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婆羅門教種姓制度

第十二章 婆羅門教種姓制度

雅利安人是居住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中亞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游牧民族,以中亞奧克蘇斯河(阿姆河)、雅克薩爾特河(錫爾河)、鹹海和裏海為界。善養馬和騎馬,能征善戰。

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為:白膚黑髮褐眸,屬於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古雅利安人當時因為從事游牧生活,生活在草原地帶,爭鬥頻繁,很早就已經進入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父權占統治地位。

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靈,實行火祭和蘇摩祭。孩提成年時須舉行入門儀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員。死後實行火葬。具有天國統治者之稱的伐樓那神是支配自然、維護社會秩序的「大王」。除「大王」這一稱號外,伐樓那神在《梨俱吠陀》中還被稱作「牧主」等。伐樓那是雅利安人處於游牧部落階段的放牧牧場的「牧主」,是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前、處於游牧階段的主神。

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以前的時期里,他們雅利安人的各個分支就是從中亞草原的基地推進到帕米爾高原西部和喀喇崑崙山脈一帶的阿富汗高原.

BC4120年,雅利安人中的一支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的旁遮普平原,稱為雅利安-旁遮普人-印度人,這就是印度古代文獻中所稱的雅利安人,他們戰勝了哈拉帕文明,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並和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后,逐漸開始過渡到農業社會;吸收了哈拉帕文明的精華,創立了雅利安文明,或稱吠陀時代文明。

吠陀時代指哈拉帕文明衰亡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並將這一時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及解釋吠陀的《薄伽梵歌》、《森林書》、《奧義書》以及兩部史詩中,故稱作吠陀時代。其中《梨俱吠陀》記述歷史稱早期吠陀,而《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記述歷史,稱晚期吠陀。

早期吠陀時代亦稱梨俱吠陀時代,雅利安民族正處于軍事民主制時期。他們與哈拉帕時期的居民不同,他們沒有城市,依畜牧為生。向神祈禱的主要內容是願神賜牛,把戰爭稱為「瞿維什提」,意即「渴望得牛」。除牛以外,雅利安人已馴養綿羊、山羊、驢、馬和狗。雅利安人殺牲畜吃肉的時候不多,養牲畜主要是為了取得乳汁並用它製成乳酪,並且利用牲畜糞便做燃料。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以後,轉入定居生活,逐漸學會農業,開始種植大麥等農作物,用牛拉木犁耕地,收割穀物時使用鐮刀。掌握了哈拉帕文明的溝渠灌溉以及施肥技術,也使用輪耕休耕法來保養土壤肥力。

狩獵在早期吠陀時代還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手工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已經有了金屬用具,如鍋。金工所用的金屬稱「阿雅斯」,即紅銅。也有了皮革工,用牛皮製成桶、弓弦和皮帶。木工有細工匠、造房匠和造車匠。交換已經出現,不過還沒有貨幣,牛、黃金和裝飾品是交換媒介。

雅利安人生活簡單。他們的衣服是用羊毛織成的,食物主要是乳酪、蔬菜和果實。只有在祭祀和宴客時才殺牛,在盛大的節日和家族集會時可能也吃肉類。

《梨俱吠陀》已經提到丈量土地。父親是一家之主,男子在社會上已佔重要地位。女子管理家庭,地位不低。吠陀中的頌歌有些就是婦女編的。一夫一妻制是當時的主要婚姻形式。社會已經出現不同行業,但是行業還未成為固定和世襲的,人們並未因行業不同而分成地位不平等的社會集團。

雅利安人逐漸把一些被他們征服的達薩(原哈拉帕文明的居民,主要為黃種人)變成奴隸,因此,「達薩」一詞在印度語中又具有奴隸的意思。

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組織仍然存在。部落制度居於統治地位,部落以下有「哥羅摩」,意即「村」。村可能由同氏族的父權制的大家族組成,部落和氏族有著公民大會(雅利安人稱其為「維達塔」),由全體成年男子參加,在部落遇到軍事、祭祀、戰利品分配等大事時召開。部落的首領由民眾會議選舉產生。此外,氏族部落中還有「薩巴」,即部落長老會,負責軍事的軍事首領「羅闍」則是主要的權力機構之一。

在到達印度后,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生活開始瓦解,部落首領實際已經世襲。首領的職務主要是軍事的,其權力在不斷的戰爭中日益增長。部落中還有村長和正在萌芽中的專門祭司階層,他們的地位也在逐漸提高。

吠陀教是吠陀時代早期的主要宗教,由雅利安游牧部落之信仰演化而成。屬多神教。崇拜種種神化之自然力與祖先、英雄人物等。如天界之天神伐樓拿、太陽神蘇利耶;空界之雷神因陀羅、風神伐由;地界之火神阿耆尼、酒神蘇摩等。

至後期,漸趨一神教之發展,而有抽象神之出現,如造一切神、祈禱主神、原人等。它雖有靈魂觀念,但還沒有產生靈魂輪迴的思想和信仰,對以後的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當時的主神是由雅利安人首領因陀羅神化而成,他好戰而善飲,是戰爭和雷霆之神,雅利安人把他描述為能發出響雷,引導他們勝利的神靈,這和當時激烈的征服有關。因陀羅後來在佛教里,稱為帝釋天,是萬神之王。

因陀羅部落統治的時代,由BC4000年到BC3000年。相應的在宗教里因陀羅的神王地位應保持了這麼長時間。

當時,詩人們對四個神靈最為鍾情,即戰神兼雷神因陀羅(Indra)、火神阿耆尼(Agni)、酒神蘇摩(Soma)和醫神雙馬童(Asvinau)。在《梨俱吠陀》中,專門頌揚這四個神靈的詩歌占整個詩歌總數的一多半,其中頌揚因陀羅神的頌詩近250首,約佔《梨俱吠陀》頌詩總數(1028首)的四分之一;頌揚阿耆尼神的頌詩有200多首,僅次於因陀羅;頌揚蘇摩神的頌詩有120多首;頌揚雙馬童神的有50多首。因此,在吠陀教萬神殿中,這四個神靈最為重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章 婆羅門教種姓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