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本星際雲

第271章 本星際雲

在行進的過程中,華楓有時候也會忍不住看著窗外的太陽系發獃,自己這一生不知道對比太陽系又能算的了什麼……

太陽系在銀河中的位置是地球上能發展出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並且和旋臂保持大致相同的速度,這意味著它相對旋臂是幾乎不動的。

因為旋臂遠離了有潛在危險的超新星密集區域,使得地球長期處在穩定的環境之中得以發展出生命。太陽系也遠離了銀河系恆星擁擠群聚的中心,接近中心之處,鄰近恆星強大的引力對奧爾特雲產生的擾動會將大量的彗星送入內太陽系,導致與地球的碰撞而危害到在發展中的生命。

銀河中心強烈的輻射線也會幹擾到複雜的生命發展。即使在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有些科學家也認為在35000年前曾經穿越過超新星爆炸所拋射出來的碎屑,朝向太陽而來的有強烈的輻射線,以及小如塵埃大至類似彗星的各種天體,曾經危及到地球上的生命。

太陽向點(apex)是太陽在星際空間中運動所對著的方向,靠近武仙座接近明亮的織女星的方向上。

太陽系所在的位置是銀河系中恆星疏疏落落,被稱為本星際雲的區域。這是一個形狀像沙漏,氣體密集而恆星稀少,直徑大約300光年的星際介質,稱為本星系泡的區域。這個氣泡充滿的高溫等離子,被認為是由最近的一些超新星爆炸產生的。

在距離太陽10光年(94.6萬億公里)內只有少數幾顆的恆星,最靠近的是距離4.3光年的三合星,半人馬座α。半人馬座α的A與B是靠得很近且與太陽相似的恆星,而C(也稱為半人馬座比鄰星)是一顆小的紅矮星,以0.2光年的距離環繞著這一對雙星。

接下來是距離6光年遠的巴納德星、7.8光年的沃夫359、8.3光年的拉蘭德21185。在10光年的距離內最大的恆星是距離8.6光年的一顆藍巨星——天狼星,它質量約為太陽2倍,有一顆白矮星(天狼B星)繞著其公轉。在10光年範圍內,還有距離8.7光年,由兩顆紅矮星組成的鯨魚座UV;和距離9.7光年,孤零零的紅矮星羅斯154。與太陽相似且最接近我們的單獨恆星是距離11.9光年的鯨魚座τ,質量約為太陽的80%,但光度只有60%。

數千年以來直到17世紀的人類,除了少數幾個例外,都不相信太陽系的存在。地球不僅被認為是固定在宇宙的中心不動的,並且絕對與在虛無飄渺的天空中穿越的對象或神祇是完全不同的。

當哥白尼與前輩們,像是印度的數學與天文學家A

yabhata和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塔克斯(A

ista

chus),以太陽為中心重新安排宇宙的結構時,仍是在17世紀最前瞻性的概念,經由伽利略、開普勒和牛頓等的帶領下,才逐漸接受地球不僅會移動,還繞著太陽公轉的事實;行星由和支配地球一樣的物理定律支配著,有著和地球一樣的物質與世俗現象:火山口、天氣、地質、季節和極冠。

最靠近地球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天空中最明亮的五顆天體,在古希臘被稱為行星,意思是漫遊者,已經被知道會在以恆星為背景的天球上移動,這就是這個名詞的由來。

太陽系的第一次探測是由望遠鏡開啟的,始於天文學家首度開始繪製這些因光度暗淡而肉眼看不見的天體之際。

伽利略是第一位發現太陽系天體細節的天文學家。他發現月球的火山口,太陽的表面有黑子,木星有4顆衛星環繞著。惠更斯追隨著伽利略的發現,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和土星環的形狀。後繼的卡西尼發現了4顆土星的衛星,還有土星環的卡西尼縫、木星的大紅斑。

1705年,愛德蒙·哈雷認識到在1682年出現的彗星,實際上是每隔75-76年就會重複出現的一顆彗星,稱為哈雷彗星。這是除了行星之外的天體會圍繞太陽公轉的第一個證據。

1781年,威廉·赫歇爾在觀察一顆它認為的新彗星時,在金牛座發現了聯星。事實上,它的軌道顯示是一顆行星,天王星,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行星。

1801年,朱塞普·皮亞齊發現穀神星,這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個小世界,而一開始他被當成一顆行星。然而,接踵而來的發現使在這個區域內的小天體多達數以萬計,導致他們被重新歸類為小行星。

到了1846年,天王星軌道的誤差導致許多人懷疑是不是有另一顆大行星在遠處對他施力。埃班·勒維耶的計算最終導致了海王星的發現。在1859年,因為水星軌道近日點有一些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微小運動(「水星近日點進動」),因而有人假設有一顆水內行星祝融星(中文常譯為「火神星」)存在;但這一運動最終被證明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但某些天文學家仍未放棄對「水內行星」的探尋。

為解釋外行星軌道明顯的偏差,帕西瓦爾·羅威爾認為在其外必然還有一顆行星存在,並稱之為X行星。在他過世后,它的羅威爾天文台繼續搜尋的工作,終於在1930年由湯博發現了冥王星。但是,冥王星是如此的小,實在不足以影響行星的軌道,因此它的發現純屬巧合。就像穀神星,他最初也被當作行星,但是在鄰近的區域內發現了許多大小相近的天體,因此在2006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學聯會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在1992年,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朱維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珍妮·盧發現1992QB1,被證明是一個冰冷的、類似小行星帶的新族群,也就是我們所知的柯伊伯帶,冥王星和卡戎都被是其中的成員。

米高·布朗、乍德·特魯希略和大衛·拉比諾維茨在2005年宣布發現的鬩神星是比冥王星大的離散盤上天體,是在海王星之後繞行太陽的最大天體。

自從進入太空時代,許多的探測都是各國的太空機構所組織和執行的無人太空船探測任務。

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都已經被由地球發射的太空船探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各種研究。雖然都是無人的任務,人類還是能觀看到所有行星表面近距離的照片,在有登陸艇的情況下,還進行了對土壤和大氣的一些實驗。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天體是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的史潑尼克一號,成功的環繞地球一年之久。美國在1959年發射的先驅者6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送回影像的人造衛星。

第一個成功的飛越過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是月球1號,在1959年飛越了月球。最初是打算撞擊月球的,但卻錯過了目標成為第一個環繞太陽的人造物體。水手2號是第一個環繞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在1962年繞行金星。第一顆成功環繞火星的是1964年的水手4號。直到1974年才有水手10號前往水星。

探測外行星的第一艘太空船是先驅者10號,在1973年飛越木星。在1979年,先驅者11號成為第一艘拜訪土星的太空船。旅行者計劃在1977年先後發射了兩艘太空船進行外行星的大巡航,在1979年探訪了木星,1980和1981年先後訪視了土星。旅行者2號繼續在1986年接近天王星和在1989年接近海王星。旅行者太空船已經遠離海王星軌道外,在發現和研究終端震波、日鞘和日球層頂的路徑上繼續前進。依據NASA的資料,兩艘旅行者太空船已經在距離太陽大約93天文單位處接觸到終端震波。

還沒有太空船曾經造訪過柯伊伯帶天體。而在2006年1月19日發射的新視野號將成為第一艘探測這個區域的人造太空船。這艘無人太空船預計在2015年飛越冥王星。如果這被證明是可行的,任務將會擴大以繼續觀察一些柯伊伯帶的其他天體。

在1966年,月球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有人造衛星繞行的太陽系天體(月球10號),然後是火星在1971年(水手9號),金星在1975年(金星9號),木星在1995年(伽利略號,也在1991年首先飛掠過小Gasp

a),愛神星在2000年(會合-舒梅克號),和土星在2004年(卡西尼號-惠更斯號)。

信使號太空船正在前往水星的途中,預計在2011年開始第一次繞行水星的軌道;同一時間,黎明號太空船將設定軌道在2011年環繞灶神星,並在2015年探索穀神星。

第一個在太陽系其它天體登陸的計劃是前蘇聯在1959年都登陸月球的月球2號。從此以後,抵達越來越遙遠的行星,在1966年計劃登陸或撞擊金星(金星3號),1971年到火星(火星3號),但直到1976年才有維京1號成功登陸火星,2001年登陸愛神星(會合-舒梅克號),和2005年登陸土星的衛星泰坦(惠更斯號)。伽利略太空船也在1995年拋下一個探測器進入木星的大氣層;由於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面,這個探測器在下降的過程中被逐漸增高的溫度和壓力摧毀掉。

尤里·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搭乘東方一號升空。第一個在地球之外的天體上漫步的是尼爾·阿姆斯特朗,它是在1969年的太陽神11號任務中,於7月21日在月球上完成的。美國的太空梭是唯一能夠重複使用的太空船,並已完成許多次的任務。

在軌道上的第一個太空站是NASA的「太空實驗室」,可以有多位乘員,在1973年至1974年間成功的同時乘載著三位太空人。第一個真正能讓人類在太空中生活的是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從1989年至1999年在軌道上持續運作了將近十年。

它在2001年退役,後繼的國際空間站也從那時繼續維繫人類在太空中的生活。在2004年,太空船1號成為在私人的基金資助下第一個進入次軌道的太空船。

同年,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宣布太空探測的遠景規劃:替換老舊的太空梭、重返月球、甚至載人前往火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上一章下一章

第271章 本星際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