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宋的政治經濟(史料)

金宋的政治經濟(史料)

?一、金的政治與經濟

金在建國之初,是奴隸佔有制社會。在滅遼和佔領北宋后,尤其是於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號中都)后,疆域大為擴展:東至海,西逾積石(今青海貴德西),北達外興安嶺,南抵淮水。廣大先進地區的影響,使女真社會逐漸向封建社會轉化。在此期間,其政治、經濟制度都在發生重大變化。

1.官制

中央制度金建國之後,廢除了部落聯盟時的氏族議事會制度,改行勃極烈制度。勃極烈是女真語,為」治理眾人」之意。皇帝之下設各種名稱的勃極烈,以皇帝為首,組織最高決策機構,掌握軍國大政。這種制度仍有氏族議事會的某些特點。金太宗時,開始在漢族地區實行漢官制。到熙宗時正式廢除勃極烈制,採用唐宋官制。中央置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尚書省設令一員,為百官之長。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員,平章政事一員,與尚書令同為宰相,輔佐天子,執掌國政。另設都元帥,統管軍事。又設御史台,掌監察;后廢都元帥,改設樞密院。金正隆元年(1156年),又廢中書、門下省,由尚書省總管政務。尚書令、樞密使都聽命於皇帝,分掌文武大權,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地方制度金在地方上採用遼、宋制度,設路、府、州、縣。各路設兵馬都總管,統領軍兵。路治所在的府稱為總管府,兵馬都總管兼任總管府的府尹。各州設刺史,縣設縣令。與州縣制并行的還有一種猛安謀克制,是專門在女真族內部實行的一種軍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會時期,猛安、謀克即作為部落和氏族組織而存在。諸部落人民沒有其它徭役,全體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產,戰時應徵,兵器乾糧自備。部落酋長稱孛堇,行兵打仗時則稱猛安或謀克,是軍事長官稱號。猛安、謀克的人數本無定製,阿骨打起兵反遼時,統一規定三百戶為一謀克,謀克即百夫長;十謀克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長。猛安、謀克既是行政長官,又是軍事首領。」猛安,從四品,掌修理軍務,訓練武藝,勸課農桑。」其它職掌同府尹。」謀克,從五品,掌撫輯軍戶,訓練武藝。」其它職掌同縣令。隨著金國領土的不斷擴展,大量的猛安、謀克戶作為屯田軍南遷到今華北地區,與當地居民雜處,按人口分配土地,從事農業生產,於是女真族的封建化程度在逐漸加深,猛安謀克制度也在逐漸破壞。

2.社會經濟

農業金朝的社會經濟,開始是以奴隸製為主,後來封建制經濟所佔比重不斷增加,大約至章宗時期,已佔據了統治地位,猛安、謀克戶的上層逐漸變成坐食地租的封建地主,一般的猛安、謀克戶則逐漸成為自耕農民,封建的生產方式在全國普遍確立。

由於生產關係的進步和金政府獎勵農耕政策的實施,曾遭到破壞的北方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金中葉,河北、河東、山東等地區」寸土悉墾」,耕地面積已超過北宋時期。當時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也大致恢復到北宋時期的水平。旱地畝產一石左右,水田一般畝產三、四石,南陽上等水田畝可產五石。北方人口也不斷增加。

手工業金的手工業以礦冶業最為發達。解放后在東北、河北、山西等地都發現了許多金代礦冶遺址,僅黑龍江阿城縣就發現金中期鐵礦井十餘處、冶鐵遺址五十餘處。

金的紡織業也有相當規模。女真族的麻織細布是著名的特產。絲織業則主要分佈在遼、北宋舊地,保留了原有的名牌產品。

金的制瓷業、印刷業、造紙業都是在北宋、遼原有基礎上恢復起來的。鈞窯、耀州窯(在今陝西銅川)、定窯和撫順大官窯除了保持原有的產品外,還創造了色彩複雜的」鈞紅」等新產品。平陽府(今山西臨汾)是金的印刷業中心,所刻書籍世稱」平水板」,其技術可與南宋臨安所刻書籍比美。中都的國子監刻印大量經史書籍,稱為金」監本」。稷山(今屬山西)的竹紙和平陽的麻紙均為名重一時的佳品。

商業金主要的城市和商業中心是五京和中都。在城市商業發展之中,出現了商人的行業性組織」行」,有布行、油行、銀行等。參加同業商行的商人叫」行人」,首領叫」行頭」或」引領」,一般由大商人兼任,壟斷本行商業和控制小商人。

金的榷場貿易比較發達,在宋、金邊境線上,榷場有十幾個,還有專為宋、金海上貿易準備的膠西縣(今山東平度東南)榷場。另外在北邊和金、夏邊界均設有榷場。每年榷場稅收是國家財政中的一項重要收入。僅秦州西子城場一處,在章宗時,一年即收稅十二萬餘貫。

商業的發展引起了貨幣流通的擴大。金初用遼、宋舊錢。海陵王時,為適應流通需要,製造了交鈔(紙幣),后又鑄造」正隆通寶」、」大定通寶」、」永安寶貨」,與鈔參行。

3.各族人民的抗金鬥爭

金統治者佔據中原以後,瘋狂掠奪土地,稱作」括田」、」刷田」、賦役剝削也十分沉重。各族人民不堪忍受,不斷爆發反抗金朝統治的鬥爭。在金朝統治比較穩定的世宗時,即已發生過十幾起人民起義。金朝末年,由於統治集團更加貪殘腐朽,政治日益黑暗,階級矛盾亦更加尖銳,終於在貞祐二年(1214年)、河北許多地區的起義軍都以紅襖軍的名號同金統治者鬥爭。起義堅持了數年之久,后雖被鎮壓下去,但卻沉重打擊了金朝的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

二、南宋的社會經濟

南宋初年,戰亂頻仍,南方經濟凋敝。紹興和議后,南方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增加了許多勞動人手和提供了一些先進技術,使南方的自然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

1.農業

農田水利南宋時,南方的水利事業有所發展。《宋史?;食貨志》說:」南渡后,水田之利,富於中原,故水利大興。」圩田的數量和規模也有擴大。兩浙一帶,」所在圍田遍滿」,」昔之曰江、曰湖、曰草盪者,今皆田也。」圩田之外,湖田、河田、梯田等也大量墾闢,南宋的農田面積在不斷增加。

農作物的推廣南宋第一位的糧食作物是水稻,其種植已遍布南方各地,品種多至一百幾十種。早熟豐產的占城稻繼續推廣,大大提高了稻米的產量,上田畝產量最多可達六、七石。江浙地區是當時的主要稻米產區,因而有」蘇(州)湖(州)熟,天下足」的諺語。

其他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小麥、棉花、茶葉,已成為南宋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手工業

紡織業棉織業的發展是南宋紡織業最重要的成就。當時棉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是雷州(今廣東海康)、化州(今化縣)、廉州(今廣西合浦)等地。棉紡織有扦子、彈花、紡紗、織布等多種工序,紡織工具有鐵杖、彈弓、紡車、織機等。海南島黎族人民已能用織機生產用綵線交織成花紋的棉布,行銷兩廣。

絲織業也有進步。南宋在今浙江、江蘇、四川等地設有官辦絲織作坊,叫做」織錦院」,各有織機數百台,工匠數千人,規模很大,有較細的分工,產品精美華貴。著名的緙絲工藝也由北方傳到南方。

制瓷業南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瓷窯。如臨安鳳凰山下的官窖,產品精美,為時人珍愛。餘姚(今屬浙江)的秘色瓷仿汴京遺制,也稱官窯製品,極受歡迎。北宋時已很有名的哥窯和弟窯(又名龍泉窯)在南宋時,所制瓷器又有進步,青瓷上帶有碎紋,稱」百圾碎」。江西景德鎮的制瓷業更有發展,窯區從市內擴大到郊外數十里處,有官、私窯三百餘座。制瓷技術吸收各地名窯特長,瓷器以」影青」最著名,質量和工藝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另外,福建的建窯、德化窯也很有名,產品多銷往海外。

造紙業南宋紙的著名產地有成都、臨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陽等地。優質產品的種類很多,重要的有四川的麻紙、溫州的蠲紙、平江的彩箋等。四川所產楮皮紙和竹紙專用於印書,產量很大,銷路也很廣。

印刷業南宋的印刷技術又有進步,印刷業也有新的發展,一些官府、各地書院、州學、郡學以及不少官僚士大夫競相刻書,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書坊。南宋印刷業的中心是都城臨安,其次還有建陽、廣都(今四川雙流東南)等地。臨安國子監印書,質量最好,稱為」監本」。建陽刻書的數量大,銷路亦廣。南宋時期刻印的圖書以種類多、技術考究而著稱於世,宋板書為後人所珍愛,這些圖書亦為後人保留下來豐富的文化資料。

造船業南宋的主要統治區都屬於水鄉,交通運輸多用船隻,因此造船業很發展。所造船只有海船,有內河船。主要造船基地有臨安、建康、平江、揚州、湖州(今屬浙江)、溫州、明州、泉州、廣州、潭州、衡州、贛州等。這些地方都設有官辦造船工場,能造大型船隻。廣州製造的」廣舶」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雲,舵長數丈,一舟數百人,中積一年糧。」

3.商業

城市、墟市和榷場南宋時期,有許多大城市,如臨安、建康、鎮江、平江、泉州、廣州、江陵、潭州、成都等,都日益繁盛。其中臨安既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的商業城市。南宋末年,臨安已發展成為一百二十多萬人的大都市,城內買賣興隆,極其繁華。

南宋的農村墟市發展迅速。僅廣州、肇慶府、惠州,即有墟市八十多處。在墟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市、鎮也大量湧現。榷場貿易則主要存在於宋與金、宋與西南各族之間,由官府管理,徵收榷稅。

海外貿易南宋時,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較快,為對外貿易提供了物質基礎。南宋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大力提倡官員和沿海商人招誘外商來中國貿易。因此,外貿有空前的發展。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和地區達五十多個。廣州、泉州、明州仍是重要的通商口岸,特別是泉州,已取代廣州,成為最大的外貿基地。另外,在臨安、溫州(今屬浙江)、秀州(今嘉興)、江陰軍(今江蘇江陰)等地也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

會子由於商業的日益發達,社會上銅錢不能滿**易的需要,政府便大量印製紙幣。當時流行的紙幣有錢引和會子兩種。錢引流通於四川地區,取代了北宋時使用的四川交子。會子有數種,分別通行於南宋各地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時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宋時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金宋的政治經濟(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