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衛星國

第三百四十七章 衛星國

第三百四十七章衛星國

魏茨澤克5月30日同阿斯塔霍夫的談話,在德俄關係的轉變過程中也可算得上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它提供了第一個清楚的跡象,表明德國準備舉行政治方面的、並不同於經濟方面的談判。可是,直到第三周才有了真正的進展。7月18日,俄國人突然通知德國人,他們願意在柏林商談一項商業條約。7月22日蘇聯報紙發表一項官方聲明:德俄兩國的貿易和信貸商談應即恢復。魏茨澤克於是指示舒倫堡在莫斯科繼續「我們會談中純粹政治方面的部分」,並且「在那裡重新找出頭緒,但無論如何不要操之過急」。幾天之後,在26日,施努雷在柏林又設晚宴招待阿斯塔霍夫和俄國貿易代表團團長巴巴林,於是蘇德談判就從有保留的和躊躇的初步探索階段進入了迅速而明確的討價還價的最後階段。由里賓特洛甫在事先作了簡要的指點后,施努雷露出口風說,德國準備考慮在東歐相互和解的可能性。指出俄國同英國簽訂條約將把俄國引向戰爭,而在北歐和東歐又得不到補償的好處;如果同德國締結一項條約,則除了在東歐的巨大利益之外還將給它帶來和平。7月29日魏茨澤克指示舒倫堡安排同莫洛托夫會一次面,如果可能的話;並在會晤時聲明,德國準備「保護蘇聯的一切利益並同莫斯科的政府達成一項協議,……不管波蘭問題會如何發展」。與此同時,在第一次接見了阿斯塔霍夫,並且暗示有可能就波蘭命運的問題同俄國達成一項協議。他告訴阿斯塔霍夫說,「從波羅的海一直到黑海,沒有任何問題不能解決得使我們雙方都感到滿意。」

柏林的焦慮心情,在施努雷8月2日致舒倫堡的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俄國的問題在這裡正作為最緊急的任務在處理。十天來我每天至少同外長有一次直接的或電話中的交談,並知道他也是經常不斷地同元首就這個問題交換意見。外長很關心要儘快地在俄國問題上取得一些結果,不僅是在消極的方面(干擾英國的談判),而且也要在積極方面(同我們達成協議)。……你可以想象得出,這裡是多麼急切地等待著你同莫洛托夫的談判。

8月4日舒倫堡告訴莫洛托夫說,德國人「準備保護蘇聯的一切利益」。但是在其後的幾天中從俄國方面沒有什麼發展,而德國人的不耐煩則更增添了。施努雷詢問阿斯塔霍夫,俄國是如何看待波蘭問題的,並且強烈要求俄國應同德國達成一項協議。但使他憎惡的是,12日阿斯塔霍夫向他轉達了蘇聯政府的建議:討論應在莫斯科「逐步地」進行。

不過,當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8月12日在上薩爾茨堡正同齊亞諾會談時,傳來了消息說,俄國人已同意讓一位德國人來莫斯科舉行政治談判。德國人打電報指示舒倫堡趕快作出安排:希望派里賓特洛甫於18日去莫斯科。但俄國人又是拖拖拉拉。在以後的幾天里,德國方面一再試圖使俄國人規定一個明確的日期,好讓里賓特洛甫前來莫斯科簽署一項互不侵犯條約,並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舉行範圍廣泛的討論。最後,德國的壓力獲得了成功。8月19日,德俄經濟協定簽了字;接著在20日,希特勒以個人名義打電報給斯大林,極力要求,由於在波蘭問題上隨時都可能爆發一次危機,里賓特洛甫至遲應於8月23日星期三在莫斯科受到接待。斯大林於是同意在23日舉行會談。22日,希特勒授予里賓特洛甫全權,以德意志帝國的名義同俄國代表們舉行談判。

德國人顯然是準備在俄國的每一個要求上作出讓步。8月23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兩次會議上,有很大一部分東歐領土被德國和俄國瓜分了,但似乎只發生過一次爭執,即希特勒是否能同意把利耶帕亞和溫次匹爾斯這兩個波羅的海港口划入蘇聯的利益範圍之內。在同希特勒通了一次電話之後,這個枝節問題也以俄國得到勝利而告解決。

義大利

德國和義大利在1939年夏季表面上雖然意見一致,但內里卻隱藏著缺乏和諧與信任,以及義大利方面對這種事態的日益不滿。例如,在南蒂羅爾問題上雖然保持著表面的團結一致,但是它越來越令人煩惱,因為正如外國報紙很快就指出的那樣,希特勒的準備同意從蒂羅爾撤走德意志人,很難同他的要求把德意志人居住著的所有領土(包括但澤)都併入德國的主張協調一致。

雖然德國人極力想使他們和義大利人顯得象是一個統一的陣線;但是他們的政策卻又完全不準備把他們的意圖隨時充分告知他們的夥伴。德國同俄國有可能恢復友好關係這一點確實在早些時候曾經對義大利人提到過,並且得到他們的贊同;但是直到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8月12日在上薩爾茨堡同齊亞諾商談為止,關於德俄談判進展的確實消息從來沒有向義大利人透露過。在里賓特洛甫即將動身去莫斯科以前,義大利人也就不再被找去商量或接到任何消息了。至於德國進攻波蘭的計劃,在5月23日作出決定后的兩個多月內義大利大使雖有幾次見到過德國外交部長,但里賓特洛甫總是極力以假話支吾阿托利科。里賓特洛甫方面的這種保持緘默,意味著魏茨澤克在柏林或馬肯森在羅馬也都不願意或不可能坦率地回答義大利人的詢問。

在5月22日簽訂鋼鐵公約和8月21日宣布俄德協定即將簽字之間這一段時期內的意德關係,已在本書前面部分作了較詳細的描述;這裡只需要回顧一下在1939年初夏,墨索里尼和齊亞諾仍以為德國人在簽署鋼鐵公約時已經作過保證,即最早也要到1943年才發動一場全面戰爭。可是,他們對這一點仍舊不放心,在這時期中曾經兩次不厭其煩地用書面詳細列舉主張延緩戰爭的論點: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是在7月24日給駐柏林義大利大使館的馬吉斯特拉蒂的一份備忘錄中。在卡瓦萊羅備忘錄於6月3日送交里賓特洛甫后,曾商談過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勃倫納會晤一次來討論義大利的意見(對此,希特勒自己承認多少是同意的)。墨索里尼完全不急於想同希特勒再舉行一次兩人單獨的會談;但到7月後期,當波蘭局勢明顯地接近危機時,他也就同意了在8月4日同希特勒會商。可是,這時希特勒又改變了他的主意,他不再打算在近期內會見墨索里尼。勃倫納的會談因此暫緩舉行;改為由齊亞諾於8月11日在薩爾茨堡會見里賓特洛甫,並於12日和13日在貝希特斯加登會見希特勒。齊亞諾發現他主張推遲戰爭的論點沒有給他的東道主們留下什麼印象,他們顯然深信對波蘭的進攻決不會引起一場全面戰爭。里賓特洛甫在8月11日仍然沒有透露關於德國計劃的任何明確消息;但是希特勒比較更願意提供些消息,他明確地告訴齊亞諾說,他幾乎想立即進攻波蘭,並在10月中旬完全擊潰它。

齊亞諾在對德國人極為惱火的心情中回到了羅馬,他極力勸墨索里尼明白表示,義大利將不參預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決定要發動的戰爭;而且意大列入也不同意德國人的意見,認為這場戰爭不可能局限於一個地區。墨索里尼同齊亞諾一樣,對於他們受到的德國人的傲慢對待感到憤怒;但是他也在下列兩者之間躊躇不決:承認義大利還沒有準備好打一場大戰爭的事實,而勉強對希特勒失約,和他不願意從德國的勝利中失去得到好處的機會。當8月21日里賓特洛甫在電話中通知齊亞諾,他即將去莫斯科簽署一項互不侵犯公約時,情況仍舊是這樣。義大利為了置身於戰爭之外而採取的最後辦法,即提出一份德國也許不可能給予滿足的、但迫切需要的戰爭物資清單,以及墨索里尼和齊亞諾的努力設法安排一次會議來討論和平解決各項問題的辦法:所有這些將在以後的一章中予以敘述。最後,可以注意到的是,德國人和義大利人在這階段仍然十分關心於如何使軸心國團結一致的外表保持下去。

由於在8月23日同俄國簽訂了一項公約,德國不僅打破了那個它相信西方國家正在它四周試圖加以縮緊的包圍圈,而且朝孤立波蘭的方向也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夏季的幾個月里,德國一方面重申它早先所作的諾言——尊重西歐國家的中立,另一方面則繼續進行談判,想通過同北方國家簽訂互不侵犯公約或同東南歐國家簽訂經濟協定之類的辦法,來確保在東歐有一個「善意的」中立局面。除了要被孤立的德國犧牲品和它的新朋友之外,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特性:它們在軍事上都非常虛弱。它們之中大多數國家擁有德國極其需要的原料,並且它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既害怕俄國又害怕德國。

雖然存在著地區性的聯盟——例如,在波羅的海各國之間和巴爾幹協約各成員國之間——但是在這些國家中並沒有真正的結合力,有如在奧斯陸公約各國之間所能找到的那樣。它們的主要交通線大多數是直通德國的,這表明了它們的出口所採取的路線。所有這些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都從邊界的改變中得到了好處或受到了損失,因此也可以分成「滿意的」或「不滿意的」兩類國家。這些就是它們僅有的相似之處。

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

德國的外交密切注視著在6、7月間發生的劇烈爭論,即俄國堅決主張應由蘇聯和西方國家共同給予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以保證。6月30日,魏茨澤克指示駐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的德國公使,如果英俄兩國對這些國家的聯合保證一旦宣布,德國希望各有關政府重申它們的中立立場,並拒絕接受這種保證。6月底,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去愛沙尼亞和芬蘭作禮節性訪問,但是芬蘭和波羅的海各國政府自己對俄國的建議所作出的自發而又強烈的反應,使得柏林的任何壓力都成為不必要了。

從7月底宣布俄德經濟談判恢復時起,波羅的海各國越來越感到不安。德國駐赫爾辛基公使布呂歇爾於7月26日報告說,芬蘭外長埃爾克科曾經提到謠傳德國打算同意將波羅的海各國划入俄國的利益範圍;不過,他已經答覆說,德俄談判只限於經濟問題。

到了7月底,德國向俄國保證,它願意調整它對波羅的海各國的態度,這樣就可以「尊重蘇聯在波羅的海的重要利益」。8月中旬舒倫堡奉命去告訴莫洛托夫說,德國「準備同蘇聯聯合向波羅的海各國提出保證」。當公約最後於8月23日在莫斯科簽字時,它附有一份秘密議定書,劃分了「在整個東方地區雙方的利益範圍」。除了立陶宛劃歸德國之外,波羅的海各國被當作是俄國的利益所在地區。

雖然波羅的海各國對這筆交易的內幕並不明確了解,然而它們毫不懷疑它們所處的危險地位。8月7日,愛沙尼亞駐莫斯科代辦向舒倫堡建議,德國可以象保證比利時的獨立那樣,也保證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的獨立。德國駐塔林公使也於20日報告說,愛沙尼亞外交部副部長擔心遭到俄國的進攻,曾暗示提到有無取得德國援助的可能性。里賓特洛甫-莫洛托夫公約簽字的消息在北方各國引起了驚慌。布呂歇爾8月23日報告德國外交部說,在赫爾辛基,人們認為這是一次「對西方大國政策的巧妙反擊」,但是也擔心這筆代價將要「由波羅的海各國的錢袋」來支付。他還說,俄德合作在那裡顯得象是「芬蘭對外政策最不希望碰到的組合」。兩天之後他報告說,埃爾克科擔心公約「以後會轉過來反對鄰近的波羅的海各國」。芬蘭駐柏林公使曾詢問在莫斯科是否已經就有關芬蘭的任何事項達成協議;8月26日他被告知,「波羅的海國家從德蘇條約的簽訂中將可得到好處」。26日埃爾克科在赫爾辛基還向布呂歇爾承認公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波羅的海國家現在可以盼望不被捲入戰爭了。但是他對未來感到懷疑,不知道德國答應了俄國什麼東西作為報答。

拉脫維亞也表示了它的憂慮不安。8月30日它的駐柏林公使詢問,「在德俄談判中是否有關於波羅的海國家的任何協議」。他不願接受「沒有」這種簡單的答覆,而是提到了正在流傳的種種謠言,特別指出《科隆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它暗示兩個大國已在東部劃分了它們的生存空間。他於是被告知,不要多管閑事:關於東歐的問題「只同德國和蘇聯有關」。31日,德國駐里加公使報告說,拉脫維亞人覺得他們已被拋棄給了俄國,他們願意在報紙上看到一項正式聲明,說俄德條約並不包含有關波羅的海國家的任何協議」。

據8月28日德國駐塔林公使的一份報告,愛沙尼亞外長對公約感到高興,雖然當地的報紙認為「適當的謹慎小心將是可取的,如果德俄兩國進一步和好的話」。但是鑒於赫爾辛基和里加都感到焦慮不安,愛沙尼亞人是否真的比他們的鄰居對前景更為樂觀,就很值得懷疑了。

立陶宛的地位有所不同。了由於割讓了美美爾,它的獨立有名而無實;它的順從德國,雖然並非自願,也已是確定了的。8月29日,德國駐科夫諾(現稱考那斯)公使按照里賓特洛甫的指示告訴立陶宛副總理比饒斯卡斯說,德國將嚴格遵守互不侵犯公納,但作為交換,希望立陶宛對德國完全保持中立,並且為了這理由必須抵抗任何其他強國的入侵。公使報告說,比饒斯卡斯對此信息表示滿意。同時(里賓特洛甫還指示),對「被波蘭的一次突然行動侵佔了去的」維爾那應該表示同情。他還希望向立陶宛政府傳話,問它是否準備在波蘭邊界上舉行某種形式的示威,或者就用集結部隊的方式也可以」。第二天魏茨澤克要駐科夫諾公使館更加清楚地去表示「我們對於立陶宛人的懷念維爾那地區的同情心」;並且聲明,「如果在德國和波蘭之間發生領土重行安排的話,立陶宛對維爾那地區的任何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會加以考慮」。這項寬宏大量的建議所得到的響應,卻是令人失望的。因為德國公使31日發回的報告是,雖然立陶宛將保持中立並在受到攻擊時進行自衛,但政府並不想對波蘭採取行動,因為意見分歧——甚至在政府內部;有些人希望取得維爾那,另外的人則傾向於「如不是真的倒向波蘭,無論如何也要倒向英國和法國一邊」。

[www.bxwx.net]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異時空之大中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異時空之大中華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七章 衛星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