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

序言 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

序言

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

楊振武

善講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點,更是中國共產黨領袖的過人本領。在延安,黨的七大閉幕式上,毛澤東主席就給大會代表們講過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最終感動了上帝,派神仙下凡把他門口的兩座大山背走了。毛主席以此比喻,中國共產黨只要堅持下去,也會感動上帝,而這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挖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

習近平總書記是講故事的大家。無論是會議上的發言、調研時的談話,還是出訪時的演講、報刊上的文章,他都善於用故事來傳達深意,感染他人。這些故事具體而生動、通俗而深刻,洋溢着「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也從一個方面折射出習近平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哲學底蘊,成為他領導風格的一大鮮明特色。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在2013年、2014年五四青年節上,習近平在與青年代表談話時,分別講了自己上山看羊、下田鋤地時堅持看書,走30里路只為借書的故事,勉勵青年抓緊時光多學習。這種用自己切身經歷的講述,遠比講一個歷史上的名人努力學習的例子來得真切、生動,有感染力。

《人民日報》曾發表文章《信仰的味道》,講述陳望道潛心翻譯《共產黨宣言》時,竟將墨汁當成紅糖吃掉而渾然不覺,體現出精神之甘、信仰之甜。習近平多次在講話中引用這個故事,以黨史上的感人故事,激勵廣大幹部保持理想,堅守信仰。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時發表的重要講話中說:「拿破崙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這種既富張力又具深意的講述方式,巧妙地反駁了「中國威脅論」,傳遞出中國夢的世界價值。

正所謂「講好故事,事半功倍」。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諸子百家,還是民間傳說,裏面都穿綴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影響了一代代人的觀念和生活。講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正是因為它能在講述者和受眾之間,迅速建立一種情感上的聯繫,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沒有一種抽象概念,比細節更有說服力;而再多的敘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實感更能打動人心。

古人說「文以載道」。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習近平在故事中貫穿着中國歷史文化之「道」,中國改革發展之「道」,中國參與世界治理、與各國攜手打造命運共同體之「道」。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在國內用非常接地氣的講述讓黨的方針政策入耳入腦入心,更好地凝聚改革發展共識;在國際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把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轉化為話語優勢。這正是習近平講故事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原因所在。

通過故事,講述中國歷史文化之「道」。善於從豐富的歷史資料寶庫中尋找經驗給養,是習近平重要的執政風格。他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裏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裏去和不會往哪裏去」。他經常古為今用,援引古代的寓言傳說、神話故事和歷史事件,把歷史巧妙地引入現實,希望人們從中汲取有益於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比如,他與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中南海的「瀛台夜話」,講述了瀛台的歷史: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經在這裏研究制定平定內亂、收復台灣的國家方略;後來光緒皇帝時,國家衰敗了,他搞「百日維新」,失敗后被慈禧太后關在這裏。這個故事引得奧巴馬感慨:「中美歷史上這一點是相似的,改革總會遇到阻力,這是不變的規律,需要我們拿出勇氣。」習近平則總結說:「了解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對理解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很重要。」

通過故事,講述中國改革發展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最集中的體現。他的講話,善於用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的方式凝聚共識、解惑釋疑,把抽象的理論通俗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比如,他用自己20世紀80年代在廈門游泳的故事,說明改革要「識水性」,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都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他通過講述陝北「梁家河記憶」,表達自己對基層群眾的感情,表達改革發展要不忘初心:「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

通過故事,講述中國大國外交之「道」。樸實而有溫度,凝練而有深度,習近平在國際場合的演講,文風清新,獨具魅力,已經成為國際政壇的重要「品牌」。中國夢、合作共贏、正確義利觀、亞洲安全觀、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道路……這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通過習近平演講中的一個個生動故事,變得易懂、易記、易傳播、易接受。2014年8月22日,習近平在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發表演講時說:「中國願意為包括蒙古國在內的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正所謂『獨行快,眾行遠』。」「搭便車」本來是國際上一種嘲諷中國、抹黑中國的論調,但在習近平巧妙引用之下,不僅幽默地駁斥了變味兒的「中國責任論」,也傳達了中國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

有哲人說,誰會講故事誰就能贏得受眾,誰就會擁有話語權。歷史和現實都說明,政治家深諳本國歷史文化,洞察世界文明潮流,善於通俗易懂地向本國人民和外國朋友講述治國理念,為公眾所理解和認同,才有可能成為優秀的舵手,引領國家衝過激流險灘,駛向勝利的彼岸。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抵達多遠的未來。理論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斕。所謂「本立而道生」,我們編寫《習近平講故事》一書,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中學習做好輿論工作的藝術,體悟故事背後的治國理政之道,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並不斷書寫更精彩的中國新故事。

是為序。

對內篇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習近平講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習近平講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序言 用故事講述治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