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五主 第188回:回忻州良田置百姓,入長安御駕迎蕭珺

六世五主 第188回:回忻州良田置百姓,入長安御駕迎蕭珺

慕容遐離長城之差一步,飲恨病死關外,隨行眾人及百姓,無不失聲流涕,感懷其忠義,蕭珺命人收拾了棺槨,將慕容遐遷入關內厚葬。

過了雁門關,南歸大隊人馬陸續到達朔州,只見前面數匹快馬飛奔,迎面而來,為首之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欽命使臣。

細看這位使臣,年紀五十多歲,也要快六十的樣子,頭戴燕尾烏紗帽,身着大紅官袍,慈眉善目,鼻正口方,來者不是別人正是蕭珺的八弟、大唐丞相蕭瑀。

只見蕭瑀翻身下馬,一手提着袍子幾步走上前,躬身作揖,說道:「小弟蕭瑀,特來恭迎蕭娘娘,歸國還鄉。」

「蕭瑀?」坐在車輦上的蕭珺頓時眼前一亮,激動的眼神凝視着蕭瑀,不住地上下端詳,即滿懷欣喜,又忍不住熱淚迸出。旁邊侍女攙扶著蕭珺下了車輦,姐弟相見,心生感慨,忍不住老淚縱橫,喜極而泣。

自從當年隋煬帝三下江都,蕭珺和蕭瑀一別數載,就再也沒有見過面,姐弟二人邊走邊聊,說話間走到一塊大青石旁邊,姐弟二人相攙而坐,攀談起來,蕭珺問道:「八弟親來迎接,是當今大唐皇上的拆遷么?」

蕭瑀道:「正是,皇上派小弟前來,就是為安置內遷的百姓子民,並迎接娘娘前往長安。」

「哦……」蕭珺問道:「此番隨我先行的子民有一萬餘眾,後面還有兩三萬人,要陸續入關,不知皇上欲遣往何處?」

蕭瑀雙手抱拳:「皇上已有安排,在忻州新設一縣安置百姓,新建縣城就取名『定襄』,無論歸國的是漢民、還是突厥,只要誠心歸附,皇上都責成了戶部,劃地分田,妥善安置。」

「嗯。」蕭珺點了點頭,心滿意足,又問道:「方才見面,你喊我娘娘,到讓老身心驚不已,老身已傳懿旨退伍,受不得這稱呼了。」

蕭瑀笑道:「此乃皇上特許,三姐是先朝正宮皇后;論輩分,又是當今皇上的表嬸子,皇上豈能不敬,特傳旨尊稱蕭娘娘,不必擔心。」

「唉……」娘娘這稱謂,讓蕭珺思緒萬千,回想舊事,與蕭瑀也聊起不少家事,姐弟相伴,一路南去,直奔忻州。

到了忻州,忻州的官員早已準備妥當,接收內遷百姓。新設的定襄縣就在忻州南面不遠,土地肥沃,風氣淳樸。丞相蕭瑀向隨行百姓傳下聖旨,百姓喜得遷居此地,自此定襄縣由塞北遷至忻州。真可謂:

遠離故土感傷懷,重回家園洗塵埃。

狐守丘兮丘由在,鳥返鄉兮穿雲來。

蕭珺在忻州住了幾日,隨行的百姓先後分地分田,各自有了安排,看着久居塞北的百姓能回故鄉安居樂業,形成了新的定襄縣,這令蕭珺十分欣慰,對大唐皇帝也十分欽佩。

百姓喜慶之餘,眾人見定襄縣外車輦馬隊,又是滿載行囊,整裝待發。新安置的百姓紛紛出門,夾道圍觀。

蕭珺的車輦又匆匆上路,趕赴南行,這些曾經的后隋百姓感激蕭娘娘多年來厚待之恩,紛紛跪倒,夾道拜別,沿途之上送別之聲,長流不惜。

這時,皇甫無逸催馬來至近前,隔着車窗說道:「稟告蕭娘娘,百姓思念娘娘恩德,萬民爭相送傘。萬民傘禮遇不輕,敢問蕭娘娘,是否下輦回謝。」

蕭珺從窗中望去,眾多百姓成群結隊,跟到路邊,撐傘相贈。蕭珺對皇甫無逸說道:「我率領百姓內遷,本是替先皇楊廣贖罪,絲毫不欺百姓,如今贈傘相送,實不敢受此禮節。」

皇甫無逸:「不受?」

蕭珺一擺手:「老身受不起呀……」

皇甫無逸只得沿途抱拳答謝,絲毫不肯接受百姓相贈的萬民傘,大隊車馬就此匆匆乘輦離去。這才是:

身處異域別中原,隋主退位棄前嫌。

萬里長城何曾喜?烽火高台無狼煙。

昨夢怨聲別故土,今見子民歸鄉田。

千里長歌雁南行,草原再無定襄縣。

大隊人馬過了潼關,沿途百姓安居樂業,交易買賣人來人往,再無兵荒馬亂,呈現盛世安寧,蕭珺與蕭瑀同乘一輛輦車,蕭瑀指指講講,讓久離關中的蕭珺盡收眼底,思緒蓬生。看着大唐重興,蕭珺問道:「大唐江山取自大隋,此番回到長安,皇上不會有什麼忌諱吧?」

「盡可放心,皇上視娘娘為表嬸,又有海納百川之心懷,不必憂慮。」蕭瑀道。

蕭珺又問:「聽說唐主麾下,有不少前朝降臣,不知是否會有積怨?」

「前朝的舊臣無不思念娘娘,盡可寬心。」話說到此,蕭瑀頓時又想起什麼,說道:「小弟到有一事,不知當不當問?」

「你我至親,但講無妨。」蕭珺道。

蕭瑀問道:「皇上迎接娘娘之事,滿朝文武皆無怨言,唯有裴虔通極力反對,莫非娘娘與裴虔通有何過節?」

「裴虔通?」蕭珺聽得此名耳熟,思量少時,蕭珺猛然問道:「裴虔通還活着?」

「呃……活着,活着好好的吶。」

蕭皇后目生仇恨,兩眼放光,讓多少有些蕭瑀不寒而慄。,看着姐姐驚異的神情,蕭瑀問道:「自從江都兵變,裴虔通忍辱負重,屈身叛軍,後來幾經輾轉,歸順大唐,追隨當今皇上,忠貞無二。」

「哼!哼哼……」蕭琤兩聲冷笑,令人驚悚:「狼心狗肺的東西,也能有忠貞無二的時候?」

蕭瑀問道:「娘娘如此不願理喻裴虔通,莫非其中有何隱情?」

蕭珺追憶往事,臉色沉苦,回想着說道:「想當年先皇帝楊廣,遭兵變遇害,兵變主謀之一便是裴虔通。」

「啊?」蕭瑀一驚:「竟有此事?」

「是啊,參與江都兵變的那些驍果營叛軍,在聊城之戰已經被竇建德斬盡殺絕,萬沒想到裴虔通竟能苟活至今,還身居要職,扶保在朝綱。」

「此事,小弟必將呈奏當今皇上。」

蕭珺點了點頭,便把當年江都宮變,隋煬帝及皇親宗室被叛軍殺害,宇文化及禍亂後宮的諸多舊事一一敘說。回想往事,能促成江都兵變,放任驍果營入行宮,這裴虔通、元禮等內宮侍衛造反,有着莫大關係。蕭珺說到傷心之處,刺心如恨;苦難之時,淚眼如傷。蕭瑀也長吁短嘆,愕然難安。

大隊人馬匆匆前行,姐弟二人雖說隨走,眼看長安已在眼前。如今的長安,便是當年的大興,高大的城牆,漆紅得城門,讓蕭珺眼前浮現出無限往事。蕭珺一生只有兩次是帶着感慨來這座古都。一次是十六歲時,嫁給大隋皇室來到這裏,第二次便是花甲之年,亡國數載再次回到西京。

只聞數聲炮響,城門大開。金甲武士,儀仗騎兵,列隊出城,文臣武將陸續出迎,分列城門兩側。

皇駕從悠黑的城門洞出來,黃羅傘蓋之下,只見一人頭戴燕尾烏紗,上面嵌著寶玉,二目矍鑠,鼻正口方,八字美髯,身着滾龍黃袍,乘騎白馬,身披杏黃斗篷,當中而來,此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率領百官出城相迎,歸朝眾人紛紛跪倒叩拜,蕭瑀先下了車輦,又扶著蕭珺下來。一起走到近前的李世民,蕭珺緩緩下跪:「老身蕭珺拜見皇上,吾皇萬歲……」

一看蕭珺兩鬢斑白,眼袋深陷,雖有美人遺容,也是風燭殘年,人生變遷令人感慨。蕭珺膝蓋尚未落地,李世民趕忙雙手扶起蕭珺:「蕭娘娘快快免禮,遠途辛勞,朕特來恭迎。」

看着李世民華年英姿,蕭珺贊道:「皇上真乃世之英主,古今無二,今逢聖主,天下百姓幸甚。」拜見之後,蕭珺又命楊政道、蕭嗣業上前拜見,隨後是康蘇密等歸順官員。蕭珺歸朝,一團和氣。

李世民傳旨,將長安城興道里一處大宅院賜予蕭珺,安享晚年;楊政道封為散騎常侍員外郎,入朝為官;其餘眾人也各有封賞。皇帝對隋室宗親各有封賞,丞相蕭瑀對李世民是千恩萬謝,李世民道:「蕭娘娘歸國不易,傳朕口諭,命前隋的舊臣遺老,陪同遊覽一番。」

「謝皇上隆恩。」蕭瑀道:「臣還有一事,不敢冒言。」

「朕恕你無罪,儘管講來。」

蕭瑀作揖道:「今日百官相迎,獨不見裴虔通,不知為何?」

「裴虔通已請旨調任,昨日就離京了。」李世民道。

蕭瑀道:「微臣陪蕭娘娘歸朝,剛剛得知,裴虔通乃是當年參與江都宮變的始作俑者,貌似忠良之相,實為弒君之賊。」

「哦?」李世民心中一驚,感嘆道:「聽聞宇文化及叛軍無惡不作,沒想到裴虔通也是罪大惡極之輩,難怪裴虔通不願蕭氏歸朝。」

蕭瑀道:「是啊,不僅弒君謀逆,而且當年驍果營沿途作惡,裴虔通必有干係,臣請旨問罪裴虔通。」李世民不由得怒上心頭,傳下旨意,命皇甫無逸為討捕使,緝拿裴虔通,回京問罪。這才是:

江都宮變隋祚終,委身唐廷保虛榮。

蕭后老來憶舊事,終見問罪裴虔通。

欲知裴虔通生死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隋王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隋王朝
上一章下一章

六世五主 第188回:回忻州良田置百姓,入長安御駕迎蕭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