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南極洲文明的滅亡

第十四章 南極洲文明的滅亡

發展到歐洲的晚期智人留下了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奧瑞納文化、梭魯特文化和馬格德林文化。其特點是石器主要用石葉製作,有端刮器、雕刻器和鈍背刀等;骨角器很發達,出現了魚叉、骨針、標槍、投矛器等新工具;還出現了裝飾品和繪畫、雕塑等藝術品。

由於晚期智人這種跳躍式發展,使得晚期智人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歐亞大陸鋪滿,且沒有明顯的先後區分。BC33000年,最後的尼安德特人逃亡到了西班牙的直布羅陀,並且滅亡於此。

在BC80000年至33000年,以及在BC9000年,在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之間曾經有陸橋相連。人類很可能在這兩個時期由於追逐獵物,從亞洲到達美洲。這裡因為與亞洲大陸處於同一緯度,且森林較多,光線不足,與亞洲大陸呈現同一膚色。這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由來。

BC40000年,美洲印北安人乘船到達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包括澳洲),形成本地土著。這些人種經過漫長發展,適應本地氣候環境變化,膚色受到水土影響,呈現棕色,成為棕色人種。

從此以後晚期智人發展出的現代人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主體民族,並進而進軍到了美洲和澳洲。

這樣有色人種基本散布在亞歐非美各大洲,成為陸地上的主要人種,而與原始大陸隔絕的大西洲和南極洲成為亞特蘭蒂斯等白種人的天下,此外,印度次大陸因為與歐亞大陸相連,又臨近海洋,成為既有白種人,又有黃種人的地區。

河套人: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又名無定河或者紅柳河)河岸。時間:BC50000~35000年。

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使用的石器只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主要為刮削器、鑽具、尖狀器和雕刻器。

長武遺址:陝西長武縣城關鎮窯頭溝及鴨兒溝。時間:BC40000年。

石器類型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石器以小型為主,加工粗糙,類型簡單。石器的第二步加工多由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尖狀器修理的相當精細。石器組合以單邊直刃刮削器為主,尖狀器、砍砸器數量較少。

黃龍人:陝西黃龍縣徐家山南坡。時間:BC40000年。

黃龍人屬於晚期智人階段,但又有一定的原始特徵,代表了晚期智人的過渡類型。當然或許是晚期智人與早期智人的混血後裔。之前我們發現的各種過渡類型人類,有可能是同樣的混血後裔。

韓城遺址:陝西韓城縣城附近。時間:BC40000年。

文化遺存主要有石製品、燒骨和一些動物化石。石片、石核多不規整,打制方法為錘擊法。石器器型較小,有砍砸器、尖狀器和刮削器,以刮削器最多。第二步加工較粗糙,均用錘擊法修理而成,以從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者居多。

麒麟山人:廣西來賓縣麒麟山洞***時間:BC34000年。

麒麟山人才是壯族的先祖(百越聚居之地)。每年壯族傳統節日「三月三」來臨時,來賓市都將舉行壯族始祖麒麟山人祭祀活動,公祭壯族始祖麒麟山人。麒麟山是百越歸宗之地,是南方古文化主要發源地之一,是壯民族的祖宗山,又被稱為麒麟山文化。

麒麟山人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鑽孔和磨製方法的出現,是石器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資陽人: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時間:BC33000年。發現有部分石器。

晚期智人時代,亞特蘭蒂斯文明和南極洲文明都已經開始衰落,處於末期階段。

約70萬年前,亞特蘭蒂斯文明發明的採集地磁能量的晶體系統崩潰,導致地球磁場能量反噬,引起了地震、火山等的長期運行絮亂。這次的後果是如此嚴重,以致地球磁場至今沒有恢復元氣。

新生代以來每隔幾萬年就發生一次地球磁場轉換,但是在七十萬年前開始一直沒有再發生這種轉換。因為地球的磁場能量被亞特蘭蒂斯人大量吸收,並且隨後發生崩潰。

這使得七十萬年來,亞特蘭蒂斯大陸一直不能平靜,不斷地有陸地沉入海底,以致到了BC30000年已經僅剩部分島嶼。人民顛沛流離,不少人駕船逃離大陸。

也因為這次磁場能量崩潰,也殃及了南極洲大陸。

這次磁場轉換之後,南極洲大陸的南方成為新的南極點所在,也就是現在的南極點位置。

地球要想維持穩定,南極點必須有一個重心,以承載冰川(由於溫度下降,南極點必然出現大量冰川,如果不能有一塊大陸承載,那麼冰川進入海中,則必然發生全球性洪水),這個重心就是一塊大陸,之前極點雖然在七十萬年前就已經移動到了現代南極點所在的地方。但是南極洲大陸帶著北美和南美兩洲一起向南極點「沉沒」。這個漂移的過程是漫長的,直到差不多七十萬年後南極洲才剛好「沉沒」到南極的正中心,以南極圈之內的南冰洋(國際承認的全球第五大洋)正式形成為標誌。所以直到公元前四千年南極洲才完全被冰雪覆蓋,而在BC28000年,原來南極洲的居民早已經逃離,投奔他們的亞特蘭蒂斯親戚。

下一章介紹華夏始祖山頂洞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世界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世界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四章 南極洲文明的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