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中藥材的傳說

第二十四章 中藥材的傳說

三七、板藍根、柴胡、杜仲、雲南白藥、仙鶴草、

三七也叫金不換,我們平時也叫田七。三七為五加科植物的根莖,由於止血定痛作用神效,故有「止血金不換之稱」。三七入葯較晚,距今400餘年,《本草綱目》、《彝醫雜病方》、《賢博方》均有記載。

《賢博方》敘述:「廣西東蘭、那地、南丹三州蠻硐中山谷之間,生一種金槍葯,名三七,狀似土白朮,味甘如參而厚,草本生者,誰重傷流血處量瘡附之。一二宿即痂脫如故,又可治療吐血諸病。」我國用三七最早,也是三七的故鄉。

三七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傳說,一位美麗善良的仙子來到人間,教人們種植。有一天,仙子正在地里勞作,突然一隻大黑熊朝她撲來,正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這隻黑熊。卡相家裏很窮,媽媽患病多年,無錢醫治。

仙子為報救命之恩,便對卡相說:「後山坡有一種草藥,葉像我的長裙,枝似我的腰帶,可以治療阿媽的病。」卡相按其指點,果真找到了這種草藥,老媽吃了幾次,病真的好了。後來卡相又用這種草藥治好了不少鄉親們的疾病。

鄉親為表示感謝,紛紛來到卡相家道謝,並問這是什麼葯?仙子笑盈盈地說:「大家拿一株數數看,枝有幾枝,葉有幾片?」經大家一數,枝有三枝,葉有七片,一個聰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來「三七」。從此,這種藥材以「三七」的名稱流傳開來。

傳說二

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哥哥每天行醫看病且種植藥材,弟弟卻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竅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藥煎湯給弟弟服下。弟弟連服幾劑后,霍然痊癒。他問哥哥用的什麼葯,哥哥告訴它是祖傳的止血草藥。後來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藥小苗栽在自家園子裏,第二年,這棵草藥已長得枝繁葉茂。

一天,鄰村有家財主,財主的兒子也得了出血病,眼看就快死了,聽說了有種草可以治這種病,便到弟弟家尋醫問葯。弟弟聽說后,就把種在自家園子裏的那棵草藥挖出來,給財主的兒子煎湯喝了,幾劑之後,不但沒治好病,人還死了。財主像瘋了一樣,告到縣官那裏,弟弟被抓了起來。

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訴,告訴縣官,這並不是弟弟的過錯,弟弟給財主兒子用的確實是止血草藥熬的湯,只不過這種草藥才生長了一年,還沒有藥性,要長到三到七年時藥力才最強。

這件事在十里八鄉傳開了,人們便知道了這種草藥的採挖時間。後來,人們就給這種草藥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長三至七年的藥效最佳。

傳說三

古時候,一個叫張二的青年,患了一種疾病,口鼻出血不止,雖經多方醫治仍無效果。一天,一位姓田的醫生路過,他取出一種草藥的根,研磨成粉給張二吞下,不大功夫,血竟然止住了。張二一家非常感激,並要求醫生留下這種神奇草藥的種子。一年後,張二家的草藥長得非常茂盛。恰巧,知府大人的獨生女患了出血症,多方治療不見好轉,無奈只好貼出告示:能治好女兒病者,招其為婿。張二聞知后帶上自種的草藥,二話沒說,拿出草藥研成末給小姐服下。誰知不到一個時辰,小姐竟死了。知府大怒,命人將張二捆起嚴刑拷打,他被逼講出實情。知府大人即令捉拿了田醫生,並將其定為「謀害殺人」罪。臨刑之日,田醫生萬般無奈,只好向親知府大人解釋說:「此草藥對各種血症都有療效,但須長到三至七年才有效。張二所用之葯,僅長滿一年,本無藥性,當然救不了小姐。」說罷,他從差役手中要過利刀,在自己大腿上劃一刀,鮮血直流,他從自己的葯袋中取出藥粉,內服外敷,即刻便血止痂結,在場的人驚訝不已,知府大人後悔不已,只好放了田醫生。人們為了記住這一慘痛教訓,就把這種葯定為「三七」,表示必須生長到3~7年才有用。因為此葯為田醫生所傳,故在我國的一些地方,三七也被稱作「田七」。

板藍根的前世今生

東海龍王和南海龍王在從天宮返回龍宮的路上,看見人間屍橫遍野。經打聽,原來是瘟疫流行造成的。如果不控制,便會蔓延到海里,兩位龍王着急了,連忙商量對策,並派南海龍王的兒子青金龍和東海龍王的孫子紫銀龍到人間祛除瘟疫。

青金龍和紫銀龍辭別老龍王,扮作郎中模樣來到人間。叔侄倆先到藥王菩薩那裏取了神葯種子,遍地撒播,又教人們細心管理葯苗。不久,葯苗發育茁壯,長得像湖邊蘆葦一樣茂盛,叔侄倆教人們用這種葯苗的根煎成水給患者服用。這種神葯居然有奇效,患者一個個迅速康復。於是,人間無論男女老少都把青金龍和紫銀龍奉若神靈,待若上賓。叔侄倆深受感動,決定永留人間,專心防治瘟疫,便攜手沒入海邊的神葯叢里,變成了兩株特別茁壯的葯苗,人們知道這葯苗是龍王的龍子龍孫變的,便把它叫做「龍根」。後世醫家們著書把它稱為「板藍根」。

板藍根,名源於《神農本草經》,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或爵科植物馬藍、蓼科植物蓼藍、馬鞭草科植物路邊青等的根莖及根。它味苦,性寒,入心、胃經,《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收載板藍根言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以解溫毒、熱毒、火毒,治療溫熱病見長,常用於溫疫時毒、高熱頭痛、發熱咽痛、溫毒發斑、痄腮,爛喉丹痧,大頭瘟疫、癰瘡腫毒等。

柴胡:以前竟被當柴燒!

據傳在古代有一個胡進士。家裏雇傭了一個叫鄭阿三的長工。一天,鄭阿三病了,時而寒冷顫抖不已。胡進士怕阿三的病產熱給家人,叫他帶上工錢火速遠離這個村寨。鄭阿三離開胡家,一路向東邊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湖邊,只覺得天旋地轉,就倒在草叢中動彈不得了。鄭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飢餓無法忍受就口嚼草葉、草根充饑,說也奇怪,十天半月過去了,鄭阿三的寒熱病竟神奇地不藥而癒。

康復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事,胡家少爺正患著與阿三同樣的病,眾醫診治,仍無良策,寒熱交加難以控制。胡進士見到阿三,十分驚奇地詢問:「是何方神醫神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把經過詳細敘述了一遍,胡進士就命阿三去湖邊採回救命的「神草」來給少爺治病。

阿三再次來到救命的湖邊,見到長勢茂盛、似細竹葉的草就采了一大包帶回去。不幾日,胡少爺吃過草藥,寒熱病也同樣痊癒了。這時鄭阿三名聲大起,人們叫他「鄭草藥」,求他草藥的也不少。湖邊的這種草附近村民原本是用來當柴燒的,人們為了紀念此草治療胡少爺有功,乾脆取名為「柴胡」。

鄭阿三用野草充饑發現了可以治療寒熱病的柴胡,可見人類是在勞動生產、生活中逐漸認識和發現藥物的。

柴胡,又名北柴胡、南柴胡、醋柴胡,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狹葉柴胡的根。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膽經,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之功。它芳香疏泄,可升可散,善除半表半里之邪,退熱效佳;又善條達肝氣而解郁,且長於升清陽之氣而舉陷,故可治療往來寒熱,肝鬱氣結,臟器下垂。《本草綱目》言其「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本經》言其「去腸胃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中藥杜仲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根據中國古書記載,「杜仲」的名稱由來,是一位名為杜仲的人,發現喝了某種樹的樹皮煎出來的湯汁之後,身體變得十分輕盈,而且病痛消除,體力也恢復了。所以就將這種樹稱為杜仲樹。

古時候,有位叫杜仲的大夫,一天他進山採藥,偶爾看見一棵樹的樹皮里有像「筋」一樣的多條白絲「筋骨」。他想人若吃了這「筋骨」,會像樹一樣筋骨強健嗎?於是,下決心嘗試。幾天後,不僅無不良反應,反而自覺精神抖擻,腰、腿也輕鬆了,他又服用一段時間后,結果奇迹出現了,不僅身輕體健,頭髮烏黑,而且得道成了仙人。

人們知道了這種植物后,把它叫「思仙」、「思仲」,後來就乾脆將它喚作「杜仲」。

傳說二

從前在洞庭湖畔有一群縴夫,他們由於每日彎腰拉縴,時間長了都患上了腰膝疼痛的疾病。其中一個名叫杜仲的青年縴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決定上山採藥為己及同伴治療疾病。在途中遇到一個老翁,他便向老翁求教,老翁感動於他的心地善良,便給他一塊樹皮,並告訴他樹皮可以治療腰膝疼痛的癥狀。

杜仲拿着這塊樹皮繼續上山尋找,等到他發現這種樹皮時,便拚命採摘,但是由於他累得筋疲力盡,所以掉入洞庭湖內。後來人們在湖內發現了他的屍體,懷中緊緊抱着採摘的樹皮,縴夫們吃了這些樹皮后,身體上的疼痛都好了。人們為了紀念杜仲的英雄作為,便把這種樹皮命名為「杜仲」。

傳說三

古時候有個名叫杜仲的人,家裏十分貧寒,全靠上山砍柴維持生活,由於積勞成疾,落了個腰腿疼的病根。一天,他上山砍柴,腰腿疼突然犯了,疼得他抱着樹桿咬住樹皮不敢鬆手也不敢鬆口,不自覺地把樹皮汁吸進肚裏。不一會兒,腰腿似乎疼得不那麼厲害了,後來真的不疼了。杜仲想:「每次犯病都把我疼得死去活來,可是這次怎麼咬住樹皮吸進樹皮汁就不疼了呢?」他好奇地看了看咬過的樹皮,發現同別的樹皮不一樣,斷面有銀白色絲狀物相連,於是剝了一些帶回家中,準備日後發病時再用。

杜仲知道鄰居老漢得的也是腰腿疾病,和他的病一模一樣,於是把備用的樹皮拿來給老漢煎湯喝,一碗、兩碗……老漢的病也好了。事情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四面八方犯腰腿疼的病人都紛紛登門找杜仲醫治,人們吃了用樹皮煎的湯病都好了。為了感謝杜仲,人們就把這種樹皮也叫杜仲,一直傳到今日。

曲煥章發明雲南白藥

曲煥章,字星階,原名曲占恩,1880年,出生於雲南省江川縣趙官村。

據傳,曲煥章是位獵手,擅於獵取兇猛動物。有一次,他打中了一隻老虎,這隻老虎太大了,他背不動。他看了一下老虎的傷勢,估計不久就會死去。於是,他便下山去找人來抬。但回來一看,老虎不見了。他們順着草叢中的血跡,終於發現了受重傷的老虎。這隻老虎正在「採藥」,它把采來的葯嚼碎后敷在傷口處,而後又嚼吃了一些。老虎很快止住了血,逃走了。後生趕忙走上前去,對這種草藥進行了仔細觀察,並采了許多帶回家。以後這位後生就以這種藥物對跌打損傷的人進行治療,結果很有奇效,後生也很快成了遠近聞名的傷科醫生。再後來,後生又收集民間治傷草藥驗方,對自己的傷葯進行多次改進。1914年,他才將這種治傷藥物正式定下處方,並取名為「曲煥章白葯」。

1902年,曲煥章研製成功雲南白藥的前身「百寶丹」。成為今日馳名中外的「雲南白藥」。

仙鶴草

黃鶴樓是蜚聲中外的江南名勝,仙鶴草是一味傳統的止血良藥。這兩者似無相涉,但一則傳說卻道出了其間的密切關係。

很久以前,長江中有片小洲叫鸚鵡洲,洲的不遠處有一座樓,樓內住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老人懂醫道,一邊義務行醫,一邊養性修行,深受四鄉敬重。有年晚秋的一天,不知從何方飛來一隻黃鶴,撲稜稜落在了樓前,併發出凄慘的哀鳴。眾鄉親圍上前去,見黃鶴滿是血,就紛紛議論,有說黃鶴想飛回家鄉,迷失了方向,便摔下來;有說黃鶴受了傷,故意落在這裏,祈望有人救它等等。老人聞聲出樓,看了看流血的黃鶴,便鑽進樓后的山林里,一會兒,他采來了一把羽毛樣葉子、開盈盈白花的野草,灑抹在黃鶴的傷口上,沒多久就止住了血。之後,老人精心餵養黃鶴,黃鶴也很快就康復了。又過了些時日,一天清晨,老人向眾鄉親辭行后,乘着鶴飛往天上去了。鄉親們猜測,老人已經成仙,而黃鶴正是仙界派來迎接老人的。但他們都不知老人究竟尋了哪裏。後來,鄉親們就把老人住過的樓稱「黃鶴樓」,把老人給黃鶴療傷的野草叫「仙鶴草」。此後,黃鶴樓成了一處名勝古迹,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足跡;仙鶴草的醫療作用也逐漸為人所知。

2、古時有兩個秀才進京趕考,途中路過一片沙灘地帶。時值炎夏,烈日當空,曬的他們汗流浹背,又渴又累。這

時,一個秀才流出鼻血,另一個慌了手腳,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到哪裏去尋葯呢?他們急中生智,用土塊塞,用紙堵,但都無濟於事,血又從嘴裏流出來。正在這時,忽然看見一隻仙鶴嘴裏銜著一根草,慢慢從頭頂飛過來。他們想,如果我們也象仙鶴那樣,長個翅膀,趕快飛走多好呀!他倆用羨慕的口吻喊到:「仙鶴,仙鶴,慢慢飛呀,把你的翅膀借給我們用用,讓我們趕快飛出這個鬼地方!」誰知仙鶴被他們這一叫,嚇了一跳,把嘴一張,銜著的野草掉了下來。他們打趣地說:「翅膀借不下來,先拿野草潤潤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裏嚼了起來,有了水分的滋潤,嗓子不幹了,口也不渴了,沒一會兒,鼻血也不流了。他們高興地急忙趕路。後來,他們都中了進士,當了七品縣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種野草。經醫生辨認試驗,證明它確實有止血之功。為紀念送草藥的仙鶴,就把它取名叫「仙鶴草」。

3、從前,在東遼縣遼河源鎮的蘆葦塘里住着一百多隻仙鶴,其中一隻領頭的雌鶴非常美麗,相傳她是由天上的仙女下凡而來。離蘆葦塘不遠,有一個轉心湖泉,眼泉是一條土龍鑽出地面而形成。共中的泉水清香甘甜,水清徹底,終日不幹。有一年大旱,蘆葦塘乾涸,仙鶴實在渴得沒有辦法,就央求鶴女神去轉心湖泉里弄點水喝。鶴女神答應了,她叫了一聲,就變成了一個村姑,手提一個水罐,來到泉水旁。她伸頭向泉水中望去,美麗的身影倒映到泉中,土龍在泉底看到了這如花似玉的村姑,一下子竄出水面,張牙舞爪地向鶴女孩子撲來。鶴女奮力與土龍搏鬥,並將水罐向土龍的眼睛狠狠地砸去,不想土龍一口咬住了鶴女的腳,又抓住鶴女的衣領。鶴女差憤難檔,無心戀戰,叫了一聲,立刻恢復了原形,飛向開空;蘆葦中的仙鶴姐妹也隨着她飛向遠方。從此,在這片土地上慢慢長出了一種草,羽毛狀複葉,頂部生花穗,根呈黑色,根部生白色芽蕾,人們叫它仙鶴草。

仙鶴草為薔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龍芽草的全草。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切段生用。

通過以上三個故事,我們已經知道仙鶴草擅長止血和補虛了。據《本草》書記載,仙鶴草還可以殺蟲、止痢、強心、殺菌、抗癌,能夠治療很多疾病。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公孫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三國公孫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中藥材的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