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德即規則

第三章 道德即規則

道,準確的來說就是一種平衡的規則。德,就是大道在群體性人類身上的運用和顯化。

素書中曾經提到過: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所以道德就是一種人類群居中的規則,這種規則是公平性的,使每一個遵守道德的人都能得到道德所帶來的好處。這個規則是相互的,或者對雙方好,或者對雙方都公平,並不會只針對於某一方好,或者對某一方不好,這些都是不道德的。也就是破壞規則的根本原因。

老子在道德經中曾今講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重點不在於祭祀所用的芻狗,而在於祭祀時候四平八穩的擺放方式。其中所闡述的本意是公平,平等。

而仁是什麼呢?仁就是好,怎麼去分辨好呢,就必須有對比,必須有壞,或者有不好,才能體現出來好。所以不公平的東西並不是指我們常規意義上認為的壞,有時候好也是一種破壞規則的方式。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何解?就是因為有了美麗所以才會出現醜陋,因為有了所謂的善良才會有邪惡。有了仁,才會有矛盾。

盛唐期間天下皆以豐滿為美,可天地生人胖瘦美醜都是一個樣子,人為的分出審美觀,那麼瘦弱者必定遭遇嘲諷,劃分為醜陋,遭遇出人為的不公平對待,而今時代里皆以瘦弱為美,那麼豐滿者便會遭受不公,眾女皆追求七尺男兒,而另六尺之人遭受不公,從而產生悲傷,難過,怨氣以至於禍亂的始端。

仁之一字如何體現?就是對某一方好,可以稱為仁,如何判斷?定是對另一方不好,是以天地不仁,公平對待便沒有了禍端,聖人不仁,公平對待,便沒有了紛爭!

我們所遵守的道德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公平的規則,是群體性,群居性的一種穩定平衡無漏洞的方式。目前來看全人類僅僅有華夏大地才能衍生出完整的道德規則。這都要歸功於先生老子,以及孔子。

很多時候道德的概念所有人都知道,但是深入的話又都不能真正的清楚,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偽道德,道德綁架之類的事件發生,百姓分辨不出,學者不明其由,以至於對道德生出疑惑,進而不去遵守,甚至會去破壞。

主要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在常人眼中道德應該是高尚的,崇高的道德是不求回報的做好事,這才是追尋道德的最高境界,其實恰恰相反,最大的錯誤便是這種偽道德言論。

道德是做好事得到回報,而不是不得到回報。

其中不求回報和得不到回報是兩種概念,如果顛倒了,混淆了,那麼就會破壞道德的規則,此乃禍亂之根源。偽道德之根本。

舉個例子來講:

春秋時代,魯國國君很關心在外的魯國奴隸,就頒布了一條命令。

凡是出門在外的魯國之人在別的國家遇到了魯國的奴隸都要出手贖回,回國之後可以找國家報銷。

這個時候孔子有個叫做子貢的學生每次在外贖回奴隸之後卻不找國家要報銷,百姓都稱讚其人道德高尚,就跑來告訴孔子並且加以讚歎。

而孔子聽了之後卻並不高興,並且認為子貢做錯了事情,破壞了道德。

國君頒布命令之後

其一:國君聲望得到提高,對國君進一步統治有非常大的好處。

其二:奴隸被贖回,對每一個不幸淪為奴隸的魯國子民都有好處。

其三:贖回奴隸的人沒有花一分錢就賺得了崇高的聲望和人生的善緣。

【錢方面可以找國家報銷,等於不花錢,人方面由於是出手相救國家會記住他的好,奴隸也會記住他的好。】

這樣一件對任何人都沒有傷害的並且都有利益的道德規則頒布之後所有人都會去做。

而子貢贖回奴隸不收錢之後就把規則無形當中改變了。以至於後來人們贖回奴隸再去報銷的時候百姓都開始議論:

你看這個人,就是為了虛名才做好事情的,根本不是真心為國為民,跟子貢那種不求回報的高尚道德相比,這些人真是醜陋!久而久之,便沒有人願意去做了。

改變了規則之後所產生的後果便是:

一:贖人的人不敢再索要應得的回報,而不去選擇再做此類事情。

二:後續導致國君也得不到聲望,因此計劃失敗。

三:而在外受苦的奴隸因為這件事情變得沒有人幫助繼續受苦。

其中子貢所做的便是對於奴隸一方過於仁愛,而導致規則傾斜,由公平變為不公平。所以破壞了道德規則,從而傷害了所有人成就了自己。只有不明所以的庸人繼續不知所云的讚歎著子貢的高尚道德,並以此來要挾他人遵守照做,而自己卻不遵守照做!所以產生了所謂的道德綁架,偽道德。

以自己的不求回報而讓別人被迫的得不到回報,這樣一來表面上是對的,根源處卻是錯誤的。

就像你丟失了很重要的東西,以道德的名義去讓拾取者還回來幾率很小,但是若是以有償回報的規則去運行的話,我想很多時候丟失者會在付出一些金錢來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之後還能尋找到失物。而拾取者也能因為好運而既做了好事又得了好處。

第二個故事便是子路受牛。

春秋之時孔子的學生子路外出行走之時偶然間遇到一老者溺水,然後一番捨身相救之後老人為了報答他就贈送了一頭牛給子路。這個時候子路非常高興,就牽著牛到集市上告訴眾人是自己救了人得到了一頭牛,從而得意洋洋的在城市內到處炫耀。

這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子路太過招搖,並且認為他救人是應該的,如今不但要了別人的好處,還在這裡不知道謙虛的招搖過市,真是過分,遂將此事稟告於孔子,希望孔子管教一番。

可是得到的答案出人意料之外,孔子竟然說子路做的對。

而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子路救了人之後,別人主動贈予了東西當做回報,這是應該的,因為跟性命比起來,身外之物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況且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是受人救命之恩?而人們卻認為是子路索要的好處,加以抨擊,這種無形當中改變的概念才是最邪惡的地方。即使是索要了,那也是應該的。

二:子路牽著牛去招搖過市之後的後果是什麼?後果就是當人們都知道做好事會有回報的時候,那麼很多人都會去做好事,下次遇到別人有性命之憂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出手相救。前一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付出,沒有回報的道德規則是行不通的,這個時候傳播一種好的行為是有必要的。

謙虛是一種美德,但是有的時候有些事情必須要高調,以謙虛的幌子去阻擋好規則的傳播,這種偽術也是致命的錯誤。

謙虛是為了更好的伸展,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和以謙虛的名義強行的打壓。若都如此糊塗的謙虛,何來毛遂自薦?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道德有時候並不是人們眼中所認為的那樣,那只是一個表象,最根本的深處規律看不見,便容易把道德的規則破壞掉。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能分辨出來所謂的邪惡帶來的壞處,但是卻很難分辨出來善良外衣之下的壞處。只有如老子,孔子一般的聖人和大智慧者才能分辨出來吧。那麼我們就不難明白道德經所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還有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其中深層含義是何解釋了。

道德既規則,一種保護自己,保護他們的好的相處規則,而遵守道德從來不是為了別人,只是為了更好,更聰明的保護我們自己。法律是有漏洞的,是不平衡的,所以有很多人會像老鼠一樣鑽進鑽出的偷食東西,這種人是禍亂的根源,是骯髒的老鼠!

而道德是世界上唯一平衡的人類規則,沒有任何漏洞,對每個人都公平。

我們有句俗話叫做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不遵守道德的人就像一顆老鼠屎一樣,他污染的不光是他自己,還有我們所處這個群體的所有人努力維持的環境,我們見到不遵守道德的人,人人都有權力去指責他,制止他!因為他已經觸犯和傷害了我們每個人的利益!

遇到不遵守道德的人,就是在破壞我們自己的利益,破壞我們所有人努力維持的環境規則,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制止,之所以沒有人去制止不是因為沒有好人了,也不是因為我們不懂得保護自己,而是因為我們制止了之後能否得到公平的對待和公平的回報。如果好人維護了道德規則,卻得不到好的回報,和公平的對待,那麼這才是使邪惡蔓延的根源之禍。

一味的抨擊人們的冷漠並不是問題的根源。這反而是一種愚蠢無知的做法,寒了人心的是做了好事見義勇為之後沒有人保護,沒有人回報。冷漠了社會的是惡人沒有受到應該有的力度的懲罰。

惡人有惡報從來不是一句空話,只不過是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去選擇所謂的仁愛包容承受了他們邪惡的後果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公平破壞了之後,大道失,有仁義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不需要壞的,但是我們更不需要對某一方好,或者強迫我們以道德的名義對某一方選擇包容,選擇原諒,這都是有失公平的邪惡之舉,我稱之為偽善!

世間大惡,首推偽善,那些勸人善良,包容錯誤,縱容邪惡,破壞平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大,最噁心的壞人!

所以:善之終,非惡出,而因善不賞!惡之恆,非善無,而因惡不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道一之大言三十六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道一之大言三十六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道德即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