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惠州起義(3)

第二節 惠州起義(3)

武裝起義不是兒戲,是真刀真槍地拚命,除了要有適當的時機、過得去的裝備(鋤頭、菜刀之類基本不在考慮之內)、周密的部署、沉着的指揮和一定的運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

第一次起義的時候,孫中山已經儘可能多地發動了群眾,雖然起義還沒有進行就被迫中斷,但是孫中山清楚地知道,如果真得打起來,這點人還是不夠,總不能指望起義以後一邊打一邊宣傳,臨時抓壯丁吧。所以,孫中山決定這次一定要聯繫到足夠多的力量。

自己的興中會已經有了很多會員,而鄭士良也一直在發展革命力量,經過他幾年的經營,也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但是這些還不夠,如果能夠得到另外一股力量的支持,起義的成功率就會大大增加。

這股力量就是哥老會。哥老會,源於四川,是近代中國活躍於長江流域,聲勢和影響都很大的一個秘密結社組織。在四川的哥老會被稱為袍哥,相信球迷朋友們對這個稱呼都不陌生,當年四川全興足球隊的隊長魏群就頗有袍哥風範,曾經為兄弟擋了十幾刀,被人稱為魏大俠。哥老會在長江流域的影響巨大,其勢力和影響力跟洪門有一拼。

當年曾國藩的湘軍中就有很多哥老會的成員。縱觀清朝末年,由於八旗子弟整天遛鳥、看戲,昔日橫掃天下的女真鐵騎戰鬥力早已今不如昔,這才導致洪秀全僅僅靠一幫挖碳黨(韋昌輝)和連飯都吃不飽的老百姓就打下了大清國的半壁江山。清政府不得已將軍權下放,令各省自己組織團練,以對抗太平軍。

曾國藩的湘軍自然是這些鄉勇、團練中戰鬥力最強的一支。湘軍的強大,除了新式的武器和家族式組織形式外,哥老會成員的加入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一直想着壯大自己力量的孫中山自然也知道哥老會的大名,如果有了這些敢於拚命、能打硬仗的大俠們加入,革命的勝算又會大幾分。

1899年10月,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首領在香港會見,決定組織興漢會。孫中山因其超高的人氣和人格魅力,以據對優勢當選為總會長。會上,眾人就共同關心的革命話題進行了深入地討論,最後一致決定只等時機成熟就發動起義,起義的地點被暫定為廣東惠州。

虎頭蛇尾

惠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據統計,祖籍惠州的華僑超過80萬人。孫中山被清政府通緝之後,長時間流亡海外,許多年來一直都在海外華僑中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從概率上將,占華僑人數比例最多的惠州華僑應當是接受革命思想最多的。因此,惠州應該是革命群眾基礎最雄厚的地方。

此外,惠州還有大量的客家人,是客家四州之一。客家人,說白了就是客居在南方的中原漢族人,是漢族一個很特別的分支族群,其來源可以追溯到西晉的時候。當時發生了永嘉之亂,北方少數民族大舉南侵,很多居住在中原的漢族人為了躲避戰亂而南遷,形成了最早的客家人。

後來,經過了上千年的繁衍,其間有發生了很多次戰亂(大多數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戰爭)以及兩次少數民族的統治(元、清),越來越多的受到迫害的漢族人選擇南遷避難,客家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從心理感受和民族情結上講,當時的客家人對北方少數民族是仇視的。而孫中山臨到的革命,主要目標就是滿清統治者,這在客家人聚居的惠州是很有市場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革命不是鬧着玩的:辛亥風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革命不是鬧着玩的:辛亥風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惠州起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