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治維新(13)

第四章 明治維新(13)

負責回信的醫生把這看作一起說明父親過分強調對子女的恩情的典型例子。他這樣回通道:

您說的這件事其實很平常,(后略)在正式回答您以前,請先讓我說幾句。從您來信中的口吻來看,您似乎希望從我這裏得到問題的答案,這讓我很為難。我非常敬佩您長期單身的犧牲精神。但我無法贊同您利用這一點讓您的子女對您感恩戴德並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的做法。我並不是說您是一個處心積慮的人,只是想說您是一個意志不夠堅定的人。如果您需要女人,您就應該直截了當地告訴您的子女您得和女人同居,而不應該以為自己是為他們單身所以有資格對他們提出要求。您把您對他們的恩情看得太重,當然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其實人都無法徹底根除**,您也不例外。但人不能被**征服。您的子女希望您不要在**面前認輸,是因為他們希望您的所作所為能夠符合他們頭腦中理想父親的形象。而您卻讓他們失望了。我很理解他們失望的心情,雖然他們有些自私。他們自己結了婚,在**上得到了滿足,卻拒絕父親得到同樣的滿足。這是您的想法。但您的子女們可不這樣認為(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樣)。這就是你們的分歧所在。

您說女孩和女孩的父母都很善良,但這只是您的一廂情願。我們知道,一個人善良與否是相對的,這取決於他所處的環境。他們暫時沒有追求私慾,並不意味着他們永遠善良。您相信父母會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當小老婆?如果他們真這樣打算,那隻能說明他們懷有撈點好處的企圖,只不過您不這樣認為而已。

您的子女懷疑女孩的父母居心不良,我覺得很自然。而且我也這樣認為。女孩年紀輕,也許沒打這樣的算盤,但她的父母肯定是這樣盤算的。

擺在您面前的路有兩條:

一是做一個完人(無欲無求而又無所不能),徹底斷絕和女孩的關係。我想您也許做不到,因為您是一個重感情的人。

一是恢復一個凡人(不要再演道德戲了),顛覆子女心中的理想的父親形象。

至於財產,您應該馬上立一份遺囑,確定分給女孩和子女的具體份額。

最後,不要忘了您的年紀。從您來信的口吻中可以看出,您有些孩子氣。您的想法不是出於理性,而往往是感情用事。您口口聲聲說是救女孩脫離苦海,心裏卻是想讓她取代您死去的老伴的地位。嬰兒不能沒有母親,所以我建議您走第二條路。

這封信透露出許多關於「恩」的信息。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給予別人(即使是自己的子女)深厚的恩情,那麼他要想變卦,就必須犧牲自己。他必須明白這一點。而且,不管他為此做出了多大犧牲,任何時候他都不能對此津津樂道,「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這是極其錯誤的。子女對此表示不滿也會博得別人的同情。因為他們的父親沒能兌現他的道德承諾。如果一個父親會認為子女小時候照顧了他們,他們長大了就理所當然應該照顧自己,那他就大錯特錯了。子女不但不會這樣想,還會認為父親是在故意提醒他們所欠的恩情,當然會產生反感。

對這些事,美國人是不這樣看的。我們認為,一個父親如果為自己失去母親的子女犧牲了自己,到了晚年理當受到子女的感激,絕不應該招致子女的反感。為了理解日本人的這種態度,我們可以拿債務往來打個比喻,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態度倒是很像。如果父親鄭重其事地把錢借給子女並收取利息,我們就可以對這位父親說:「子女當然會反對你。」這樣考慮,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接受別人遞過來的香煙時,說的不是「謝謝」而是「對不起」了。我們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日本人非常厭惡談到受了誰的恩惠了。至少我們明白了為什麼哥兒會對一杯冰水如此耿耿於懷了。只不過美國人是不會用金錢來衡量諸如咖啡館里一次偶然的請客呀、父親對喪母子女所作的自我犧牲呀、哈奇的忠誠之類的事的。我們尊重愛、關心、仁慈等價值,越是無條件就越珍貴。而日本一定會附加條件,接受這些行為就欠上了人情。正如日本的諺語說的那樣:「只有寬宏大量才敢接受恩惠。」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明治維新(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