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八章 隴上風雲

正文 第五十八章 隴上風雲

烏鴉再吵也要聚集一處,投靠貓頭鷹就會送掉性命。

——藏族諺語

馬啟示、白彥虎和馬生彥被多隆阿的清軍追逃到甘肅境內以後欣喜地發現,甘肅的回回人在陝西起義軍的影響下也紛紛起來響應了。

當地的人告訴馬啟示,早在1862年10月,朝廷要屠殺回回人的傳言遍及甘肅的大部分地方。各地的回回人很快地組織起來,形成了四個反清的起義中心:一是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今天寧夏吳忠的金積鎮)為中心的起義軍地區;二是馬占鰲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起義軍地區;三是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天的酒泉)為中心的起義軍地區;四是馬文義、馬桂源和馬本源領導的以西寧為中心的起義軍地區

馬啟示把眼光首先投射到離陝西最近的金積堡(即今天寧夏同心縣金積鎮)。

當時,寧夏歸屬甘肅。寧夏的回回低級軍官馬兆元為了反抗官府的剝削和勒索,率先在平遠所的豫旺城(即今天寧夏同心縣豫旺鎮)發動了起義。

他們為了擴大在教民中的社會影響,再三邀請和推舉金積堡的哲合忍耶第五代穆勒師德(即傳教人)馬化龍為起義軍的首領。

1863年1月,駐蘭州的總督恩麟看到用武力無法消滅起義軍,便向朝廷建議專門為甘肅下了一道旨令,重申對回回人的不歧視政策。

但是,朝廷的這道旨令為時已晚。反抗壓迫和剝削的烈火已經在隴原大地上熊熊燃燒了。

馬啟示率領陝西起義軍殘部加入到甘肅的起義軍當中。於是,壯大了甘肅起義軍的聲勢。

陝甘總督楊岳斌和劉松山的老湘軍在回回起義軍和西捻軍的聯合打擊下一籌莫展,束手無策。除了蘭州和少數幾個城市以外,甘肅全省幾乎都被起義軍佔領了。

大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1865年7月,馬啟示發現清軍雷正綰的部隊和曹克的部隊勝利實現了會合,一路向著金積堡殺了過來。他對馬化龍鬥爭的堅定性產生了懷疑。

馬啟示的懷疑是有原因的。

馬化龍從一開始就不想參與起義,現在看到大敵壓境心中頓時驚恐萬分,三番五次地給清軍送去大把的銀子和整車的麵粉,請求與清軍和談。

清軍根本不理睬馬化龍,只是猛烈地發動進攻。其中,董福祥率領的軍隊格外賣力。

董福祥是甘肅環縣毛井人,1839年出生。他的父親是當地哥老會的首領,為人直爽,喜歡打抱不平。董福祥從小受到家風的影響,嗜好練武而不喜讀書,青年時代喜歡結交綠林中人,經常和幫會來往。

地方上的紳民對他心存畏懼。

董福祥聽聞陝西的回回人和漢人打起仗來,便利用哥老會組織建立地方團練,保衛地方的安寧,勢力不斷壯大。

官府看到董福祥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便以莫許有的罪名將他逮捕,關押在囚籠中實施酷刑。

監獄的獄卒同情董福祥的遭遇,偷偷地將他釋放了。

董福祥重整旗鼓,發動了武裝起義,既要對抗起義軍,又要抵抗朝廷的官兵,力不從心。他接受了環縣縣令翁健的歸順邀請,替縣令守防縣城。

不久,董福祥因為不堪官府的欺壓再一次倒戈反清。

馬啟示接到董福祥主動要求聯合的來信,領導陝甘起義軍、捻軍和董福祥一起在金積堡附近的強家沙窩打死打傷清軍2000餘人。

雷正綰的部隊全軍覆沒。

面對如此重大的勝利,起義軍上下一片歡呼。

馬啟示觀察到大獲全勝的馬化龍卻膽戰心驚,坐卧不寧。

1867年,為了配合西捻軍在陝西的軍事行動,馬啟示帶領陝西起義軍從董志塬返回關中。但是,由於清軍在西安城守備森嚴,他只好和西捻軍一起東進,轉戰陝西的蒲城、富平、三原一帶。

同時,董福祥的起義軍也控制了陝甘的10餘個州縣。

朝廷看到楊岳斌沒有辦法消滅起義軍,只好另外選派閩江總督左宗棠擔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和督辦陝甘軍務。

馬啟示對左宗棠的戰功早有耳聞,敏銳地感受到這是一個凶多吉少的消息。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塅,生性穎悟,少負大志,20歲鄉試中舉,此後會試屢試不第,但是,刻苦攻讀儒家經典,涉獵廣泛,對後來的帶兵打仗和施政理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太平天國圍攻長沙的時候,左宗棠投入到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迫使太平軍撤圍北去,從此開始聲名鵲起。

後來,他先後入職湖廣總督幕府、湖南巡撫幕府,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又引起了皇帝的注意授為浙江巡撫、閩浙總督。

鎮壓太平天國后,左宗棠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他在福州的馬尾擇址建立造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創辦求是堂藝局(即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成為大清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1866年,左宗棠受命赴任陝甘,制定了「先秦后隴、先捻后回」的作戰方針,計劃先在陝西的涇河和渭河之間消滅捻軍,然後再消滅陝甘的回回起義軍。

7月,他率領近2萬人的湘軍到達陝西,打敗並收編了董福祥的漢人起義軍。

劉松山非常賞識董福祥的軍事才能,委任他為前敵總指揮。

董福祥從此成為清軍圍剿回回起義軍的馬前卒,對馬啟示和白彥虎的起義軍步步緊逼,各個擊破,使起義軍損失慘重。

10月,捻軍又和起義軍的合作出現了分歧。捻軍撤離陝西,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

馬啟示被迫帶領起義軍回到了甘肅的董志塬。

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馬啟示和白彥虎把起義軍的十八營合併成為四大營,然後向金積堡撤退,打算和馬化龍的起義軍匯合,共同對敵。

馬化龍對外來的馬啟示存有戒心,凡事百般拖延推諉,使陝西起義軍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1868年11月,經過兩年的苦戰,左宗棠終於制了陝西全境。他看到陝西的大局已經平定,加緊了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決定兵分南北中三路向甘肅進軍。

劉松山率領北路軍從綏德縣西進,直指金積堡。李耀南、吳士邁率領南路軍從隴州(即陝西隴縣)、寶雞向秦州(即甘肅天水)進發。左宗棠和劉典率領中路軍從乾州(即陝西乾縣)經邠州(即陝西彬縣)、長武縣赴涇州(即甘肅涇川縣)。其中,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

金積堡位於靈州(即寧夏靈武縣)西南25餘公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是馬化龍起義軍的軍事核心。

1869年9月8日,各路清軍形成了對金積堡的大包圍。

部分甘肅回回起義軍投降了清軍。馬啟示和白彥虎的陝西起義軍被迫向西撤離。

清軍採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佔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

起義軍依託秦渠、漢渠,挖壕築牆。步兵憑藉城牆防守。騎兵不斷主動襲擊敵人。

董福祥率領董字三營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很快打消了左宗棠、劉松山等人對他的疑慮。

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戰鬥中挺身而出,與起義軍展開了肉搏,而且受傷不下火線,為奪取吳忠立下了頭功。

左宗棠正式將董字三營編入官軍序列。董軍成為劉松山手下的一支勁旅。

在金積堡的戰役中,清軍統帥劉松山不聽董福祥的勸告,親自前往起義軍的軍營中招安,不料中彈身亡。

此後,董福祥忠心輔佐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

清軍進攻連連受挫,士氣日低。

馬啟示、白彥虎率領起義軍乘機發動反攻,使甘肅的戰局為之一變。形勢對起義軍十分有利。

但是,起義軍缺乏統一的指揮和領導,各自行動,不能有效的協同配合,有利的形勢逐漸喪失了。

馬化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清軍大屠殺,對朝廷抱有幻想,幾次向朝廷求撫,遭到拒絕以後又分兵四齣,沒有集中兵力打擊敵人,對永寧洞水口的幾次進攻也未成功。

起義軍的失策給了清軍調整部署的寶貴時間。

左宗棠一面調兵截擊進入陝西的起義軍,調郭寶昌進攻花馬池、定邊,打通金積堡的東路糧道,一面命令劉錦棠接管老湘軍,重新組織對金積堡的進攻。

劉錦棠一面加強對永寧洞的防守,一面在黃河兩岸加築堡壘,保護河西通道,逐一攻佔了靈州至吳忠堡之間的堡寨。

為了從南面進攻金積堡,左宗棠命令黃鼎等奪取峽口,攻破20多座起義軍的營壘,直逼金積堡西南的洪樂堡。

清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才攻下了金積堡周圍的堡寨。他們在金積堡四周挖掘兩道長壕,在壕邊修築高達丈余的牆,嚴守死防,阻截了河州派來的兩支回回援軍。

金積堡的防禦形勢日趨惡化。

1870年的最後一天,金積堡馬化龍的起義軍糧盡援絕。

馬化龍無奈之下只得親自前往劉錦棠的軍營投降,交出了56門各種火炮和千餘桿各種槍支,表示一切罪過都由自己承擔,乞求清軍饒恕其他的起義官兵,還給王家瞳庄的起義軍寫信勸降。

朝廷並沒有原諒馬化龍。劉錦堂和董福祥以藏匿武器的罪名處死了馬化龍,殘酷殺害了他的親屬以及起義軍主力1800餘人,還把他的頭顱在全國各地展示長達10年之久。

馬啟示、白彥虎得知馬化龍被殺,禁不住流下了悲傷的眼淚。他們雖然同為回回人,都起來反對大清官府的壓迫,但是,在處理大局和局部利益方面存在著狹隘的觀念,沒有形成統一的力量,無法戰勝實力強大的清軍。

金積堡隨即成為董福祥的大本營。

金積堡是陝甘回回起義的核心部位。金積堡之戰的失敗使整個西北地區的反清鬥爭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從此,清軍掌握了西北戰爭的主動權。

馬啟示總結金積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起義領袖馬化龍出身於回回上層,反清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哲合忍耶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和陝西起義軍推翻腐朽的大清統治不一致,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號,更沒有鬥爭到底的決心,時時想要求撫,最終還是投降了。二是陝甘起義軍沒有統一的領導,力量分散,形不成強大集中的打擊力量。各支隊伍往往是各自為戰,被清軍各個擊破在所難免。

左宗棠則是老謀深算的軍事家。他針對西北地區的地理特點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完成對金積堡的包圍以後成功地使用深溝高壘阻斷了起義軍的內突外援,迫使處在絕境中的起義軍只有投降了。

清軍的勝利也是付出了重大代價的,僅劉松山的老湘軍死傷官兵達千餘人,因傷致殘達2000餘人。左宗棠也承認十多年來手下的傷亡也沒有超過這一次,可見清軍的損失非常嚴重。

馬化龍領導的金積堡起義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哲合忍耶教派起義,因此引起了朝廷對哲合忍耶的高度關注,掀起了大肆鎮壓新教的活動。

左宗棠在發布的布告中說道:「查新教本是回教異端,自乾隆四十六年剿辦馬明心、蘇四十三,四十九年辦田逆后,馬化龍之父馬二,復以新教遺種,惑眾斂錢,傳染數省。馬化龍凶焰更熾」,今後「如敢仍行新教,聽從海里飛等妖徒惑眾,潛相勾煽,或妄造謠言……定即立定刑誅」。

於是,朝廷採取了打散教民和減弱勢力的策略,把哲合忍耶教民強行安置在隔絕的荒地上。

哲合忍耶教民為了紀念馬化龍殉難,尊稱他為十三太爺,在吳忠設立拱北紀念。哲合忍耶第七代穆勒師德馬元章用重金買回了馬化龍的頭顱,埋在張家川的北山拱北(墳地)。

馬化龍的男性後裔幾乎都被殺害,僅留下了兩個孫子:一個6歲的馬進成,一個4歲的馬進西。

1877年4月,官府把馬進成閹割以後送給開封的官吏溫某為奴。馬進成25歲的時候去世,後來被教徒追認為汴梁太爺。

馬進西在清軍解押進京的途中,在哲合忍耶雲集的張家川被馬明心的第四世孫馬元章和馬元超截住搭救了下來。

馬化龍的女性親屬有的發配給官吏為奴隸,有的婚配給清軍官兵。馬化龍的一個侄女僥倖逃脫,在西吉縣沙溝陶家堡討飯時被柏樹墳的好心人收養,後來嫁給了馬元章。另一個侄女逃到張家川,嫁給了楊某,後來丈夫去世以後又嫁給了馬元超。

告別了起義軍將士鮮血染紅的董志塬,馬啟示、白彥虎的起義軍只有一條道路可走。那就是一直向西,向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五十八章 隴上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