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序言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序言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楊振武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向世界發出了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聲音」,引起了廣泛共鳴。

「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場舉世矚目的記者見面會上,剛剛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以清新質樸的話語,打動了無數人。後來成為媒體高頻詞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詩經·召南·采蘩》。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着目標前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這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近平的語言之所以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旁徵博引、畫龍點睛,總是給人以思想啟迪、精神激蕩。

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比如,以「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確為政必須維護好群眾利益,用「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說明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述領導幹部從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凸顯改革創新的意義,凡此種種,不勝枚舉。從精心用典中,我們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為心」的宗旨意識、「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務實精神。什麼是共產黨人的無私情懷,什麼是執政者的深謀遠慮,品讀字裏行間,已經不言而喻。

習近平多次倡導,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里,對經典名句信手拈來、運用自如,展現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過程,其實就是在打造一張張中華文化的金質名片,向世界講述著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正是「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的生動範本。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共產黨人讀書作文,更會把目光投向幹事創業、治國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後是「治世」,用什麼、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領導能力、治理思想、執政風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運用於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

當今中國正在進行深刻變革,尤其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鑒往知來,攻堅克難離不開歷史啟示,為政用權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鈣質。因此,學慣用典,不只是記住幾句名言、了解幾個典故,更應像習近平總書記那樣,由此推開門、邁開步,不斷深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走進文化、加強學習、提升素養,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就會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千年未有之巨變,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我們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順應時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強自信,就一定能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接力中,寫下我們這一代人的絢麗篇章。

敬民篇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使我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迹、書寫了中國震撼、找到了中國道路。

從「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打掉橫亘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牆,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為政篇

國家治理千頭萬緒,需要培養怎樣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複雜,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既有木秀於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既有「登高望遠」的豪情,也有「為山九仞」的壓力。有人感慨:當今中國,正面臨繞不開、躲不過的「驚險一跳」。面對「四大危險」、經受「四大考驗」,對執政者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趕考」。對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戰略戰術,習近平同志有着系統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從統籌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當前和長遠的戰略思維,到「不迴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的底線思維;從「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的戰略定力,到「敢於擔當,積極有為推進改革攻堅」的改革魄力,有認識論的辨析,也有方法論的思考,更有源於實踐的總結,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

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詩文名句,談安危、論治亂、道時機、講大局、明根本、抓重點,充滿了對執政之要的辯證認識,體現著對治理大國的深切認識。

立德篇

習近平同志對黨員幹部的「德」,一直高度重視。2004年任浙江省委書記時,他就在《求是》發表《用權講官德交往有原則》一文,指出領導幹部「既要依法用權,又要以德用權,歸根到底用權要講官德」。在系列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同志也一再強調政德問題,認為治黨治國之要,在於「築起思想道德和黨紀國法兩道防線」。

對於新時期領導幹部,什麼是「德」?2011年12月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提出,領導幹部加強思想政治修養,要善於辨別、正確處理四組關係——是與非、公與私、真與假、實與虛。他還曾將新時期領導幹部「德」的標準,概括為五個修養——理論修養、政治修養、道德修養、紀律修養、作風修養。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政德」的內涵與外延,為領導幹部確立了思想遵循、行動指南。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典故,對於官德有大量論述。這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話語,從各個側面回答了「什麼是官德」「為何要官德」「怎麼有官德」的問題。

修身篇

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個領導幹部的作為,取決於本人的修為。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幹部的道德修養,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習近平同志把「三嚴三實」作為幹部改進作風的要求,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嚴以修身」,涵蓋了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個方面的內涵,為幹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體方向。

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明確闡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強調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強調的是遵紀守法、不碰底線;「慎權、慎獨、慎微、慎友」,強調的是防微杜漸、不棄微末;「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強調的是領導幹部要管住自己的慾望。可以說,習近平同志所引用的名言典故,為領導幹部崇德修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給出生動標註。

篤行篇

成功緣於實幹,禍患始於空談。實幹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注重落實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習近平總書記在履新之初就向全黨鄭重宣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形式主義」列為「四風」之首,矢志根除虛浮作風;到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致力實現改革藍圖,強調實幹、注重落實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鮮明品格。

「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機遇稍縱即逝,改革不進則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藍圖,靠什麼繪就?13億人的「中國夢」,靠什麼實現?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持續奮鬥?空想清談只會貽誤發展,實幹苦幹方能成就夢想。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腳踏實地地奮鬥、扎紮實實地工作,才能無愧於人民期待和時代責任。

勸學篇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習近平同志從四個不同層面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闡釋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學習的原因。

學習是中國共產黨人戰勝艱難的法寶。從延安整風時「改造我們的學習」,到執政之初「必須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從改革開放后「認真建立學習制度」,到新世紀階段的「在全黨大興學習之風」,在每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

「只有了解人類創造的一切財富以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讀書學習,也是領導幹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國家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現代政治文明中,「領導幹部的人格力量對於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是讀書學習」。

而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面對改革發展的艱巨性、複雜性、繁重性,學習對於我們更為重要。習近平同志曾用「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來描述部分領導幹部的「本領恐慌」。好學才能上進。只有學習、學習、再學習,實踐、實踐、再實踐,「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任賢篇

為政之要,首在得人。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始終把選人用人作為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來抓。「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就要建設一支宏大的高素質幹部隊伍」,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論斷,鮮明提出鍛造我們時代的「好乾部」這一重大課題。

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這是習近平同志為我們時代好乾部描摹的「群體肖像」。從「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強調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到「把好乾部選用起來」,強調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再到「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強調嚴格約束,習近平同志的「人才經」,涵蓋了識別人才、舉薦人才、量才授任、尊重人才和培養人才等各個方面。

天下篇

更為廣闊的視野、更富進取的姿態……當世界的聚光燈轉向中國,習近平同志關於外交的一系列論述,體現大道行思的中國理念、着眼長遠的中國方略、內外兼修的中國擔當、大氣從容的中國魅力。

「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發展」,這是2014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同志對這個星球上國與國之間理想關係的描述。「中國夢和拉美夢息息相通」「中國夢要與非洲夢聯合起來一起實現」「歐洲夢與中國夢有更多交匯和對接」……「中國夢」成為溝通世界各國心靈的橋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維護國家間公平正義,中國在國際舞台邁開洋溢着東方智慧的腳步。

從「計利當計天下利」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從「山積而高,澤積而長」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國際舞台上,習近平同志充分展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魅力,以一句句典故闡釋中國的外交政策,言簡意賅、含義雋永。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採用「求同存異」的策略,承認「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差異、敞開「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的胸襟,面對風起雲湧的國際環境,習近平同志的論述充滿了精神的魅力、道義的能量,展現了一個大國領袖自信、坦誠、務實、擔當的姿態。

廉政篇

「反腐敗高壓態勢必須繼續保持,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對腐敗分子,發現一個就要堅決查處一個。」習近平同志從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反腐,強調既防止「縱蠅為害」,也決不「養虎為患」;既要治標,也要治本,並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既要經常抓,也要長期抓,「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

十八大以來,從李春城、劉志軍,到薄熙來、徐才厚、周永康,一個個彪形「老虎」被揪出來,查處力度不斷加大,正風肅紀毫不手軟;從「科長」到「村長」,從「遲到早退」到「服務態度」,一隻只群眾身邊的蒼蠅被拍扁,「蠅蟻之事」不再是漏網之魚,只要違犯黨紀國法,一樣嚴懲不貸。猛葯去痾、重典治亂的決心,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展現了鮮明的「習式風格」;眾多「蒼蠅」「老虎」紛紛落馬,也極大地純潔了黨的隊伍,振奮了黨心民心……

信念篇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習近平同志一再用這個比喻,強調信念的重要性。的確,精神上如果缺了鈣,就會得「軟骨病」,行不正、站不直,遑論開展工作、領導改革了。

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追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90多年來,無數共產黨員為黨和人民利益英勇犧牲,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的精神力量。革命年代,這是前赴後繼、百折無悔的追求;建設年代,這是艱苦奮鬥、激情燃燒的奉獻;改革年代,這是敢為人先、搏擊潮頭的幹勁。正因為用理想信念鑄就了金剛不壞之身,才讓我們有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力量;也正因為理想信念招展着高昂的旗幟,才讓我們得到了億萬人民的支持。

當前,多元思想相互激蕩,挑戰着主流的價值觀念;物質誘惑席捲而來,衝擊著幹部的自律防線。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幹部隊伍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正是因為少數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是「總開關」失靈的問題。「信念堅定」,被習近平同志作為評判幹部是否合格的「第一標準」。面對「四大危險」,應對「四大考驗」,我們更該堅定理想信念,為改革發展、民族復興,積累起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創新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無論是在推進改革中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是在經濟轉型中提出「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在習近平同志的執政思路中,「創新」始終佔據着重要位置。

面對複雜的改革環境、艱巨的發展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驅動。無論是穩中求進推動轉型發展,還是守護環境建設「美麗中國」;無論是完善制度提升治理能力,還是激發活力構築文化強國,都需要謹記習近平同志的殷殷寄語,「迎接挑戰,最根本的是改革創新」,都需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創新創造,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充分釋放,讓各行各業創新人才競相湧現。

法治篇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政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標定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里程碑,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習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也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徑和努力方向。

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指出「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號召「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要求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明確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腐敗……黨的十八大至今,法律的作用不斷被強化,「法治」的理念反覆被重申,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最為醒目的標誌之一。

辯證篇

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時代的「本領恐慌」,首先就是「哲學的貧困」。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推進改革的歷程中,貫徹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提出了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這些世界觀和方法論相互貫通、有機統一,構成了完整、科學的改革方法。

「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強必有弱,有興必有廢,有與必有取」,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今,情況千變萬化,問題層出不窮,輿論眾聲喧嘩,這是深化改革面臨的現實基本面。如果沒有哲學的系統論、過程論、矛盾論思維,怎麼胸懷全局、洞察大勢,主持好一個領域的工作,領導好一個地方的發展?

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幹部要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即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於抓住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思考人生價值、把握社會脈動、尋求永恆真理,學哲學、用哲學,是領導幹部的基本功。只有一分為二看問題、多個角度想事情,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讀懂複雜中國,把握改革大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上一章下一章

序言 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