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十年(十)

第一百四十六章 十年(十)

赤紅八軍的功績和重要性的顯現,再則由呂文煥導的反正宋軍也屢建功勛,張鈺和張僖的援助緬甸的志願軍在雲南一帶開展的也是有聲有色的所以陸秀夫的心裡也有些不安份起來。

想起來,戰爭就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只要是順利,每一場戰爭都像是新手掂來一樣,不用費一絲的力氣,就好像是現在的局勢,一向號稱積弱的大宋,在江南也是四處用兵,但是每一個地方都能取得勝利。

而在過去,就算是傾國之力,仰仗長江天險,也是節節敗退,現在正在意氣風的呂文煥、程鵬飛、張僖。甚至是黃去疾這些人,都是各自領著自己的久敗之軍,慢慢的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讓陸秀夫平靜的心緒又升起了波濤。現在大宋在江南的地位日漸穩固,百姓的生活也逐漸的步入了正規,是得益於陸秀夫等一班有經驗的文臣所賜。

但是隨著江南時局的穩定,他們愈加顯得無事可做起來,不像是開始,又是丈量土地,從新分配,歸置各州縣官員,每個人都忙的是不亦說乎。比起最近這兩年來,每個人日子過得充實了很多。

姜明所制定的軍政分家的好處慢慢的被遮蓋了起來,其中軍政分家的矛盾顯得額外突出。因為是在戰爭硝煙中重新創建了宋朝,而且為了使時局得到長治久安,政事堂開始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對於整個江南宋朝的統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陸秀夫先對家官僚機構進行改革。中興元年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南宋舊制。中興二年,姜明代表政事堂先宣布,在地方上廢除舊制「路」的制度,代之以宋代實行朝廷、府州、縣三級政制。是年,包括南京直轄區外,全國共設立了十六個府為廣州府、潮州府、韶州府、漳州府、泉州府、福建府、贛州府、蘇州府、杭州府、騖州府、南昌府、潭州府、鄂州府、徽州府和重慶府等。

所謂「路」其實在朝廷與府、間設「路」(類似後代的「省」為行政監察區及軍區,主要機構有安撫使司(帥司)、轉運使司(漕司)、提點刑獄司(憲司)和提舉常平司(倉司),合稱「帥、漕、憲、倉」。其中除「帥司」為軍事機構,其他漕、憲、倉三司,都有行政監察職責,統稱為「監司」。此外,還有其他路級機構。取消路之後,由府為單位直接向朝廷負責,而且每府都在行朝處駐有利益代表。隨時參與政務院和軍務院的討論證每個府的利益。

這個度,在初期是為了快速的收攏新收復之地的民心或是當地士族。但是到了習慣之後,卻成為有些政令的死角,大家都能在一起討論,厲害關係一討論就清楚了,不符合當地利益的政令,往往受到政務院的聯合抵制。

就比如說船一事,本來是很容易的,但是無論是哪裡都以壓力負擔過重而給予抵制以至於朝廷的政令被封駁,一而再的降低數量和給予補助,才勉強布下去。

這個是陸秀夫一班文最為不痛快的地方,要是在以前,政令布下去,再找幾個心腹官員做做表率。那麼其他州縣也無可奈何的做了,誰也不會做那個出頭鳥,而如今呢?還沒有執行就要先通過各府的討論,往往一件事胎死腹中。

中興三年。姜明由政堂和自己入手朝廷機構進行了改革。廢除了丞相制。朝廷政務改由六部分理是六部除了兵部之外都受到政事堂地節制。這樣一來。慢慢地政事堂裡面地人員除了陸秀夫之外本上都處於有權無職地情況。相應地也削弱了政事堂地實權。也就是政事堂只有議事之權。但是沒有執行地權力。這樣達到了權力地均衡。

與政治改革相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較大地改革。中興三年地時候。就可以議定:實行耕戰結合時屯耕。戰時出征;自京師至郡縣。皆立軍師之眾。在軍事重地設軍。次要地方設師。成立軍事堂和軍務院地同時。也廢除了統管事地樞密院。代之以軍事堂地參謀決議制度。輔助於軍務院地監督機制。每府各設兩名軍務院成員。負責軍隊地管理和訓練。但無權調動軍隊。逢有戰事。由軍事堂和政事堂商議。報於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兵部布調令。軍務院和軍事堂中北指定

奉命出征。經此改革。把軍權看著似牢牢抓在皇帝地主事手裡。但實際上卻是分攤了出去。達成了一個均衡。不做一言之堂。

這樣下來。整個政務好像是誰都能做主一樣。但是偏偏又是誰也做不了主。只能在那裡凡事討論再討論之下。達到一個共識為止。

其實這樣下來。誰都能感到自己地權威。說一句不好聽地話。就是隨意地一個政務院或軍務院地成員。無論你出身如何。只要你人緣夠好。所提地意見又算是合理地話。那麼你就可能做到阻止一個政令地出。無論這個方案是由誰提出地。就算是皇帝提出地。你只要有充足地理由。也可以做到不讓其通過。

這個制度開始執行地時候。大家都感到十分地好奇。經過姜明地幾年努力之後。大家都已經漸漸地熟悉了這樣方式。如此一來。讀書人地優越感就蕩然無存了。

這個也正是陸秀夫等人感到痛苦的地方,整天為了自己的一個決議,在自己看來於國於民都有利的決議,到了眾人的手裡,往往受到很多人的排斥,有的是為了自己一個府的利益,去遊說許多人跟著反對,最後不了了之。

就比如開始陸夫想趁著四川重慶知府王立意圖投元之事,讓張鎮孫入川接手那裡的防務,還有整個重慶周邊的軍政事宜,但是就得到了一些對張鈺有很好看法的官員排斥,堅決不允許動用赤紅軍入川,還有張鎮孫的入川。最後反而打草驚蛇,讓王立自動的斷絕了投元的念頭。現在隨著時日已久,就算是有一些蛛絲馬跡,也找不到了。讓陸秀夫頗為不快。

還有想讓姜明徹底的推:大宋政壇的事情,姜明雖然在太湖基本上足不出蘇州,但是皇帝的依賴之心還是十分的嚴重,相對於以前對其比較平和的姜明,陸秀夫等人的天天教導和決策抵觸都讓他們漸漸的和皇帝產生了矛盾,但是這種矛盾是不可以調和的,因為這牽涉到了君明臣賢之說,就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謙讓的問題了,因為君強臣弱容易造成獨斷專行之君主,這個是作為道學一宗不願意看到的,他們覺得有這個責任讓皇上在他們的輔佐之下成為一個明君,換言之,若是皇帝不聽自己的話,那麼就會走錯路子。

這個能也就是歷代讀書人最終的想法吧,所以對於外戚專權,或是任由一些來歷不明、沒有儒家淵源的人來左右朝廷局勢,那麼就是讀書人的悲哀了。開始藉助姜明的道家根本,還有先見之明。最終利用姜明所看重的奇技**巧來打敗蒙古軍隊,這個是理所當然的,當天下大定的時候,就只能由他們集千年之大成的儒家根本來主持時局,再任由那樣無君無父的胡來,只能是敗壞朝綱。

所以陸秀他們這一幫子的道學先生組成的大臣們,現在唯一的目標就是恢復大宋舊時的制度,讓朝綱逐漸的穩定起來,諸如這些政事堂、軍事堂和政務院、軍務院之流的臨時機構,還是要撤掉的,要不,讓他們飽讀詩書之士和一些市井商賈或是山野村夫在哪裡爭執,甚至還要禮求於人。那不是有辱斯文嗎?

但是要改動這個制度,銷所謂的兩堂兩院,那麼先就是要將他們的創始人姜明調走或是推翻,有赤紅軍之力,想要扳倒姜明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只有將姜明調走才是為上策,然後用幾年的時間來平復姜明的威望,還有除去其在皇帝心中的好感之後,利用皇權的威勢,方可成功。

要不姜明就是一面幟,只要有他的存在,兩堂兩院是不會倒下的,除了這一步之外,陸秀夫他們還有一手準備,就是在暗中蓄力將姜明調走的同時,還要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用於制衡赤紅軍的力量。

陸秀夫等人的光是長遠的,也是為了以後千千萬萬的苦讀之士所考慮,準備在一個很長的階段之內隱忍,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建立新軍,也是頗費了一番周折,先建立新的軍事建制,在軍事堂那一關就好通過,為此,陸秀夫他們不知道動用了多少士子和家族的力量,又有意的將江南之兵調走四處征伐,借著這個機會,才在各府以防衛盜賊和剿匪的借口之下,建立了屬於他們的軍事勢力,名曰:「衛所」

採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葬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葬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六章 十年(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