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十七)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十七)

第一百五十三章十年(十七)

一晃眼,中興的年號已經過了十年,此時的姜明雖然身在台灣,卻是絲毫沒有放鬆對內陸的注意,而來往穿梭的商船就是他的耳目。

在形式上在泉州待了一段日子,隨即姜明就以東南宣撫使,署理台灣、琉球和呂宋事宜,兼市舶司總使。管理海外通商的身份來到了台灣居住,當然居住的不是珠海,而是台中盆地的行宮所在。

珠海仍舊由許繼榮來打理,經過近十年的磨練,許繼榮已經順利的完成從一個軍人到一個執政者的轉變。在陳宜中前幾年等同於手把手的教導下,許繼榮在大家離開台灣之後,蕭規曹隨的將原來既定的政策執行的很好,珠海附近的農業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發展著,由於不是讀書人出身,從而少了許多迂腐之氣,也很少會看不起埋頭耕作的百姓和已經下山歸附的當地部落。

在他的帶領之下,當地的土人基本上都已經慕名前來歸附,有了耕作的方便,誰還會去終日上山打獵、下海捕魚為生呢?再則,最原始的部落,本來就是因為人口很少,所以以親族關係為基礎,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

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繫,而無習慣法和政府權力。在台灣大部分的部落裡面,還沒有酋長的產生。年齡與性別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會地位。如有爭執就按照傳統準則進行調停,大家也普遍遵守這些準則。

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但是都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所以姜明和陳宜中所定的按需分配很容易的就將他們同化過來,並且成為其中的主要支持者。

也難怪姜明在深入了解之後,感.到還是這些部落比較容易管理,雖然以前的生活簡單一些,但是這些人就像張白紙一樣,在上面寫上什麼,那就是什麼,生活的簡單和落後,可以後天進行培養改進,但是這些人有沒有經歷過封建王朝制度侵害的基礎,所以接受新事物顯得更加容易一些。雖然還是有些部落的長老不願意歸附,但是抵擋不住長達十餘年的慢慢侵蝕,在許多部落眾人紛紛下山的情況之下,部落長老也只好扭扭捏捏的找到許繼榮要求歸屬大宋的治理之內。

台灣範圍內達到了一個空前.的團結,禁海令早已經隨著朝廷的遷移廢除,許多心戀家鄉的百姓也都紛紛的被送回了故鄉,因為相對於台灣,內陸更加需要人口來恢復生產。在十餘年的時間,能夠還心如止水的留在台灣的,不是原有的土著居民,就是已經融入了這個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成員。

許繼榮的責任逐漸的被部落長老所代替,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握住台灣的守備。從大宋行朝中借回農耕的人才來教授台灣居民的種植就行了。本來自從張鶴遷移到太湖洞庭山後,基隆的守備也交與了他,忙的許繼榮恨不得分身成幾半,來回奔波著也是十分辛苦,不過自從姜明回來之後,他就可以放心的呆在台灣南部,專心的抓起生產來。

相對於太湖的軍工廠,台灣也就是一個火藥製作.佔有很大的優勢,至於其他礦源,還是要靠內陸來提供,因為台灣雖然有鐵礦和煤礦,但是品質都不是太好,造出的精鋼,用來做農具和船隻上用處還可以,但是一旦造出兵器來,相對就差了很多,特別是火炮。為了達到射程,所需要的品質更加不是一般精鋼就可以用的。

還在泉州還有倚洋鐵礦和赤水鐵礦、青陽鐵礦.可以提供大量的鐵礦石,開始的時候蒲家想用鐵礦石換取基隆的鋼炮和火藥,被姜明及時的阻止了。他很明白無論是火藥的配方還是精鋼的鍛造都是瞞不住人的,就算是火炮的製作,工藝也都很簡單。是瞞不了多久的,但是他更加明白蒲家要那麼多的火炮去做什麼。

還不是為了去.支持海都的戰爭,因為江南為了保持一定的安定,經過政務院和政事堂統一口徑,各府的私軍不能超過五千人,按照蒲家的這個兌換速度和數量,估計短期之內就可以達到十人一門炮了,這個編製等於是自取滅亡。一個府光是炮兵編製嗎?蒲家的用意也自然可以想到了。

姜明絕對不會允許現在北方的戰爭呈現一面倒的現象,要是一面倒,也要是宋軍北伐的時候,在他的堅持下,鐵礦石和鋼炮終於達成了互相買賣的決定,從而使鐵礦石的價格為鋼炮造價的一成左右,成就了姜明這個軍火暴利的源頭。

也就是按照十成鐵礦可以煉製成約三成精鋼來算,五千斤鐵礦石的價錢只能買一門鋼炮,並且炮彈和火藥還要另算,因為有鏡子的利潤在線,所以蒲家也只好捏著鼻子答應了,中興七年,也就是姜明回來的那一年,由於泉州地震,受到驚嚇的蒲壽庚生病後不愈而亡。此時他已經是八十五歲的高齡了,而其兄蒲壽晟早在中興元年的時候就已經亡故,蒲家現在的主事是長子師文。

蒲師文對於姜明,自從在祥興年間的圍剿范文虎的船隊時就打過交道,不知道怎麼回事,對這個比自己小了很多歲的人,似乎有很大的戒心和畏懼。也就是這樣的情況之下,雙方的談判才會那麼快的就達成協議,一點也不像是經商世家所擁有的討價還價水平。

時間過得真快,已經二十二歲的趙昺已經親征六年了,在可以說是有所作為,也可以說是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在近幾年中,一直下詔讓姜明回到南京,此時的陸秀夫也已經五十八歲了,政事堂第二任主事也做了三年。在他的打理之下,朝政一直朝著穩定的方向發展,由於士族關係的制約,他一直都沒有收回在文天祥手裡的軍事權力,收不回來的話,光評價藍軍的威懾,是無法制約赤紅軍的。

除了這一條之外,中興皇帝趙昺在他輔佐之下,正式親政之後英明果斷,行事頗具太祖之風,在他的治理下慢慢有了些「神宗之治」的端倪。

在經濟上,姜明所推行的鼓勵工商、統一稅收等政策受到了政事堂的重視,已經向全國推廣。在政治上,親政后三年內連續三次提高官員俸祿,以此來安撫無論是新任還是反正後的官員。期間,有張鎮孫和鄧光薦兩人分別主持了一次秋幃科舉后,從中間又選拔了不少歸國或者苦讀的士子,理學一派在朝堂之上聲威大震。新任官員們興高采烈地推行著「理學為本,雜學為用,吸納百川,堅守綱常」的儒學觀念。

除了姜明的署理台灣、琉球和呂宋堅持了按需分配的制度外,其他地方因為此舉不合綱常而不予提倡,不過因為理學聲威大振,政務院和軍務院的光彩黯淡了一些。只有軍事堂在文天祥的聲望之下,依舊遵循著原來的規定,漸漸的,從內廷之中直接發出的各種詔令又多了起來,其中大部分都沒有經過政務院的討論,有的甚至在政事堂也只是象徵性的說了一下而已,並不注重接受意見了。重新走回靠官員操守來自我監督的老路。不過這些措施得到了大部分官員,特別是新晉百官的一致擁戴,趙昺的英明與陸秀夫的沉穩在各地傳頌。聲勢漸漸的浩大起來。

軍事堂的主事文天祥和一眾人員,一直勉強依靠張鈺在雲南的戰功來支持著不至於被壓倒,為了挽回一定的局面,文天祥不得不給張鈺寫信,讓其在緬甸組織反攻,徹底將脫歡趕出雲南等地。順勢收服西南諸國。並且陳說厲害,蓄力辦成此事,為此,文天祥貢獻了自己的破潮軍工張鈺驅使,以期早些達成目標。

張鈺原來也是有這樣的想法,不過是受到當時戰略思想的約束,只能是打痛脫歡,暫時還不能和元朝站在對立面。因為在沒有完全準備之下,大宋還想看到北方相互火拚。不想轉移他們的視線。

得到軍事堂文天祥的暗示,張鈺很快的就明白了該怎麼做了。

中興八年的一個冬天,一個商隊在雲南莫名其妙的失蹤,據稱,這個商隊所押運的物資是援助緬甸災區的,這次商隊遭劫事件,直接導致了緬甸受到災害的百姓無法得到援救,死亡慘重,從而使緬甸的攝政國主不速速古里激憤異常,率領民眾在駐緬甸的宋軍營前請援,希望上朝能夠為其主持公道。

在得到不速速古里全力供應軍需和兵源的承諾后,張鈺將此事迅速的經由水路呈報於南京城。並得到軍事堂的極力支持后,於中興九年開始對雲南進行興師問罪,兵分兩路,一路主要有緬甸方面的軍隊為主,王阿強的雇傭軍團輔助其由邦牙的馬來城出發,殺往雲南通西府、木邦路等地,驅趕景麻、順寧府和開南宣慰司的元軍,直搗昆明。

國內唯一一個只提供全本小說的免費小說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葬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葬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三章 十年(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