渡過了函谷關,卻始終不能甩開膀子大步向洛陽趕去。就在兩軍默默唧唧中,豫州劉備軍終於騰出了手來了——李嚴、劉封督兵四萬攻克虎牢關,大軍直取洛陽。

程昱手中兵力嚴重不足,虎牢關的浴血廝殺劉備軍固然損失慘重,曹軍也是流幹了血,他急忙收攏了軒轅關等處的守軍,兵力也依舊不足萬人。這點人馬根本就守不住龐大的洛陽城。且更重要的是,這不足萬人的兵馬還個個低迷不堪,軍心動蕩,士氣低沉的厲害。

李嚴、劉封接下來一戰而克洛陽,七十多歲的程昱連同兒子程武一併戰死在城中的巷戰之中。

洛陽的失陷可以說是斷決了夏侯淵、徐晃軍的最後一絲保全的機會。雖然他們進入洛陽之後,收攏到了一些從洛陽流散出來的殘兵,還從谷城、新縣等地他們收集到了部分糧草,可那些糧草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根本就撐不了幾天。想要活命就必須拚死從劉備軍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殺出豫州,殺到兗州去。

夏侯淵、徐晃等十分明白這一點。於是乎,兩軍在洛陽西南郊就不期而遇了,一場大戰就此展開

「贏定了」劉憲微笑。

張飛親率的五千重甲騎兵就像是一柄無比鋒銳的尖刀,輕而易舉的就刺穿了徐晃帶領的前軍。隨後一萬北地弓騎和七萬大軍的湧上,令曹軍兩萬前軍當即潰散,而左右兩翼也同時敗退中……

「刀槍不入」的重甲騎兵,那無與倫比的衝擊力讓面對他們的兩萬曹軍丟魂喪膽。任徐晃百般努力也無濟於事,何況連他自己都有些心神恍惚。

夏侯淵坐鎮中軍,掌有三萬軍力。五千重甲騎兵殺破那兩萬曹軍前軍之後,自身的損失極小,在張飛的帶領下這五千軍兵鋒不僅未見挫落,反而是愈發的勇猛起來。

這些重甲騎兵不是第一次上戰場,卻是第一次以重甲騎兵的身份上戰場。雖然都知道披甲上馬之後衝擊力很厲害,可畢竟沒有親身體驗過,現在……不同了。

那勢如破竹擋者披靡的無敵氣勢令每一名重騎軍士都陶醉其中

無所畏懼不要說眼前只有三萬曹軍,就是有十萬、二十萬,他們也敢照沖不誤。

三尖兩刃刀高高舉起,應着天空的烈日閃耀出奪目的光芒。嘴角掛着淡然的微笑,劉憲下達了全軍衝鋒的號令。

一個時辰后,曹軍全軍崩潰……

八萬餘曹軍戰死當場者有近三萬,被俘四萬餘,殘部四散逃離。軍中副將徐晃戰死於亂軍之中,主將夏侯淵攜子夏侯霸領殘騎兩千餘騎東遁。於兩日後被圍剿在邙山之中……

至此河洛之役宣告結束,以劉備軍的全面獲勝而告終。

在此戰役中,劉備軍前後出兵過四十萬,歷時半年有餘,終是獲得了戰役的勝利,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通道……

再是一年的金秋九月,劉備於長安正式登基稱帝。改元章武元年,依舊國號「漢」,定都長安。立妃糜夫人為皇后,追謚甘夫人為「昭烈皇后」。立長子劉禪為太子;封次子劉永為周王,三子劉理為梁王。關羽、張飛為國公,諸葛亮、龐統、趙雲等自下一百三十餘人封侯,另大小文武皆有封賞。

劉憲功勛卓著,臣子之中幾乎為最,又兼是漢室宗親,是以勛爵最高,受封齊王。

其兄劉昭、劉弘,沾他的光,也因為他們自身在許都攻城戰中立下了點微末之功,同時封侯。算上荊州的劉基三兄弟,東萊劉氏門第大興,可添為——後漢第一勛貴。

……………………

章武元年十月,江東孫權稱帝,改年號黃龍,國號大吳。追尊父親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兄長孫策為長沙桓王。

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將軍,諸葛謹為大將軍。定都建業。

章武二年,曹魏大將軍夏侯惇病逝。

章武三年,曹操病逝,太子曹丕繼位。趁曹魏國器動蕩,漢軍大舉東征,大戰三月克複兗州。

十月,攸侯黃忠病逝。

章武五年,曹魏重將張遼、樂進相繼病逝。漢軍二十萬,舉重兵於并州,血戰半年,終收復并州。

同年,荊州漢軍與江東吳軍大戰於三江口。荊州水軍再次慘敗,五萬水軍折損過半。

章武七年,漢定安將軍夷陵侯孟達克吳軍於南海郡,完收交州。

章武十年,劉備病逝,太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

建興二年初,鎮國公關羽病逝,同年五月定國公張飛病逝。

……………………

……………………

建興十四年,漢征南將軍姜維克複建業,東吳孫亮獻表投降。及至十九年,魏帝曹芳降…………

ps:不管怎麼說(爛尾???似乎有點),這本書總算是結束了。謝謝大夥這些日子來的關注,謝謝

新書在這月中旬會發,名字還未定。到時候通知大夥,希望弟兄們到時繼續支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驍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三國驍將
上一章下一章

四百三十九章 河洛之役(下)終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