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 送終鄭和

正文 第四十八章 送終鄭和

平靜的海洋里,練不出優秀的航海家。

——英格蘭諺語

1421年年初,朱棣將大明王朝的首都前往了北京,心中平靜了少許。他對建文帝至今沒有下落依然心神不定。

3月3日,年滿31歲並且已經做了父親的鞏成祥隨同鄭和第六次出使西洋。

鞏成祥感覺這一次出行從一開始就不順利。

船隊剛剛到達福建的沿海,兩隻大船平白無故地發生了相撞,造成船損人亡的悲劇。

鄭和命令迅速修理好大船繼續航行。

船隊過了滿剌加以後折向西行,卻沒有直奔正西的錫蘭和古里,而是沿著緬甸的海岸向北行駛,前往深居印度次大陸邊緣的榜葛刺(今天的孟加拉)。

在途中,船隊突然遇到了強烈的狂風。平時遇到風浪還算平穩的大船此時前仰后顛,時而飄飛在巨浪的尖上,時而又盤旋在海水的漩渦中間。

船上的官兵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猛烈的驚濤駭浪,嚇得魂飛喪膽,以為世界的末日來到。一個個跪在甲板上,一邊驚恐地哭泣,一邊叩首求神保佑。

年逾花甲的鄭和臨危不懼,站在駕駛艙里指揮船員快速降下風帆,握緊操作船舵的機關,並且命令各船之間保持距離,以免互相撞擊。

風雨像利箭一樣飛進駕駛艙里,將鄭和的衣服全部浸濕了。

鞏成祥急忙跑進船艙,抱出一條被子裹在鄭和的身上,然後自己緊緊地抱住鄭和的身體,為他遮風避雨。

驚心動魄的暴風雨終於過去了。

藍天白雲,艷陽高照,海面瞬時變得平靜如初,彷彿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劫後餘生的20000多名船員齊刷刷地又跪在甲板上,像搗蒜的石錘一樣直磕頭,感謝老天爺的保佑。

鞏成祥激動地向大家喊道:「你們應該向鄭大人下跪!是他老人家拯救了我們!」

船員們齊聲高喊道:「謝謝鄭大人!」

畢竟歲月不饒人。鄭和很快地感到吃飯不香、渾身無力。他終於病倒了。

鞏成祥不分晝夜守候在鄭和的病榻前,端水煎藥,細心地服侍。

第三天,鄭和的病情才開始好轉。他掙扎著坐起來,將身體靠在被子上,向鞏成祥發問道:「你的孩子幾歲了?」

鞏成祥回答道:「大的3歲,小的1歲。」

鄭和輕輕地說道:「我的孩子33歲了。」

鞏成祥驚奇地問道:「您的孩子?」

鄭和緩緩地點了點頭,回答道:「是的。我的孩子。是不是我們做了閹人就不配有孩子?」

鞏成祥的心裡十分緊張,趕緊搖了搖頭。

鄭和慢慢地說道:「誰不想做一個完整的男子漢,娶上賢惠的妻子,生下一大群兒女,享受人倫之樂啊?」

鞏成祥嘴唇緊張地抖動著,斗膽地問道:「鄭大人……是被迫的?」

鄭和用銳利的目光看了一會兒鞏成祥,開始講述自己辛酸的經歷,說到激動之處禁不住老淚縱橫。

鞏成祥急忙勸說道:「大人的身體剛剛好轉,不要再難過了,以免悲情傷神。」

鄭和繼續說道:「我們兄妹一共6個人。長兄叫馬文銘。我是次子,還有四個姊妹。長兄看到我晚年一個人過日子,怕我孤獨無靠,就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了我,讓恩來為我傳遞香火。馬恩來現在改名叫鄭恩來,就在我們的船隊里當旗手。他——就是我的孩子!」

鞏成祥低下頭想了想,然後悄悄地問道:「大人難道就不憎惡大明王朝嗎?」

鄭和的情緒又激動起來,斬釘截鐵地說道:「大明是我們的國家。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天子。我敢憎恨誰?我又能憎恨誰?到頭來我終究不知道自己該憎恨誰!」

鞏成祥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鄭和的這個問題,只好安慰他道:「鄭大人,您只有鄭恩來一個兒子,是有些單薄了。如果您不嫌棄,我可以做您的義子。我的孩子就是您的孫子。」

鄭和的臉上閃過了一道亮光,立刻浮起了幸福的笑容。他慈祥地說道:「自從你給我做侍衛的那一天起,我就把你當作了自己的兒子。」

鞏成祥雙膝跪在榻前,給鄭和磕了一個響頭,大聲地叫道:「父親大人!」

1424年8月12日,朱棣親自帶兵出征蒙古草原,討伐大元的殘餘勢力,回師途中在榆木川(今天內蒙古烏珠穆沁)患上了重病。

他在臨終前對建文帝的下落不明還是耿耿於懷,叮囑自己的心腹一定轉告鄭和,務必查到建文帝的行蹤。

朱棣駕崩以後,他的兒子朱高熾即位為明仁宗。

朱高熾曾經在南京度過了十幾年的東宮生活,對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即位以後面對殘破的北京皇宮,立刻有了還都南京的打算。

他下令收回北京六部的原印信,在新印信上又加印「行在「,等於廢除了北京作為京師的地位。

大臣們趁機紛紛上書請求還都南京。甚至連永樂年間主持遷都工作的平江伯陳瑄也上書請求道:「南京實為國家的根本,不可不為深遠鞏固之謀。今明詔下頒,軍民忻忭鼓舞,咸起迴鑾之望,乞留聖意,任將益兵,以嚴守備,為國家萬年之計。」

明仁宗向天下宣布:「朝廷將還都南京,將北平仍稱為行在,南京復為京師。」

萬萬沒想到的是正當朝廷為第二年開春還都南京做準備的時候,明仁宗卻突然駕崩了。

明仁宗駕崩時留遺詔曰:「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國子民宜從眾志。」

明仁宗給後繼之君留下的第一個政治任務便是從眾志還都南京。

宣德帝朱瞻基還是太子的時候便被明仁宗派往南京監國。這段時間裡,南京頻繁的地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接連不斷的地震使身處地震中心的朱瞻基的感受可想而知。與之對比,洪熙年間,南京地震幾十次,北京卻沒有一次地震。宣德元年到宣德八年,南京地震35次,北京只有5次。

眾多地震在南京密集地爆發使還都南京的工作打斷了。

宣德帝正式確定北京為明朝京師,不再稱行在。還都南京的計劃遙遙無望。

1431年1月,41歲的鞏成祥跟隨鄭和奉宣德帝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這一次,他已經擔任了鄭和等官員乘坐的大船的船長了。步入中年的鞏成祥飽經風霜,神情堅毅,經驗豐富。

他們的船隊從龍江關(今天南京下關)啟航,繼續沿著從前的航線拜訪各國,彰顯大明帝國的風範,傳播大明的正統文化。

船隊抵達古里國的時候,正遇上古里國派人到天方國(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

鄭和派遣隨行的回回人馬歡等7人帶著麝香、瓷器等特產,跟著古里國的使團一起前往回教的聖地麥加。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官方身份的回教徒朝覲行動。

馬歡率領的使團在麥加受到了天方國的歡迎和禮遇。

馬歡的天方國之旅前後長達一年的時間。他在那裡購買了獅子、鴕鳥和其它奇珍異寶,還臨摹了一幅《天堂圖》的真本帶了回來。

《天堂圖》是中國最早的一份麥加地圖,對中國回教文化的影響十分深遠。

當馬歡等人離開的時候,天方國的國王派出使節跟隨馬歡回訪大明。

1433年4月初,船隊在返回大明的航行中。

一天上午,一個鄭和的貼身侍從突然跑來找鞏成祥,向他報告道:「鄭大人這幾天精神萎靡,不思飲食,請大人過去瞧一瞧。」

鞏成祥急忙問道:「請大夫看過了嗎?」

侍從回答道:「看過了。大夫說是濕熱犯了脾胃之和。可是,吃了兩天的湯藥也不見好。」

鞏成祥說道:「你先回去精心伺候。我處理完手頭的事情以後馬上過去。」

鞏成祥急急忙忙地趕到鄭和居住的船艙,只見鄭和雙目緊閉,面色枯槁,氣息微弱。

鞏成祥輕聲地呼喚道:「鄭大人,鄭大人,你哪裡不舒服?」

鄭和慢慢地睜開眼睛,眼睛失去了往日的光澤,嘴唇動了兩下卻說不出話來。

鞏成祥轉過身來詢問站在一旁的大夫道:「你再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治療辦法。一定要醫好鄭大人的病!」

大夫無奈地搖了搖頭。

鞏成祥思忖了一會說道:「這裡是古里國的海域。馬上下令船隊立即靠岸,看看古里國的大夫有沒有好的辦法。」

船隊立即駛向古里國的港口。

鞏成祥差人請來了當地著名的大夫給鄭和診治,但是,依然沒有什麼效果。

鄭和在彌留之際微微地睜開了眼睛,斷斷續續地說道:「我的祖上是來自布哈拉的回回人。我因為生活的需要曾經遁入佛門。待我無常之後,回歸本源,一切向主。」

鄭和說完遺言便斷了氣息,白凈的臉龐上掛著一絲笑容。

鞏成祥、鄭恩來、馬歡等人放聲大哭。文武官士也一同痛哭悲泣。

鞏成祥、鄭恩來、馬歡等人遵從鄭和的遺言,按照回回人速葬儉樸的方式將鄭和就地安葬在古里國的土地上。

鞏成祥望著鄭和的墳頭,心中不禁想到:如果當年沒有傅友德和沐英的鐵蹄踏入雲南,鄭和完全可以和正常的兒童一樣享受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然而,陌生的軍隊蹂躪了他的家園,屠殺了他的家人,還把他掠走並且淪為奴隸,慘無人道地實行了閹割。不管怎麼樣,上天最終還是惠顧鄭和的。他因禍得福,遇到了貴人永樂帝,在關鍵的時候抓住了機遇,一舉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航海家。

從雲南到江蘇,再從應天府到北平,從大明本土到西洋的30多個國家,鄭和的一生始終在不停的顛簸和遷徙之中。最後,62歲的他葉落異國,葬身他鄉。

鄭和既是大明王朝的受害者,又是大明帝國堅定的維護者,為大明王朝的國家威望和航海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處理完鄭和的喪事,船隊的最高領導機構研究決定:由大明的副使、鄭和的親密助手太監王景弘接替船隊的總指揮,由鞏成祥具體指揮,繼續向大明返航。

1433年7月22日,船隊終於回到了南京。

王景弘專程趕到北京,向明宣宗朱瞻基稟報了出巡的情況,並將鄭和的衣冠上交給了朝廷。

明宣宗下詔表彰鄭和的卓越功績,命人將他的衣冠賜葬在南京牛首山的南麓。

從此,每逢回教的爾德節(開齋節)、古爾邦節(宰牲節)和鄭和無常的日子,鞏成祥和鄭恩來都要帶上兒孫們給鄭和上墳,緬懷他的豐功偉績,祈盼他在天堂里安詳優裕。

鞏成祥凝視著鄭和的衣冠冢,深情地對孩子們說道:「鄭大人帶領我們一共出使過36個城市和國家,遍及西洋各國。永樂皇帝在位22年,與鄭大人下西洋有關的國家派來使節318次,平均每年15次。真是盛況空前啊。」

鄭恩來接著說道:「父親下西洋之前,大明周邊的國際環境動蕩,各國相互猜疑,互相爭奪。海盜橫行海上,十分囂張。海上交通線沒有安全保障。這些都直接威脅到南部的安全,影響了大明的國際形象。

皇帝採取了『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船隊下西洋,通過各種手段調解和緩和各國之間的矛盾,維護海上交通安全,把大明的穩定與發展周邊聯繫起來,建立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國際環境,提高了大明的國際威望。」

其實,鄭和下西洋的重大意義遠不止此。

鄭和大規模的遠航活動把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麥哲倫環遊世界早114年,比達伽馬到達了印度早了92年,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

二是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數據,比英國的「挑戰者」號進行海洋調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布局。鄭和根據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識,在遼闊的海外選擇了占城、滿剌加、舊港、古里、忽魯謨斯等地作為海洋發展的重點區域,有利於擴大海外交通和貿易範圍。

當時,大明的海軍擁有3800艘艦隻,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它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鄭和綜合應用了天文導航、羅盤導航、陸標導航、測量水深和底質等多種導航手段,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他們繪製的《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邸外國諸番圖》使用傳統的山水畫法,以應天府為起點,最遠到達東非肯亞的慢八撒(今天的蒙巴薩),收錄地名500多個,相當準確地記錄了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淺灘的分佈,詳細紀錄了全部航程中開闢的眾多新航道,有力地促進了航海事業,豐富了國人對世界的認識。

更為可貴的是,地圖明確標示了萬生石塘嶼(南沙群島)、石塘(西沙群島)、石星石塘(中沙群島),表明大明王朝對這一海域的掌控。

為了紀念鄭和等人的偉業,1947年,民國政府將南沙群島中的一組島嶼命名為鄭和群島,還有費信島、馬歡島和景弘島,將西沙群島的兩組島嶼分別命名為永樂群島、宣德群島。

海外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的故事。馬來西亞有三寶山、三寶井。印度尼西亞有三寶壟、三寶廟。這些地名表達了當地人民對鄭和的無限敬意。

鄭和的兒子鄭恩來的後代分為了三個支系。

第一支後裔在鄭和的故鄉雲南,是鄭恩來的長子繁衍延續的,約有百餘人。

鄭和的第17代子嗣孫鄭松林在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壓迫,跟隨馬幫從雲南逃往泰國北部的清邁省,迎娶了清邁土司的女兒,從此在當地落地生根,形成了第二支後裔。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在泰國的大約一二百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來歷。

第三支後裔生活在江蘇的南京。他們一直居住在位於今天南京市秦淮區太平南路東側的馬府街。清朝的時候,太平天國佔領了南京,放火焚毀了馬府。馬家人被迫搬了出來。

南京的牛首山下,鄭和的衣冠冢靜靜地矗立,目睹了世代的滄桑變遷。它與遠在南亞文明古國印度大地上的鄭和遺骨遙相呼應,向世人講述著一個古代回回偉人的傳奇故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東鄉血脈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東鄉血脈
上一章下一章

正文 第四十八章 送終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