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說西楚霸王項羽二三事

閑說西楚霸王項羽二三事

一應該說,用看失敗者的眼光來看項羽人生的全部,這完全是不公平的。

但是,無論是在過往歷史的長河中,還是在現今人生的舞台上,眾人所看的,基本上也就只是一個結果,至於過程如何,大家一般都會忽略。所以,以成敗論英雄,這已經成了慣常的手法。很多時候,沒有多少人會以十足的耐心,去研讀你生平的眾多事件、去追尋你一輩子走過的那些個足跡,然後,再給你一個相對公允的論斷。

項羽的悲劇,就是他失敗了。

雖然,項羽的戰績,也曾有百戰百勝的記錄;雖然,項羽的生平,也曾轟轟烈烈、意氣洋洋;雖然,項羽的身上,也曾有過「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雄壯威武。但是,最終的失敗,導致項羽丟掉了性命,也使得他在歷史的彩頁上讓一些人覺得暗淡無光。

回過頭來看歷史,再去批評項羽,有時候,我都會覺得有些不忍。因為,失敗已經是對項羽最大的懲罰了。

但是,關於項羽的事,我們又不得不說。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讀完歷史的書頁之後,我們需要檢視,通過這歷史,我們是否有所得?我們能否吸取項羽的教訓?這樣說,似乎讓讀史陷於功利,其實,未必這樣,目的很簡單,就是不要停止思考。我們絕對不是要宣揚雞血式的「偽成功學」,我們也不是要大家勵志去做劉邦,只是看能不能有助於小我的提升,人生的開闊。

如此,而已。

項羽年少的時候,先去學習讀書寫字,沒有定性,半途而廢;接著,又去學劍術,沒有耐心,中道而輟。

因為書劍無成,家裡的大人批評項羽,他自己倒是振振有詞:

讀書寫字,只要能畫出自己的名字,寫字讀書,只要能夠認識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學多了也沒有什麼用處。劍術學得再好,也只能在一對一的場合發揮作用,一次也就只能解決一個人的性命,沒啥意思。大丈夫在世,要學就要學那些可以阻擋千軍萬馬的本領。

家裡的大人一聽,覺得這孩子雖然有些歪理邪說,但是,也找不出反駁的語句。仔細一斟酌,這孩子還真有些意思,倒不如教他點兵法,說不定他長大就能成為軍事領域的專家。

家裡的大人正好也是行伍出身,對兵法深有研究,於是,他便開始教項羽兵法。

剛開始,項羽覺得兵法很有學問,他也興趣滿滿。可是沒有學多久,對兵法粗知一二之後,項羽又不願意學了,就這樣,兵法學了個半茬子就又荒廢了。

這就是項羽早年一段簡單的個人經歷。猜想,如果項羽後來成功,那麼,早慧、神童、天才的好名聲必然少不了他的。可惜的是,項羽沒有成功。所以,大家就都用不成功的最終結果來看這件事。

中國人向來就有一個習慣,那就是:一旦一個人成就了一些功業,這功業無論好壞,只要這功業促成了這個人成了名人,那麼,後人在抒寫或者談論其人的時候,總喜歡給他們加上奇異、聰慧、特別等等各式各樣奇怪的大尾巴。當這些名人們拖著他們的大尾巴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就彷彿是在告訴大家:

看看,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名人就是名人。

很多時候,為了神乎其神,更有甚者,幾乎把名人的出生或早年寫成了志怪。

我們一定要打破那種對所謂名人神魔式的迷思。

其實,名人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很多名人,小時候,大多也都平常如我輩,他們也會尿褲子,也會流鼻涕。

很多時候,那些名人的成名,也都只是歷史的偶然,實在不值得迷信!

說到這裡,我們再看看上文的主角項羽。

說白了,項羽年少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幹啥啥不成」的主兒:

讀書學習,半途而廢,不成;

習練劍術,中道而輟,不成;

研習兵法,未竟而荒,不成。

其實,就連風雲一時,喑唔叱吒的項羽,年少時,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再聯繫項羽的人生結局,兵敗垓下,自刎身亡,也還是一個「不成」。

雖然如此,我也無意再苛責古人。

在我眼裡,項羽還算得上是一失敗的英雄,儘管他的一些殺伐我不認可。

與其對應:

在我眼裡,劉邦只能說是一個成功的無賴,儘管他的很多行為我很佩服。

依我愚見:

項羽無恆以成書劍,也就無恆以征天下。他的失敗早就擺在我們面前了。

項羽最讓人鄙視的就是,進入咸陽之後,虜子女,焚宮室;屠城、奪財,真是一副土匪做派。

設使項羽當年學習劍術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戾氣;

設使項羽當年讀書寫字有成,或許可以減少他的暴虐。

當年,秦始皇帝出遊會稽,乘坐大秦帝國的皇家龍船橫渡浙江,那威風八面的儀仗隊伍,想來必然是浩浩蕩蕩、排場奇大。

中國人向來是喜歡看熱鬧的,自古及今皆然。這一次,秦始皇帝的出遊,自然也引來了大批好奇民眾遠遠地、偷偷地觀望。大家都非常想見識一下皇家的威儀莊重與氣象雄渾。

項羽家的大人帶著項羽,前去看秦始皇帝巡幸遊行的隊伍。

項羽看著眼前這出行隊伍的龐大、隨行人員的眾多、皇家侍衛的嚴整、彩旗錦帳的眩目……這前所未見的盛景,讓項羽打心底里十分地羨慕。

有話不說,那完全不是項羽的風格。

看到這氣勢恢宏的皇家陣仗、項羽不禁脫口而出:

「我可以取代那個高高在上的傢伙,坐坐他的位子。」

項羽這話一出口,差點沒把家裡大人的膽汁給嚇得當場吐出來。

後來,在項羽的殺伐生涯中,隨著戰功的日益顯赫,大家就越來越覺得項羽的功績,是有先兆的、是有神賜的、是有天助的,因為項羽當年首次看到皇帝時,他說的那話就非同尋常、就大氣磅礴、就有王者之風。

歷史學家關於項羽的這句話,也重重的記了一筆。這一筆,不但活畫出了項羽的個性,而且讓讀史的人因這句話而對項羽的王霸氣象讚賞不已。

其實,真實分析起來,項羽說這話,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揄揚的。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在自己都不知道後果如何的情況下,說了一句瘋話,似乎也不需要大驚小怪的。

還記得丹麥安徒生著名童話《皇帝的新裝》裡面的那個小孩子嗎?

這裡的項羽,多少有點那個童話中小孩子的味道。雖然,項羽沒有那小孩的天真無邪,但是,項羽魯莽中透漏出來的直率,也是一種值得肯定本真流露。

或許是讀書未成吧,在項羽的思想意識中,那種中規中矩的道義束縛,那種小心翼翼的處世哲學,那種君君臣臣的禮教大防,那種不能僭越的律令底線……等等,對於項羽而言,都是不在意下,未存心上的。所以,項羽的講話,直率之外,還有一種不受禁錮的洒脫。

其他人心裡怎麼想,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們口上也不會說。

項羽心裡那麼想,口上就那麼說了。

「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這在別人,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只會偷偷地想、生怕人知;在項羽,這也沒有什麼,你嬴政做得,我也做得。

阿Q不是有句名言嗎:

「和尚動得,我動不得?」

設使項羽親歷過坑殺儒生的場面,他的講話會不會這麼無所顧忌,也未可知。

另外,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看,項羽那麼說,並沒有什麼可稀奇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現代人的明星夢、名人夢、富豪夢……大約和項羽當日當時的皇帝夢也差不多吧!只不過,現代人是嚮往燈光閃耀的舞台、名揚四海的背景、奢靡浮華的生活;而項羽追求的是前呼後擁的威嚴罷了。

項羽率領軍隊佔領咸陽之後,或許是為了呈一時匹夫之勇,或許是為了讓士卒在野蠻的燒殺之中搶掠並佔有財物——以此來犒賞屬下的征戰之苦,無論他們當時是出於何種考慮,造成的最終結果就是:「秦宮皆以燒殘破」。

這一結果,據說是項羽不願依託咸陽以爭取天下並決定離開咸陽的原因之一。

秦人據有秦地已好多世代。秦始皇一統天下,定都咸陽。這咸陽,既有軍事上的駐守防禦的優勢,又有大秦帝國苦心經營建立起來的基業。在天下未定,戰亂未平的時候,依憑此地以為根本,一定是當時逐鹿者心所嚮往、夢寐以求的美事。

項羽似乎就沒有那麼想!

難道項羽就不知道據咸陽以經營天下嗎?

難道秦宮殘破就不可以再修再建了嗎?

項羽帶領江東子弟,用血汗打下咸陽,竟然沒有別的計議謀划,只想滿載財物,準備歸去!這樣看來,項羽還真有點鼠目視物的味道,很是令人費解。

其實,也不用費盡心思猜測。原來,攻佔咸陽,一番燒殺搶掠之後,項羽的離開,是因為他「又心懷思欲東歸」。

這樣看起來,項羽真是有些可笑,大丈夫征戰天下,經營四方,何處不可以為家?況且秦地有諸多可安定天下、平復江山的利好!所謂「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無處不青山」的氣度,項羽怕是一輩子都無法理解的,這或許也是受項羽的胸懷所限吧。

眼看「萬里江山將歸楚」的時候,項羽又說:「富貴不歸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

這個看起來,項羽真是可笑、真有些小兒之見!號稱西楚霸王的項羽,說出這樣的漏氣的話來,倒真是辱沒了「霸王」這個大氣的名號。

猜想,據咸陽以征伐天下的念頭,或許也在項羽的腦袋中閃現過,只是,這個時候,項羽首先想到的,或許是「富貴還鄉」,余者均在其次。

果真如此,想想覺得,項羽真是可憐又可悲!

原來,項羽用力廝殺、捨命拼搏地征戰,僅僅只是為了在鄉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花衣服」、賣弄自己的錦繡裹體!這話一說,真是使這位英雄失色,讓庸人掩笑。說難聽一點,這種想法,完全是一副暴發戶的嘴臉。

不說別的人,就說說劉邦吧!

劉邦佔有天下,據長安以為都,他的鄉人就不知道啦?劉邦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漢的基業之後,再以天子的身份返鄉,就不榮耀了?他的光彩就失色掉漆啦?

笑話項羽的人說得實在是好啊:所謂楚人「沐猴而冠」,真是傳神!

項羽穿戴再好、綾羅錦繡、披金戴銀……無論怎麼收拾,也不過是一隻模仿人樣的猴子罷了。

有一次,楚軍與漢軍對壘。

當時的情勢是:只要漢軍出戰,那麼楚軍就有全勝的把握;只要漢軍堅壁不出,不但可以保全自己的實力,還可以消磨盡楚軍的耐心、消耗完楚軍的糧草。

楚漢兩家對戰的實際情況,雙方的決策者和領導層都心知肚明。

項羽明白,只要想方設法激怒對方,讓漢軍傾巢而出,那麼,楚軍就可以一舉打敗漢軍,取得戰事的主動權。所以,項羽就讓屬下連續出兵,在漢軍的陣前不間斷地羞辱、叫罵。

而另一邊,劉邦也不是吃素的。他心裡十分清楚,只要固守營壘,絕不出戰,那麼,楚軍很快就得放棄進攻,另尋出路。所以,劉邦嚴格要求自己的部屬,無論楚軍怎麼挑釁、怎麼叫罵、怎麼侮辱,都不能上當,都不可以出戰,違者軍法處置。

大家都知道,項羽是個暴脾氣,而且,他也是公認的急性子。當時的狀況正如上文所言:不戰對劉邦有利,乾等對項羽不利。

楚軍的戰士叫了好幾天的陣,自己罵得也有點沒意思了,漢軍就像沒事人一般,在營壘之內,該幹啥幹啥,完全不受楚軍的影響和干擾。

項羽一看,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再拖下去,只能對楚軍不利,不但消磨士兵的耐心,而且會消磨眼下正旺的士氣。所謂,氣難聚而易散,項羽不得不為後續的情勢謀划。

為了身先士卒,鼓舞人心,項羽決定親自出馬,前去叫陣。他收拾好披掛,帶了武器,飛身上馬,跑去劉邦的陣前,扯開嗓子,對劉邦喊話:

「嗨,哥們!你看如今天下紛紛擾擾,都這麼些年了,人民不得安生、社會無法穩定,這全都因為我們兩個,不如你出來,我們兩個單挑,誰贏了誰說了算,不要再禍害天下的老百姓了!」

項羽雖然是在誑劉邦出戰,但是,他話說得很真誠,分析得也有道理,挑釁地也不動聲色。

劉邦精著呢,他才不會著了項羽的道。

劉邦回答項羽到:

「老哥,我看你還是回去歇著吧,我這人只知道用腦子,不懂得使蠻力氣。」

項羽一聽這話,氣得夠嗆,真是七竅生煙不足以狀其怒啊!

項羽對劉邦實在沒有辦法時。他動之以情地說教、不動聲色地挑釁,他還提出了用單挑來解決爭端的辦法。但是,劉邦不是傻子,他知道眼前這位,是有名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漢子;經過多次交手,他曉得西楚霸王不是浪得虛名;遭遇多次失敗,他明白項羽的英武厲害。所以,四兩撥千斤,劉邦簡單一兩句,就夠項羽生氣三五天的。

想想,劉邦在逃命途中可以把親生子女孝惠帝、魯元公主推下車,以保證自己不受連累、以保證自己能夠順利逃命,這個時候,面對武藝高強的項羽,他更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去開玩笑的!

僅此一點,楚漢之間的成敗,似乎多少已見端倪!

1、男兒淚

垓下被圍時,項羽竟然落了淚!

想想,項羽以一介武夫,經過無數戰事,最盛時號令群雄,困頓時尚有半壁江山,其威武剛硬、喑唔叱吒之勢,一定如同那萬鈞雷霆。

誰能想象,被圍垓下,竟然對美人而泣下。

英雄末路,甚是可憐啊!

這對美人而流下的淚水,證明這錚錚鐵骨的漢子,也是一個多情的人,一個痴情的人!

項羽垓下絕唱中云: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烏騅馬跟隨項羽,征戰多年,衝殺縱橫,功勞不小。項羽死意已決,心中放不下的,有他的戰馬。天不佑人,馬又何辜啊?

當然,項羽最放心不下的是美人虞姬。

烏騅馬捨不得,或許還可以用它是個物來搪塞?可是,虞姬呢?虞姬要怎麼辦呢?她可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而且還是一個和自己感情甚篤、不離不棄的愛人啊?

烏騅馬舍它不得,狠下心,也就舍了。

虞姬更是舍她不得,再怎麼狠心,還是舍她不得啊!

記得《論語·鄉黨》里有言: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問人不問馬,是把人作為第一位的,是仁者愛人的大度與開闊。

項羽捨不得馬更捨不得人,是他粗豪之中的細膩。

面對烏騅馬和虞美人,項羽落下的淚,所流露的更多的是英雄氣短時的兒女情長。

2、推脫么?

項羽死前,把自己的失敗歸因於上天,說是上天要滅他,人是無能為力的。

項羽對自己總結,應該是有所思索才說出來的,大概不會是信口開河的應付之詞。

由於項羽的最終結局是失敗,所以,很多人就以失敗來看項羽。他們認為項羽臨終前對自己的總結,是一種卸責、是一種推脫。這類論斷,將項羽之敗的主要原因開列如下:

一、鴻門宴不殺劉邦;

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三、婦人之仁;

其實,這些論斷,就項羽失敗的結果看,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似乎並不全是這樣。

一、鴻門未殺劉邦,後面也還有再殺的機會嘛;

二、沒有用范增,不說其他人可用,就是項羽自己,也是很有謀略的人啊;

三、如果說婦人之仁,這個範圍有點大,不但項羽有,劉邦大概也有。

從史實來看項羽的失敗,還真有形勢不利的因素。即使項羽不用范增;即使鴻門未殺劉邦;但是,如果大司馬曹咎聽從了項羽的策略謀划,謹守成皋,不使漢軍向東,那麼,項羽的失敗,也不至於這麼迅速。說不定,項羽就能夠運天下於其指掌之中。這還真是未可知的事情啊!

僅從這個角度看,項羽歸敗於天,也不見的完全就是自我卸責、就是推脫了。

3、渡江嗎?

項羽自殺前,笑著說到:

「既然是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做什麼呢?」

「想當初,我帶領著八千名江東子弟橫渡大江、一路西行,時至今日,八千子弟所剩無一,我就這麼孤零零一個人回去,即使家鄉的父老抬愛我、可憐我,仍然擁戴我為王,我又拿什麼臉面去見鄉親?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父老?」

「假使我硬著頭皮、厚著臉皮回去,父老鄉親不怪罪我,不議論我,難道我獨處時就能夠心安理得?難道我自己內心就沒有半絲愧疚?」

項羽嗜殺,的確是十分可惡的事情!

但是,時事離亂,戰爭頻仍,處於如此的歷史時期、處於這樣的社會環境,從項羽的一生看其為人,項羽仍可以稱得起是天地間的一位英雄。

死前的那番言論或者獨白,一點都不失大丈夫的氣概,讀來悲戚之餘,也會生可佩、可嘆之情!

項羽如果在此時此地不以自殺的方式結束其生命,那麼,大約就很難成就這麼一個傳唱千古的男兒形象。

縱使不死,又有何面目見父老?又如何能無愧於這火辣辣的一顆心?

想後世,又有多少人能夠拋出這錚錚作響的豪語?

想後世,又有多少人能夠敲響這聲聲動心的鐵板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塵境心影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塵境心影錄
上一章下一章

閑說西楚霸王項羽二三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