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大結局)

第446章 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大結局)

第446章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大結局)

從扶南城到長安,直線就有五千多里,真正行路,不下萬里,光是走到交趾郡就花了十幾天。

好在大漢已經開通了長安到交趾郡的雙軌路,走雙軌路中途換三次馬,可日行六百里,又花了十幾天終於抵達長安。

劉宇對魏延不感興趣,說他是將才,可大漢還有趙雲、張郃、徐晃等不少老將,哪一個不比魏延強,況且魏延也已經老了,加上其心有野,劉宇不容這樣的人,直接一道聖旨處死。

劉宇倒是召見了劉禪,雖然此阿斗非彼阿斗,真正歷史上的阿斗早在長坂坡時就命喪曹軍之手,不過這個阿斗一樣是甘夫人所生,一樣的無能,爛泥扶不上牆。

劉宇對阿斗責斥道:「諸葛孔明謀略過人,綜合才學天下第一。昔年敗至朱崖州島,卻靠一島之力能夠北伐,差點將朕之交州各郡全部佔據。北伐敗回島上之後,又靠些許殘兵,跨海西征,為汝攻佔交、益兩州之南的大片蠻荒之地,收蠻人兩百多餘萬,總共有兵近三十萬。」

劉宇繼續道:「諸葛孔明為汝留下如此實力,他五十餘便亡,乃嘔心瀝血而亡,可惜汝實在無能,枉費了諸葛亮的心血。南楚非成汝之名,而是成諸葛孔明之名。」

雖然說劉禪是南楚王,南楚能從一島,在十幾年時間,發展到不遜於大漢荊、交、揚三州的廣大疆域,統御近三百萬之民,絕對是一個奇迹,這個奇迹不時劉禪能夠創造的,只有諸葛亮能夠創造,因此劉宇說,南楚的建立,成就的並非劉禪之名,而是諸葛亮之名。

憑藉整合交、益兩州之南的大片蠻荒之地的功績,諸葛亮便註定在歷史上留下赫赫賢名,人們也會記得,諸葛亮經天緯地之才,只可惜先後輔佐了劉備父子,劉備還有點梟雄之姿,劉禪卻純粹是扶不起的阿斗。

劉宇說道:「朕考慮是否應將汝誅殺!」

這話一出,劉禪面如土色,嚇得失了禁,在場大漢文武,無不掩鼻哄然嘲笑。

劉宇也搖了搖頭,罷了,劉禪好歹最後識時務的舉國投降了,留着他對穩定新占的南楚之地有些益處,遂道:「看在諸葛亮的面上,朕便饒汝一命,封為安樂伯。」

留得一命,劉禪恢復生機,大喜叩頭拜謝。

下旨殺了魏延,也安置了劉禪,劉宇接下來又見了諸葛亮的後人,對諸葛亮的後人,劉宇也頗為優待,封了一個三等侯爵,令他們供奉諸葛亮的靈位,記錄諸葛亮攻略交、益兩州之南大片蠻荒之地時的一謀一略,所言所語,傳揚後世。

吞併了南楚,大漢疆域往南推進兩千多里。

為了將這片區域也穩定為大漢固有疆域,劉宇除了遷移一些漢民前往定居之外,也下旨鑿山平林,修了數天寬闊的官道,以及兩條雙軌路,連接林邑、扶南、盤越、撣、驃等地。

交通便捷了,將來就算中原改朝換代,也可保這片區域不易脫離中原。

神武二十六年,劉宇又一項改革,為了避免後世皇帝昏庸,敗光國庫,致使王朝覆滅,劉宇立下祖訓,將國庫與內努分開,國庫之銀用於朝廷,內努之銀方用於皇室,不可相混。

神武二十七年,劉宇年已七十九歲,雖有華佗親自帶出來的眾多優秀的弟子,可人壽終有盡時,劉宇越來越感覺自己的氣血漸近枯竭,或許撐不了幾年,他的壽命也要走到盡頭了。

南面已經滅了南楚,大漢疆域東面與南面皆臨大海,北臨極北雪原,向西則一路到烏拉爾河以東一帶草原,同時征服大宛、康居、安息、貴霜等國,印度中南部地區,許多邦國聽聞安息、貴霜皆臣服大漢,有條件的也都聯繫大漢,上表臣服,共尊漢天子為天下唯一的『皇』,上天之子。

整個世界所有有文明的區域,只有羅馬帝國還未曾臣服,只要在令羅馬帝國也臣服,那麼劉宇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相當於統一了『世界』。

劉宇壽命走到盡頭之前最後的願望就是征服羅馬帝國,實現世界所有文明之地,皆為大漢臣屬。

神武二十八年,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劉宇以羅馬帝國妄稱『帝』字,乃對天子不尊,下旨派遣兩萬陌刀軍,一萬飛龍騎,同時徵發大宛、康居、安息、貴霜等二十萬士卒,總共二十三萬大軍,以鄧艾為主帥,姜維、呂臻、甘莘為大將,征討羅馬帝國。

為了一戰使羅馬帝國臣服,劉宇還下旨早年已經西遷到烏拉爾河以西,攻佔了頓河平原,又征服哥特人,攻佔基輔平原的北匈奴,出兵攻擊羅馬帝國東北側。

聖旨中對北匈奴說的意思大致是這樣:匈奴乃夏朝遺民,亦為三皇五帝之後,雖與大漢有數百年仇怨,但念在既已西遷,遠離中原,只要共奉天子,遵從聖喻,大漢不欲斬盡殺絕。今大漢兵伐羅馬,匈奴即在羅馬東北,當共同發兵擊之!

基輔平原上的匈奴王庭,突然接到大漢傳來的漢天子聖旨,匈奴上下頗有爭議。

反對者,大漢與匈奴數百年仇怨,匈奴便是在大漢的驅趕下,不得不離開祖地,屢次西遷,過程極為悲戚,匈奴豈能向大漢妥協。

贊同者,大漢畢竟過於強大,一旦不從天子聖旨,漢軍極有可能也越過烏拉爾河,再次攻擊匈奴,他們很可能會在大漢的兵鋒之下,再次失去佔領的肥沃的頓河平原,基輔平原。

況且,羅馬帝國富庶,匈奴也極為眼饞,但匈奴剛剛再次西遷不過十來年,也才剛剛征服哥特人,元氣未復,力量有限,根本不足以招惹羅馬帝國。如今遵從漢天子的聖旨,與大漢共同夾擊羅馬帝國,這是一個機會,就算失敗,也可以把髒水往大漢身上潑,羅馬帝國要仇恨也是仇恨大漢。

最終,匈奴還是選擇妥協,遵從漢天子的聖旨,打着大漢的旗號,出五萬騎兵,從東北側攻擊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雖然統治疆域最大的時候,有將近五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但其真正的核心力量只有半島本土的羅馬人,而羅馬人的總人口大致在一千五百萬左右,至於其他區域,都只是被羅馬人征服的各個部族,鬆散的領主自治勢力,只是共尊羅馬皇罷了。

羅馬人為了維護統治,建立了十萬人強大的羅馬軍團,每一名羅馬軍團的士兵,都裝備有鎖子甲,其中大約四萬是騎士。羅馬軍團就相當於當初安息帝國的帕提亞騎兵,是羅馬帝國統治的基石。

面對大漢各方面勢力,加在一起近三十萬大軍的夾擊,其中兩萬陌刀兵,一萬飛龍騎,羅馬帝國雖然也徵調了近三十萬各族兵馬,且有最精銳的六萬羅馬軍團。

然而,六萬羅馬軍團豈是漢軍兩萬陌刀兵與一萬飛龍騎的對手,在安基拉,兩萬陌刀兵與一萬飛龍騎正面擊潰六萬羅馬軍團,整個大戰持續不到兩個時辰,羅馬軍團前後被殺兩萬多人,近三萬人被俘,只有幾千人潰敗到了拜占庭,而漢軍陌刀兵與飛龍騎加在一起死傷不過兩千餘人。

最精銳的羅馬軍團這一突然慘敗,其他二十幾萬來自各族領主的士兵,也不是安息、貴霜、康居、大宛聯軍士兵的對手,一天之內也被擊潰。

聯軍直逼拜占庭,一旦跨海攻佔拜占庭,聯軍就將長驅直入,直撲羅馬帝國核心本土羅馬半島。

另一方面,匈奴騎兵從羅馬帝國東北側入侵,攻佔達基亞,擄掠了大量人口財物,這一次擄掠,無疑加速匈奴人在羅馬帝國東北側進一步崛起,為將來羅馬帝國的噩夢,匈人王國的建立奠定基礎。

前線接連慘敗的消息傳到羅馬城,羅馬帝國皇帝又憤怒又驚恐。

羅馬帝國也是鬆散的領主奴隸制,全靠羅馬軍團壓制,六萬羅馬軍團喪失了五萬多人,已經動搖羅馬帝國對各部族的統治,羅馬軍團潰敗之後,二十來萬各部族士兵也全線潰敗,可見一斑。

同時,漢軍的強大也超出羅馬帝國皇帝的認知,六萬羅馬軍團啊,曾經與安息帝國接連幾十年戰爭,羅馬帝國也沒有一次性出動過這麼多羅馬軍團士兵。而且,做為帝國最精銳的力量,帝國統治各個部族的基石,羅馬軍團但凡出擊,無一不是以少打多,可是兩倍數量的羅馬軍團與漢軍交戰,卻在短短兩個時辰之內全面慘敗,近乎全軍覆沒,最重要的是,漢軍損失不到羅馬軍團的十分之一。

漢軍有這樣無敵戰鬥力,難怪曾經的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康居、大宛等都被大漢征服,就連近幾年擊敗哥特人後迅速崛起的匈奴人也打着大漢的旗號。

神武二十八年,羅馬帝國終於被打服了,派遣王子帶領使團前往長安城,上交國書,羅馬帝國亦表示從此臣服大漢,羅馬帝國改稱羅馬王國,羅馬皇帝去帝號,改稱羅馬國王,新羅馬國王繼位,需得到漢天子的認可方為正統。

神武三十年,大漢長安城萬邦來朝,劉宇一定意義上做到了日月所照皆為漢土,江河所至皆為漢臣。

神武三十一年,八十三歲的劉宇壽命走到盡頭,病逝於未央宮,四十九歲的太子劉睿繼位,尊已經六十多歲的生母,皇貴妃甄洛為皇太后。

……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混在三國爭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混在三國爭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6章 江河所至,日月所照(大結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