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第五十六章[09.13]

V第五十六章[09.13]

蔣婆子的叫聲越發的尖利了,「福寶兒,奶的乖乖,出來拜見皇帝老爺了。」在喊道福寶時,蔣婆子的聲音又柔和了下來,即便在這種緊張的要死的關頭,她還不忘深刻的實踐自己的偏心眼。

皇帝!

屋裏的人都聽清楚了,「噼里啪啦——」一陣碗碟摔在地上的聲音,看來失態的,並不止蔣婆子一人。

「汪汪!」

幾條沒吃飽的狗子鑽進了單家的堂屋,想來今天一定是一個人畜和樂的好日子。

知州以及壩江縣縣令帶着聖旨來到了平柳村,等於就是平底里打響了一個大雷,就連那些剛生下孩子正在做月子的產婦都忍不住了,扒拉着窗戶聽着外頭的動靜,一點都不怕凍著自己,更別提那些手腳俱全的村民了,恨不得將單家圍地水泄不通。

接旨那是樁大事,單單單家那堂屋,容不下聖旨的尊貴,因此在單家人忙着備香案以及沐浴更衣換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時,村長開了祠堂,將傳旨的太監還有幾位大人迎到了祠堂內。

在平柳村,王家是大姓,其他姓氏的在村裏並不算多,沒有到達獨立開一個祠堂的水平,因此從很早時候起,村裏人的祖先牌位都是放在王家祠堂的,久而久之,王家祠堂也不叫王家祠堂了,而是村裏大家的祠堂。

單家的祖先牌位也在這兒,把宣旨的地方挪到祠堂,一點都不為過。

雖說今天這樁喜事和村裏其他人無關吧,但是在祖祠頒旨,那是光耀整座宗祠的大好事,以後這聖旨肯定也是供放在祠堂的,大家的祖宗都沾了單家祖宗的光,也能感受一下龍氣滋養的好處。

王村長算是這些人里最激動的,他可不僅僅是村長,還是祖祠鑰匙的掌管人,有了這封聖旨,以後他就能夠在其他村子的村長面前橫著走,甚至鎮上縣城的那些有品階的官吏,和他說話都得好聲好氣。

老頭子笑的牙齒都咧到嘴后了,此時此刻,他恨不得將單家人當作祖宗供起來。

和蔣婆子的猜測沒錯,聖旨的來源,確實是因為單家捐贈的那些糧食。

在得知了瀾江災情后,宗慶帝第一時間就撥下賑災銀兩以及救濟糧,只是要調動那樣大批量的糧食,即便是皇帝,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

尤其這一年晉朝的天災有些多,除了瀾江雪災,冬春耕種受影響外,在前年夏季的時候,南邊不少地方就鬧過旱災,收穫的糧食也僅夠當地人食用,產糧大省的糧倉內也挪動不了太多的糧食出來。

榮膺作為榮家的子孫,聰慧的向祖父進獻了一個法子,那就是以單家人為引子,使得那些手有餘糧的豪商主動向朝廷捐獻自己手裏多餘的糧食。

一來顯得陛下聖明仁慈,百姓擁護,二來也能在盡少動用國庫根本的情況下,幫朝廷解決糧食緊缺這個問題。

此刻聖旨來了,也就是說榮膺的法子被宗慶帝採納了。

收拾好自己的單家人一個個恭敬地跪在香案對面,而傳旨的公公則是站在香案前宣紙。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特賜名積善之家,賞黃金百兩,玉如意一柄,欽此——」

太監的聲音就像是被掐住嗓子的雞一樣,尖利刺耳,但此時沒人在意他的聲音好不好聽,因為在單家人心中,這就是天籟。

說起來,這次單家捐的糧食也不算太多,幾百斤曬乾的紅薯,幾百斤磨成細粉的苞谷以及苞谷芯子,還有一些大米和糠麩,粗糧和細糧混雜着,反正都是能夠填飽肚子的,這個時候沒人會計較這些。

光是那百兩黃金,就足夠買下這些糧食了,更別提還有一柄看着就知道玉質極好,價值連城的玉如意,以及皇帝老爺親口褒讚的積善之家了,可以說有了這些護身符,只要單家以後不做出什麼違背晉朝律法的事來,那些眼紅單家生意的人就拿他們沒招。

榮膺只是想要借祖父的口在皇帝面前嶄露頭角,卻也實打實的幫了單家一個大忙。

「單公,接旨吧。」

能夠被皇帝派來傳旨,那個體型纖瘦的太監就不會是那種沒心眼的,雖然覺得就憑單家人的身份地位,可能唯一一次能夠和皇族有交集的時候就在此刻了,可是太監依舊沒想過看低對方,給自己招惹一個潛在的敵人。

「皇恩浩蕩,謝主隆恩。」

單家人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然後單老頭才上前,彎著腰,低着頭,恭恭敬敬地從太監手中,用雙手接過那封聖旨。

這一封聖旨不僅僅驚動了平柳村人,縣城以及周邊縣鎮消息靈通點的人家,也都得知了單家被皇上點名褒獎之事,一個個嫉妒的紅了眼。

王懿這人頭腦靈活,一眼就看出了皇上此舉背後的深意,想也不想的,把家裏能夠拿出來的糧食備齊,還在其他人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高價收了一波糧食,然後趕在傳旨太監回京前,當着他的面,將那上萬斤糧食送到了榮信的手裏。

緊隨他之後的,還有那麼三三兩兩幾個人,但他們能夠拿出來的糧食有限,誰也沒有王懿拿出來的糧食多。

半個月之後,京城又來了幾道聖旨,獻糧最多的王懿除了和單家一樣收到了黃金和玉如意的賞賜,還有了一個許多商戶都夢寐以求的恩賜,那就是准許王家的後代參加科考。

晉朝的律法,商戶不得參加科舉,許多富戶即便金銀滿山,可是在地位上依舊遠不如那些官宦人家,在衣食住行上也因為商籍,有很多限定,其中不能參加科舉這一條,更是限制了商戶該換門庭的上升道路。

王家和單家不同,單家做買賣豬羊雞鴨等牲畜的生意,嚴格說起來還歸在農籍,而王家的買賣就大了,家裏好幾條商船走南闖北的運貨,他家的產業,即便是在清州府內也是排名靠前的,不論他想了再多的招都不可能在旁人的眼皮子底下,讓王府里的子孫去參加科考。

可以說王懿這一次獻糧,比單家更值得。

這下好了,他的成功戳動了許多商戶的心,不僅是清州,這個消息傳的太快,但凡瀾江有點底蘊的商戶統統儘可能的從其他地方收購糧食,然後以救濟災民的名義捐給朝廷,就想着能夠如同王家一樣,讓家中的小輩能夠擁有科考的機會。

輕而易舉的,征糧的事就這麼解決了,朝廷給出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賞賜以及商戶子孫科考的機會,不廢一兵一卒,而捐糧的豪商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機會,更是對皇帝感恩戴德。

作為出了這麼一個好主意的人,榮膺順利的在宗慶帝那裏留下了名字。

「富貴,說說你在清州的所見所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農門福寶 卷三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農門福寶 卷三
上一章下一章

V第五十六章[09.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