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三百五十九章

第三百五十九章

需要英聯邦各國磋商的問題中,大多數都沒有產生任何嚴重的意見衝突就得到了解決的,儘管有的問題後來證明確實是棘手的。1941年,在將來如何駐防托卜魯克的問題上,曾發生過一次這樣意見分歧。該年9月,澳大利亞政府急於想把那支曾在保衛這個要塞的戰鬥中起過極大作用的澳軍調回本國,因為這支軍隊的健康情況這時正使國內的人相當擔憂。奧金萊克和丘吉爾都反對這個建議,可是澳大利亞人仍然堅持要求,最後,這支軍隊還是調防回國。這是澳大利亞與英國之間在軍事方面許多爭執中的第一件事。

在這件事發生前幾個月,澳大利亞政府曾經提過建議,認為英聯邦各國進行磋商的方法應予改變,以便適應新的需要。澳大利亞政府建議,各自治領應當在倫敦常駐一個高級部長,這些部長將作為英聯邦的戰時內閣同聯合王國戰時內閣的大臣們取得協調。可是,這些建議並沒有得到倫敦或其他英聯邦國家首都的贊同。丘吉爾指出,英聯邦各國的常駐部長並不能賦有隨時作出決定的權力,因此這種做法毫無用處。所以,在整個戰爭時期內,主要是通過電報或者通過各自治領部長之間的相互訪問來進行磋商。這個辦法證明是有效的。英聯邦國家的高級部長在戰爭期間每年訪問倫敦,並在訪問期間參加聯合王國戰時內閣的會議。1941年6月,英國政府也任命了一位常駐內閣大臣為負責中東事務的國務大臣,總部設在開羅。第一任是奧利弗?利特爾頓,他在戰爭初期曾當過貿易大臣。他以英國內閣閣員的身份而享有威望,他對1941年在中東發生的軍事危機有過重大的影響。利特爾頓後來由一個澳大利亞人R?G?凱西接任,後者曾經是澳大利亞駐華盛頓第一任公使。1941年12月,又作了類似的任命,以達夫?庫珀(後為諾里奇勛爵)為常駐遠東國務大臣,他在那一年中曾訪問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協調抵禦日本的防務計劃。

戰爭也使各自治領外交活動的範圍顯著地擴大了。戰前,只有加拿大、南非和愛爾蘭自由邦在國外駐有外交使節,而且也只有在極少數幾個國家的首都駐節。1940年,澳大利亞向美國派駐公使,從而開設了它在國外的第一個使館。1941年底,紐西蘭也效法澳大利亞派了公使。1941年,澳大利亞向日本派了公使,向加拿大派了高級專員。加拿大已經在巴黎和華盛頓設有大使館,這時又同巴西、阿根廷、愛爾蘭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戰爭也進一步加強了加拿大同美國的關係。

1940年8月18日,麥肯齊?金在加拿大-美國邊境附近的奧格登斯堡會晤羅斯福總統,兩位領袖同意常設一個聯合防務委員會,規劃北美的防務。1941年初,加拿大和美國又採取進一步措施,使兩國防務一體化。有關北美五大湖和聖?勞倫斯河航道和發電工程的規劃,終於也達成了協議。1941年4月20日,麥肯齊?金和羅斯福發表了海德公園宣言,這個宣言使加拿大的美元問題大大緩和下來,也使加拿大和美國的生產努力結合在一起。另外,還在加拿大新建了七個飛機場,把阿拉斯加與美國連接起來。

加拿大的地面部隊仍然留在歐洲和香港待命作戰,因此沒有參加1941年的中東地面戰爭,不過加拿大的空軍卻在中東和歐洲積極作戰,而它迅速擴充的海軍則忙於護航工作。到1941年底,駐在聯合王國的加拿大部隊已經增加到一個滿員的軍、一個坦克旅和一個裝甲師。它的海軍力量幾乎增加了一倍,它的空軍也有了很大的擴展。

在印度,1941年也象以前的幾個戰爭年頭那樣,是既有政治衝突而又作出了卓越的作戰努力的一年,這種情況表明了自相矛盾。1941年4月,印度事務大臣L?S?艾默里經英國議會同意,把下述公告的有效期延長十二個月。該公告授權印度各省省長,在他們確信局勢的發展已使代議制政府無法再存在下去時,即停止其工作。7月間,印度總督把他的行政委員會的委員名額擴大,作為一種起平衡作用的姿態,但是,這種措施並不足以使他同印方達成協議。1941年12月3日,當日本從東面威脅印度,印度的形勢變得越加危急時,政府宣布,決定釋放因從事不合作運動而服刑的全體犯人,不問這些人的罪名是正式的還是象徵性的。被釋放的人中有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他在獲釋時聲稱,雖然他對盟國表同情,可是,只要英國不給他的國家自由,他就不考慮給英國幫助。這種態度後來就成了12月底時國大黨的正式方針,那時國大黨宣稱,只有一個自由和獨立的印度,才能夠在全民的基礎上擔負起保衛國家的工作。可是,這個自由和獨立的印度的性質仍然是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和其他印度團體之間展開激烈爭論的問題。

與此同時,緬甸也出現了強大的民族主義運動的明顯跡象。整個1940年間,發生了許多民族主義騷動,儘管立法機關和內閣繼續全心全意地支持英國政府。但在1941年,政局越來越緊張。吳蘇總理要求能有機會訪問倫敦,目的是向英國政府表示友好,並要求英國闡明對緬甸自治問題的態度。11月4日,他向報界宣稱,英國政府不肯保證讓緬甸在戰後馬上獲得自治領的地位,而要等到討論過防務政策和外交政策以後再作決定,使他感到失望。英國內閣對此大為詫異。於是,艾默里代表英國政府重申了英國以前作過的讓緬甸逐步取得自治領地位的歷次保證,但是不肯為此定出一個日期。在吳蘇返回緬甸途中抵達火奴魯魯時,日本突然在太平洋發動進攻。在他出國期間任代總理的包吞爵士,全力支持英國對日作戰。但在這個時期,英國政府發覺,吳蘇在國外訪問時曾同日本當局接觸,於是就把他扣留起來。

但是,到年底時,緬甸的軍事形勢的發展完全超出了政治形勢的發展。1941年12月7日日本參戰時,正是英聯邦的資源已經到了極為緊張的時刻。在中東方面,由於11-12月間在西迪雷澤格周圍的那場戰役的結果,西部沙漠的戰局暫時變得有利於英聯邦,可是那裡的形勢仍然是不穩定的。英國人已在敘利亞集結了一切可以從西部沙漠調出的兵力來保衛其北翼,以防止德軍突破高加索后再向他們進攻,這種挺進看來是非常可能的。香港的駐軍雖然有加拿大援軍去加強,還是處於幾乎孤立的狀態,至多只能打一場阻滯性的戰鬥。在馬來亞和新加坡,雖然已經集結了相當多的英**隊,但是事實證明,這些兵力仍不足以應付今後的任務。在以後的六個月里,不僅英國在遠東的那些屬地相繼被蹂躪,連印度和澳大利亞都受到入侵的威脅,開羅也將再一次遭到嚴重危險。因此,英聯邦本身將在印度、南太平洋、非洲和歐洲等地區直接受到威脅。但在1942年,英聯邦擊退了所有這些進犯,開始了它那緩慢而又艱苦的走向勝利的反攻進軍。

戰爭頭兩年內的嚴峻考驗,尤其是在英國和其他英聯邦國家沒有外援獨自作戰的那十二個月的特別嚴峻的考驗,對英聯邦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英國人民在德國狂轟猛炸之下堅持抗戰而贏得的尊敬,以及各**隊在中東戰場和在遍及半個世界的海上與空中並肩作戰的同志情誼,都是加強英聯邦團結的有力因素。可是,這些事情也產生了一種反作用。各自治領的陸、海、空軍人員把自己同聯合王國的那些著名的陸、海、空軍部隊的士兵和指揮官相比之下,不但認為自己毫無遜色,而且由於萌發了對自己國家的信心,甚至往往認為自己比那些來自母國的同志和同事還要強一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許多自治領的部隊中都有英國指揮官或參謀人員參加,而這一次則不然,自治領的部隊不僅能夠在沒有英國人協助的情況下作戰,而且有時還能夠派出軍官去指揮聯合王國的軍隊。這種體會加速地增強了英聯邦各國對自已國家的信心,使它們越發感到自己的國家已經發展成熟。同樣的傾向在經濟領域裡更加顯著。英聯邦國家需要改進工業生產,並在許多得不到倫敦方面指導的遙遠地區發揮主動積極性,這一切,都加強了它們在經濟方面的自給自足和信心。而且,聯合王國已經由它們的債權國變成了它們的債戶。戰爭真是一種強烈的催化劑。它對英聯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將把這個獨特的國與國之間的聯盟引到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前面已經談過,在慕尼黑協定簽訂和捷克第一共和國瓦解后,匈牙利對特蘭西瓦尼亞的領土要求和保加利亞對多布羅加南部的領土要求比以前更有希望達到,因此兩國也就更加咄咄逼人和更加堅決了。另外,由於蘇聯從來沒有承認過俄國已喪失比薩拉比亞省,因此羅馬尼亞的東部邊界也一直受到威脅。

當年,奧地利人曾認為有可能利用中歐和巴爾幹半島的民族主義混水摸魚。現有的證據表明了,希特勒有過之無不及。例如,他在同其軸心國盟邦的所有談判中,都強調了德國對巴爾幹半島的政策的寬宏大量。他還說,德國在東南歐除了謀求經濟利益之外並無其他要求,以讓義大利在政治方面可自由行動。在同蘇聯搞好關係時,他也採取了同樣的策略。里賓特洛甫和莫洛托夫於1939年8月2第三條說:「關於東南歐,蘇聯方面強調了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方面聲明,它在這些地區的政治方面完全沒有利害關係。」他一會兒宣揚極權主義,一會兒又把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區別開來,這種做法自相矛盾得令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德國人會認為這樣做是值得的。

希特勒於1939年8月12日在伯希特斯加登曾激動地慫恿齊亞諾說,必須把自己背後不可靠的朋友清除掉,正象德國因此而一定要消滅波蘭那樣,義大利也必須幹掉南斯拉夫。但是十一天後,即從第一個莫斯科協定簽訂的那一天起,他的政策卻改變了,這時他堅決主張有必要不惜一切代價來維護巴爾於地區的和平。他從未考慮過找保加利亞的麻煩。對此,他在伯希特斯加登告訴齊亞諾,軸心國可以完全信賴它。「為了這個原因,德國已盡量以武器支援了保加利亞,並將繼續這樣做下去。」情況是:捷-南-羅小協約國的崩潰,已經削弱了反對保加利亞的巴爾幹協約國;保加利亞王后是義大利國王的女兒;保加利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同德國並肩作戰;德俄兩國重修舊好,撫慰了保加利亞的泛斯拉夫主義的感情。最後的一點是,保加利亞對羅馬尼亞的領土要求並未引起非常複雜的問題,而且,這個要求普遍地被認為相當有道理。

特蘭西瓦尼亞問題完全是另一回事。在1938年11月鐵衛隊領袖科德里亞努逝世之前,希特勒一直是同情羅馬尼亞的。他認為,通過建立鐵衛隊,羅馬尼亞人已比馬扎爾人組織了一個更好的**運動,德意志少數民族在羅馬尼亞受到的待遇比在匈牙利好,而羅馬尼亞當局為講德語的居民提供的條件,也比為講馬扎爾語的居民提供的條件有利。最後一點是希特勒不喜歡匈牙利社會中仍然流行的貴族習氣。由於墨索里尼自命為支持馬扎爾人修改條約的主要靠山,故而特蘭西瓦尼亞問題已經不止一次使軸心國的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戰爭爆發以來,羅馬尼亞在經濟上的價值自然而然地上升了,但是在政治上,由於它在9月17日准許那些被打敗的波蘭領導人在它的國土上避難,因而它在希特勒眼中的價值下降了。由於同波蘭有盟約關係,羅馬尼亞這樣做是它最起碼的義務,但是這件事也促使它在外交上作好把比薩拉比亞交給蘇聯和把多布羅加南部交給保加利亞的準備。可是,如果德國將同意羅馬尼亞把這些領土割讓的話,那麼,倘若它對匈牙利的領土要求仍然置若罔聞,那就未免太會引起反感了。固然,馬扎爾人也熱情地收容了許多地位較低的波蘭難民;但另一方面,來自匈牙利的糧食供應,即使不象羅馬尼亞的汽油那樣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說,德**隊隨時有可能需要使用匈牙利的鐵路,因此希特勒不想過於魯莽從事而與匈牙利結怨。如果說,德國和羅馬尼亞在1939年春季達成了一項極為令人滿意的經濟協定,那麼,在這之前,匈牙利已經決定支持軸心國的一項政策,還加入了**產國際公約,而接著羅馬尼亞卻接受了法英兩國的保證。還應當再指出一點,德國的民情——不論是真是假——是親馬扎爾人的,因為匈牙利人同樣也吃過1919年和約的苦頭。

匈牙利人對泛德意志主義的野心是熟悉的,同時他們幾乎也有種種理由要強烈反對俄國。自從蘇聯佔領波蘭南部而與匈牙利接壤以後,匈牙利首相捷列基特別害怕俄國的壓力。因此,在1939-1940年的那個冬天,當齊亞諾於12月16日向義大利議院發表演說表明義大利的中立以反布爾什維克主義為原則時,這種中立就使羅馬和布達佩斯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兩國甚至還討論了將聖斯蒂芬王冠授與奧斯塔公爵的可能性。1940年1月6-7日,齊亞諾在威尼斯會見了匈牙利外相恰基,當時恰基出示了表明匈牙利在領土方面的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的兩幅地圖。最高要求是要佔領擁有四百二十萬人口的七萬八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一半是羅馬尼亞人,百分之十是德意志人。最低要求是要佔領擁有二百七十萬人口的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馬扎爾人和羅馬尼亞人在人數上大致是相等的,在任何情況下,匈牙利人都要求佔有特蘭西瓦尼亞東南角的塞克萊爾茲地區的這三個縣。恰基堅決認為,這是要防止在匈牙利發生「箭十字」暴動的最低條件;這個要求比匈牙利在翌年夏天實際獲得的領土只稍微多一些。由於匈牙利不想削弱羅馬尼亞對抗蘇聯的力量,恰基表示,如果羅馬尼亞人準備對蘇聯的進攻進行抵抗,他願意採取友好的中立態度,可是,如果羅馬尼亞人不經一戰就將領土割讓給蘇聯或保加利亞,那麼,匈牙利將自行採取行動。在這以前二周,羅馬尼亞人曾向義大利政府呼籲,要求它阻止匈牙利在羅馬尼亞背後進行威脅,因為這種做法有可能迫使布加勒斯特屈從俄國同時提出的要求。

羅馬尼亞的那些不幸的統治者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德俄兩國的修好有可能使波蘭也使他們本國遭到瓜分的危險。羅馬尼亞發覺自己面臨雙重危險:俄國正對它的東部和北部各省虎視耽耽,而德國則「不動聲色地」垂涎著所有其餘地方。一旦波蘭被擊潰后,羅馬尼亞人就時刻準備著俄國向他們提出割讓比薩拉比亞的要求。象羅馬尼亞外相加芬庫這樣的人心裡非常明白,比薩拉比亞問題就是爭奪多瑙河河口的問題,它同海峽問題只有一步之差。在羅馬尼亞這個多瑙河流入黑海的地方,再善於投機取巧也無法防止希特勒同斯大林發生衝突。

[www.bxwxbook.com]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時空之大中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異時空之大中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五十九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