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北辛文化

第八章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山東大部(膠東半島除外)。時間:BC5000~4000年。典型遺址:山東滕州市官橋鎮。

陶器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火候較低,陶胎較厚;泥質陶火候較高,質地細膩。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處在原始階段,出土的器皿種類單調,造形簡單,主要有鼎、釜、罐、缽、壺等。這些陶器均為當時人們的生活用具。

編織、縫紉和制骨等手工業也有了初步發展,在出土的兩件殘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規整的席紋。磨製精細的骨針和陶紡輪的出現,使利用野生纖維和動物毛絨紡線編織,縫製穿著成為可能。因此可以說當時的北辛人們已由身披獸皮、腰圍樹葉的時代進入了穿衣階段。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

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北辛時期的經濟以農業為主,遺址出土了配套齊全的農耕工具和粟類顆粒。從翻地的石鏟、鹿角鋤、播種用的尖狀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鐮,脫粒用的石磨盤,石磨棒等。

出土骨鏃、鹿角矛形器、彈丸、骨魚鏢、陶網墜、骨梭。

發現馴化的家豬型動物骨架和雞、狗等動物遺骸。

在一件陶器的底部還發現了一對酷似鳥足的刻畫符號,可能屬於早期文字。

趙寶溝文化:內蒙古、遼寧以及河北北部。時間:BC5200-4400年。典型遺址為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遺址。趙寶溝文化石器繼承併發揚了興隆窪文化。

石器的主要特點是磨製石器與豐富的細石器共存。石制的生產工具主要有尖弧刃石耜、扁平體石斧、弧刃石刀、磨盤和磨棒等。較興隆窪文化有一定改進。

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像動物形紋、抽像幾何形紋和之字形紋。

南台地遺址出土陶尊14件,其中5件刻畫有神獸紋天象圖案,再加上殘片上的神獸紋天象圖案,包括神獸太陽紋一件,神獸月相紋兩件,神獸星辰紋一件,構成四靈。小山遺址的尊形器上,發現豬首龍、鹿首龍和高冠神鳥圖繪。考古界稱之文化代表物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在********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說明當時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較為高級的神靈崇拜觀念。豬首蛇身靈物和生翼長尾的鹿紋靈物的出現,是後世龍崇拜的雛形。高冠神鳥圖繪,也遠遠超越了現實禽類形象,是後世鳳凰崇拜的雛形。趙寶溝文化磨光陶尊上的動物靈物圖案,可以視為中國最早的龍鳳呈祥圖案。

趙寶溝文化主要經濟形式為原始農業,狩獵經濟佔有一定比重。當時已存在階級分化,社會分工已趨明顯,表現出發達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濃重的生殖崇拜。

第七個部落統治時期,以姜氏後裔姜克為部落聯盟首領。其部落(部落名不詳)統治時間:BC3200~2900年。

BC3000年,炎帝神農氏達到全盛時期控制整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包括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並且擴展到黃河上游的青海以及下游的山東半島。此時母系氏族社會開始解體,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炎帝神農氏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此時期的主要遺址包括馬家窯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馬家窯文化: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時間:BC3700~2000年前。典型遺址:甘肅臨洮縣馬家窯遺址。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又名仰韶文化馬家窯期。

居民以經營旱地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粟和黍。發現了大量農業生產工具,用於翻地的石鏟;收割用的爪鐮。穀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飼養豬、狗、羊等家畜。雖然農業經濟比較進步,採集和狩獵活動仍是經濟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遺址中大多發現了石鏃、骨鏃、石球等。

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

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發現成組人物舞蹈繪畫以及用墨筆書寫的上百種符號等等。

出現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創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動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制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誌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階級社會的到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八章 北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