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吠陀教

第十五章 吠陀教

《梨俱吠陀》已經提到丈量土地。父親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會上已佔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頌歌有些就是婦女編的。一夫一妻制是當時的主要婚姻形式。社會已經出現不同行業,但是行業還未成為固定和世襲的,人們並未因行業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會集團。

雅利安人逐漸把一些被他們征服的達薩(原哈拉帕文明的居民,主要為黃種人)變成奴隸,因此,「達薩」一詞在印度語中又具有奴隸的意思。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組織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於統治地位,部落以下有「哥羅摩」,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父權制的大家族組成,部落和氏族有著公民大會(雅利安人稱其為「維達塔」),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在部落遇到軍事、祭祀、戰利品分配等大事時召開。部落的首領由民眾會議選舉產生。此外,氏族部落中還有「薩巴」,即部落長老會,負責軍事的軍事首領「羅闍」則是主要的權力機構之一。

在到達印度后,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生活開始瓦解,部落首領實際已經世襲。首領的職務主要是軍事的,其權力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增長。部落中還有村長和正在萌芽中的專門祭司階層,他們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

吠陀教是吠陀時代早期的主要宗教,由雅利安游牧部落之信仰演化而成。屬多神教。崇拜種種神化之自然力與祖先、英雄人物等。如天界之天神伐樓拿、太陽神蘇利耶;空界之雷神因陀羅、風神伐由;地界之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等。

至後期,漸趨一神教之發展,而有抽象神之出現,如造一切神、祈禱主神、原人等。它雖有靈魂觀念,但還沒有產生靈魂輪迴的思想和信仰,對以後的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當時的主神是由雅利安人首領因陀羅神化而成,他好戰而善飲,是戰爭和雷霆之神,雅利安人把他描述為能發出響雷,引導他們勝利的神靈,這和當時激烈的征服有關。因陀羅後來在佛教里,稱為帝釋天,是萬神之王。

因陀羅部落統治的時代,由3000年。相應的在宗教里因陀羅的神王地位應保持了這麼長時間。

當時,詩人們對四個神靈最為鍾情,即戰神兼雷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Agni)、酒神蘇摩(Soma)和醫神雙馬童()。在《梨俱吠陀》中,專門頌揚這四個神靈的詩歌占整個詩歌總數的一多半,其中頌揚因陀羅神的頌詩近250首,約佔《梨俱吠陀》頌詩總數(1028首)的四分之一;頌揚阿耆尼神的頌詩有200多首,僅次於因陀羅;頌揚蘇摩神的頌詩有120多首;頌揚雙馬童神的有50多首。因此,在吠陀教萬神殿中,這四個神靈最為重要。

吠陀教的信仰基礎非常簡單:現實生活。其信仰的第一動力是現實生活之需,而非愚昧所致。當時的人非常實際,他們注重現實生活,注重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部落領袖左右一切,他決定著衣食住行,管財產分配,管居留遷徙,他宣布對外戰爭領兵征戰,他對外媾和收兵回營。總之,關係到整個部落利益的事情都由他來決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從實際出發,為部落領袖之命是從,對他敬若神明,並把他奉為最重要最偉大的神靈。火是現實生活特別是家庭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是人們衣食住行的維護者和隨行者,在古代,沒有火的世界是恐怖的,是黑暗的,也是寒冷的,更是野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火是人類從野蠻階段進入文明階段的決定性力量,如果火沒被發現,人類估計現在還處在混沌階段。古代印度雅利安人從現實出發,視火為神靈,進而視之為人與神靈之間的某種中介,把他當作人與神界進行交流的必經之路,把獻給其他神靈的祭品投入火種,希望火給自己帶來神界的信息、祝福和恩惠。

吠陀文化反映當時印度人日常生活的寫照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例如吠陀哲學提倡酒的文化,鼓勵人們飲酒。在生活實踐中,他們發現了酒的種種功能,感覺到了酒的種種魅力,但又無法確切詮釋這種種功能和魅力,乾脆視之為無所不能的神靈,對他頂禮膜拜。

雙馬童憑藉自己的實際能力進入了吠陀教萬神殿,他救死扶傷、治療百病、助人為樂的精神是永恆的美德,在現實生活中值得讚頌。也許,雙馬童本身就是古代雅利安人部落的兩個著名醫生,由於有感於他們高尚的美德和高超的醫術,人們把他們奉為天神,對之膜拜頂禮。

實際上,吠陀教的這種基於現實生活的信仰基礎不僅僅體現在四大神身上,還體現在其他各界神靈身上。對古代印度雅利安人來說,天上的太陽是神,空中的雲彩是神,地上的河流也是神。這種把生活中可視可聞的人或物幻化為神並對其進行膜拜的做法來源於現實、根植於生活,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藝術描繪和美化,其基礎是實在的,其原因是生活的,其結果是智慧的。

雅利安繼承了哈拉帕文明的水利技術,並將這些技術傳回到了中亞雅利安人的祖地。最著名的是也里可溫遺址,與哈拉帕文明極為接近。

位於烏拉爾山脈南部的也里可溫()峽谷成為僅存的雅利安祖地遺迹。考古學家發現了數以百萬計的工程遺迹毫無原因的停工了,在峽谷中心發現了奇怪的環。也里可溫不但是一座居住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廟宇、一座天文觀測台。

乘坐直升機在也里可溫上空飛過會給你一種難以置信的印象。巨大的同心圓在山谷中清晰可見,城市以及其邊緣都被圓緊緊環繞。仍然不清楚當時人們建造這種巨大圓形建築的目的所在:是為了防衛、科學研究、文化教育或者是宗教目的?一些研究學者甚至懷疑這些環是古代太空船發射的跑道,而更大可能是出於某些目的開鑿的運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五章 吠陀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