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明朝的東瀛人)

(關於明朝的東瀛人)

東瀛人所指便是日本,而「東瀛」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秦朝,當年亦有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葯,派御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自山東沿海東渡的記載。

而今不論是在中國亦或日本均留下了徐福的傳說,自后三國、晉、隋、唐、宋皆有來中國學習交流的東瀛人。

元朝在滅了南宋之後,忽必烈先後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海上用兵,使自歷代以來一直密切友好的兩國關係由此交惡,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由先前的敬仰崇拜轉為敵視。

蒙古入侵也間接引發了日本國內的危機,隨着鎌倉幕府滅亡,大量武士淪為浪人,其中一大部分成為倭寇,勾結中國海盜和不法商人流竄到東南沿海劫掠作亂,成為明代東南海上一大禍害。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迫切與日本恢復邦交,一大原因也是希望兩國攜手消除「倭亂」,維護東亞海域的和平與穩定。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楊載攜詔書出使日本,通告洪武登基的消息,同時譴責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命日方嚴加取締並早來稱臣朝貢,否則將出師討伐云云,口氣相當強硬。

由於朱元璋對當時日本國情缺乏了解,此次遣使遭到了重大挫折。而正是兩國互不了解,日本又正處南北朝混亂時期,朱元璋充滿威脅一味的詔諭喚起了日本人的同仇敵愾,以為又是一次「元寇襲來」的前奏。

執掌九州十年之久軍勢方熾的懷良親王對朱元璋的詔諭嗤之以鼻,囚禁了楊載、吳文華等使臣,更斬殺了五名隨員。

早在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打進京都的足利尊氏廢黜了后醍醐天皇,另立天皇,自任征夷大將軍,設幕府於京都。

后醍醐天皇南逃吉野,建立朝廷,史稱南朝,在京都的朝廷被稱為北朝。后醍醐天皇為了恢復王權,推翻幕府,派他的兒子在九州設征西府。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統一日本。朱元璋一直不曾放棄招降的決心,終經努力懷良親王對明朝的態度有所轉變,其後派遣僧人祖來赴明奉表稱臣,進貢馬匹和方物,並送還被倭寇擄掠的浙江沿海百姓七十餘人。

明面上兩國雖關係密切,但時有「倭人」擾亂等事情發生。北朝統一,南朝的武士、政客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當看到了大明王朝物資豐饒,人傑地靈后企圖搶奪大明資源。

是以,山東、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帶均有「倭人」燒殺搶掠等地方滋擾之事,他們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造成日漸熾盛的倭患,期間日本與大明沿海地帶的官兵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

而統一了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想肅清南朝的殘餘勢力,打擊海上盜賊,同時也想發展與明朝的貿易,獲取豐厚的利益,於是,兩國恢復了關係。

明成祖時,雙方建立了勘合貿易關係,明朝給予足利幕府貿易憑證,即勘合,日本方面憑勘合來中國進貢,進行貿易。

明朝發展與日本的關係,主要是為了消除倭寇對中國沿海地區的侵擾,足利幕府也積極剿捕倭寇。

在「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政策,雙方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也不再剿捕倭寇,「足利義滿」時期稍有收斂的倭寇劫掠又在中國沿海一帶蔓延開來。

其後,在「足利義教」時期,中日勘合貿易又得以恢復。成化三年,即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日本進入了戰國時代,足利幕府衰弱,勘合貿易制度遭到破壞,一些守護大名為了爭得與明朝貿易的權力,搶奪勘合,沒有貿易勘合的大名便進行海盜活動。

明嘉靖以後,中日勘合貿易完全斷絕,倭寇侵擾日益嚴重。明初,由於國力強盛,重視海防措施,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正統以後,隨着明朝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倭寇氣焰便日益囂張。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倭寇侵擾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掘墳挖墓,甚至把嬰兒束在竿上,用開水澆,看着嬰心啼哭,拍手叫好。

倭寇的罪行,給大明百姓帶來了痛苦和災難至嘉靖時期,隨着東南沿海一帶商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一帶個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

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

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同時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繫。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明朝派朱絝巡撫浙江,兼提督福建軍務,朱絝到任后,封鎖海面,擊殺了通倭的李光頭等九十六人。

朱絝的海禁觸犯了通倭的官僚、豪富的利益,他們指使在朝的官僚攻擊朱絝,結果朱絝被誣衊被迫自殺。

從此巡視大臣不在設置,朝中朝外也不敢再提海禁之事。倭寇更加猖獗起來。倭寇的滔天罪行,給大明沿海地帶的百姓造成了毀滅性的災難。

被激憤的百姓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鬥爭,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再次入侵,南匯縣、閔電等地募集千餘人抗倭。

同年倭寇進犯松江,營州商販孫鏜,資助軍餉,還派人回家鄉動員子侄前來參加抗倭鬥爭。當時有「吳中倚鏜若長城」的說法。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苗、漢、壯、瑤等各組百姓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兩千人,這是嘉靖年間抗倭鬥爭中的一次巨大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以來,此為戰功第一。」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進犯定海,城中居民誓死抵抗,倭寇轉攻長樂,城牆崩壞幾十米,居民數千人列柵拒戰,拚死防守。同年,倭寇襲擊揚州,各地來揚州經商的商人數百人參加守城作戰,郜姓商人射死倭寇首領,揚州城得以保全。抗倭鬥爭中湧現出了戚繼光為代表的愛國將領,他們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鬥爭中屢建戰功,終於取得了抗倭鬥爭的勝利。明朝近200年的倭患,也至此宣告結束。

而據個人觀點,二戰時期日本侵略除了看重中國,國土廣袤,物資富饒之外,可能也介於兩國有數百年的恩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奇俠劍情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奇俠劍情錄
上一章下一章

(關於明朝的東瀛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