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明治維新(8)

第四章 明治維新(8)

然而,一旦日本人妄圖將他們的這種世界觀出口海外,就會遭到報應。等級制符合日本人的思維模式,因為他們的生活模式正是在這種等級制中產生的。在這樣的世界中,人們的希望只能是這個世界所能容忍的希望。等級制絕不是一個值得出口的東西。那些大義凜然的說法只會讓其他國家的人笑他們狂妄自大,甚至激怒其他國家的人。事實上,當日軍進駐各個佔領區,看到當地居民並不歡迎他們時,感到萬分驚訝。日本已經給了他們一個地位了,他們應該感到滿足。即使地位很低,畢竟在等級制中佔據了一席之地,有什麼好抱怨的呢?等級制本身就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定了。日軍曾拍攝過多部講述中國人熱愛日本的故事的戰爭宣傳片。在這些影片中,在社會底層中痛苦地掙扎的中國女孩愛上日本的士兵或技術人員,最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幸福。這些和納粹的擴張主義比起來,確實有很大的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都遭到了失敗。日本人的錯誤在於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到別人頭上。他們不應該這樣獨斷。他們沒有想到,他們自己樂在其中的等級制道德觀並不受別的國家的歡迎。別的國家不吃這一套,這是日本的特產。日本的作家將這些道德觀視為不言自明的真理,因此沒有加以詳細敘述。而我們要了解日本人,就必須先了解這些道德觀。

第五章欠歷史和社會的恩情

【導讀】

從本章到第八章進入對日本整個道德倫理體系的探討。日本的整個道德倫理體系可以概括為恩與報恩的互動。日本社會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恩編織起來的網路,生活在其中的日本人一生中的所有行為都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恩的回應,即報恩的行為。本章主要側重於討論恩。

從天皇的恩、父母的恩到老師的恩、主人的恩等,日本社會到處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恩,日本的人際關係可以說就是靠恩來維繫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前幾章中論述的等級制在這樣一個恩情社會的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正是由於日本人習慣於等級制的思維,他們比西方人更容易把上級指向自己的行為視為上級對自己的恩情。

儘管日本人習慣於接受恩情意識,但他們並不樂意接受別人的施恩。因為恩往往意味著一種必須償還的債務,一旦對方對自己施恩,就表示自己將來必須要給予回報。作者接下來從日常生活中的日語表達來分析了日本人在接受別人的恩情時誠惶誠恐的心理。在本章的最後作者舉出了父親以對子女的恩情作為資本要求回報的例子。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對於恩情可能帶來的債務如何反感。在這樣一個反感接受別人施恩的氛圍中,一個父親如果把自己對子女的恩情看作一種投資的資本的話,即使是他的子女也會產生厭惡的。

【正文】

在英語中,我們經常使用「歷史的繼承者」(heirsoftheages)這一表達。但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我們說這話時顯得有些底氣不足了。但我們並沒因此覺得欠了歷史更多的恩情。東方的各國民族和我們不一樣,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欠了歷史的恩情。他們那些被西方人稱為祖先崇拜的習俗其實很多並不能算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崇拜行為,而且也不總是針對其祖先的。很多這樣的習俗都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儀式,表明他們認為自己欠了歷史很多的恩情。他們欠的恩情不僅僅是針對過去,也針對現在。他們覺得在日常與人的交往中無時無刻不在欠著別人的恩情。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舉止都是出於償還這種恩情的需要。這是他們行為的出發點。西方人儘管享受著社會所給予的很好的關心、教育和幸福,但從不覺得自己因此而欠下了對社會的恩情。因此,日本人總是認為我們動機不純。德高望重的日本人決不會說自己誰的恩情都不欠,也不會輕視歷史。日本人所說的「義」,就是一個將社會中的人用恩情連接起來的龐大的網路系統,這種恩情可能針對祖先,也可能針對同時代的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認識日本民族:菊與刀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 明治維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