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如何轉化草原民族(上)

第二十二章 如何轉化草原民族(上)

如何轉化草原民族,這是漢人朝廷,歷朝歷代君王都要面臨的問題。

現在公孫康就需要直面這個問題了。

東部鮮卑分裂之後,大部分的鮮卑小部落跟著慕容恪轉移到西部大草原附近,不時的進入并州進行劫掠,屢屢有收穫。

這也是公孫康布置的後手,袁熙他們進入了并州,如果還想老實呆著,不出戰。那鮮卑人就主動去他們家裡劫掠,看袁軍能夠忍耐到幾時。

而慕容部、宇文部、段部這三個大部落則開始時常騷擾幽州邊境,搶一把就跑。

駐守幽州的趙雲,把遼東鐵騎分配到各縣城駐紮。每次接到報警后,總能夠第一時間趕去救援。

遼東的連弩、襄陽鐵刀屢屢見效,也確實滅殺了不少三大部落的勇士。

但鮮卑人就和野草一樣,除不幹凈。每隔不久,他們就又來幽州搶劫,屢殺不止。

事情已經到了必須深入草原,徹底解決這三大部落的時候了。

公孫康就在平原郡,召集了手下的軍師、戰將,商討如何徹底解決或者轉化草原民族的事情。

賈詡這個從來不開口的傢伙,竟然主動先說話了:「還轉化什麼、用排擊弩炮徹底消滅他們就是了!」

看來攻打渤海郡之時,排擊弩炮給他的印象非常深刻,已經當做神器來崇拜了。

「文和先生詳細點說說嘛」郭嘉一看賈詡這麼主動,眼珠子一轉,就誘導賈詡多說幾句。

賈詡並不了解排擊弩炮的具體參數,所以他連猜帶蒙,比比劃划的說:「為了剋制蒙古的騎射,我原本就想可以設計一種專門的大型連弩。

一次至少可以發射50支箭,箭可以是標準的或略大一些的箭,但是射程至少要比蒙古騎兵遠25%,這個可能需要結合守城的那種大型弩炮並複製連弩的技術構造。

這種連弩車主要可以排成陣型對前方進行覆蓋射擊,以便可以對騎兵進行大量殺傷。

而外面可以參考攻城車那樣外面安裝大型的護甲,裡面用人來推,這樣就不怕蒙古的騎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填裝弩箭肯定很慢,所以應該有活動的射擊口,在不發射的時候可以把擋板放下,讓這個成為一個活動的堡壘,只在發射的時候才拉開擋板,進行十輛車以上的同時齊射。

這種武器相當笨重,基本不能進入山地,不過考慮到騎兵也主要在草原上作戰,所以還是可以用的。

當然這種車速度很慢。不可能追的上騎兵,但是因為不怕騎兵騷擾,所以也不用擔心被騎兵磨死(方陣步兵則不行),這種主要用於強推敵方的部落,殺傷敵方的有生力量。

為了減少後勤壓力,需用標準化的弩箭,以便戰後可以把射出去的箭撿回來再用,甚至在下方沒有封死(下面的裝甲離地約30厘米),所以在戰鬥中推進到剛才射擊點的時候可以就地把箭拔起來用。

此外就只能用毒藥污染草原了,比如製造100里進深甚至更長的污染帶,這比焚燒草原好,因為草會很快長起來,但可惜還是不能防死。

再就是馬瘟,如果能尋找到類似口蹄疫之類的烈性傳染病到草原上去。對於依靠馬和牛羊過日子的民族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我們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幹掉草原騎兵了,甚至草原會因此滅族。雖然我們的牛羊也會死光,但是對農耕民族的影響要小得多,大不了不吃肉,用人來犁田罷了,以前我們也干過不是?」

眾人聽得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才領教到什麼叫毒士,簡直可以和程昱有得一拼。

程昱現在徐州做軍師,這次會議沒有參加,沒有想到毒士賈詡說出了類似他的話語。

至於賈詡設想的弩車,排擊弩炮的威力已經超過了他的設想。而且排擊弩炮可以清理視線中的一切障礙,根本不需要再增加護甲、擋板之類的防護措施。

田疇這個人還是比較仁慈一點的,他說:「我覺得比較靠譜的是經濟侵略,一面改善我們的食譜購買他們的肉,一面給他們提供各種奢侈品,並且進行文化侵略。」

這一點也是歷代漢人統治者一直在做的事情,也確實有效,但周期漫長,需要幾代、幾十代漢人的努力。而一旦草原換了主人,那就要從頭再來一遍了。

談到文化侵略,徐邈也有心得,他說:「要對付游牧民族也簡單,首先趁他還不夠強的時候輸入意識形態,其次就是加強經濟聯繫,再次就是文化輻射,最後是建立一個同盟。當然這一切都得在農耕強盛的時候進行,要是內部紛爭、內亂不止那就做什麼都沒用了。」

公孫康感覺他快要接近實質了。這個實質就是為草原造神,改變他們的信仰。用信仰培養統治新的草原人民。

「以夷治夷、專業騎兵。我們遼東鐵騎縱橫無敵,橫行草原也完全可以做到!」公孫恭年輕氣盛,他也講出了自己的見解。

「主公尋求的是長治久安,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縱橫天下。幾代之後的子孫也還擁有十萬遼東鐵騎嗎?」作為公孫恭的謀略老師,郭嘉只能出面教導他。

「游牧民族沒有自己的經濟來源,必須要靠搶劫農耕民族來維持自己部族的生存,他們不搶就會餓死。因此對付他們應該採取又打又拉的措施。

一方面,堅壁清野,固守不戰,逐步蠶食對方土地,佔住即不走,壓榨對方的生存空間,降低他們搶劫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開市貿易,允許游牧民族以毛皮換黃金,弱化他們搶劫的原動力;

最後,傳播農耕文化,促進民族融合,幫助他們進入農耕文化。」這個建議是辛毗提出來的,眾人不由眼前一亮,紛紛高看了他一眼。

郭嘉點頭贊同,並補充道:「烏恆、高句麗的各部落,我們已經轉化完畢。他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完全和我們相同。可以把他們搬遷到草原上去。劃分地塊,固定區域,不許他們流動。我記得主公提過把青飼料挖地窖進行倉儲的方法。這樣他們冬天也可以不需要游牧,固定在一個區域放牧了。他們甚至可以蓋上磚瓦房,不需要再住簡陋的帳篷了。

這樣一來,游牧民族就變成了真正的牧民,就和農民種莊稼一樣。他們只要固定下來,就可以建城,就可以收稅,可以安排各級官吏進行管理了。」

這個建議很好,公孫康點頭認同,並讓機要秘書記錄下來,作為下一步的草原政策之一。而且不止是烏恆和高句麗人,公孫康覺得至少要在裡面摻入一半的漢人。畢竟漢人也會放羊放牛的呀。

到時候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再種上一些蔬菜、莊稼。那就真的是實行民族大融合,把草原人民改造得半放牧,半農耕了。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公孫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三國公孫康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二章 如何轉化草原民族(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