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石器時代到大和王朝的興起(3)

第二章 從石器時代到大和王朝的興起(3)

如果本部落的大米飯不夠吃了,怎麼辦呢?那就去搶其他部落的大米飯吃唄。

於是,為了吃大米飯,部落之間開始了可歌可泣的大米飯戰爭。

打來打去,有的部落的大米飯越搶越多,而有的越打越少。少的喃,活不下去了就只能被強行兼并,去給多的種大米飯。這種人就叫做奴隸。

打到後來,部落越來越少,超級大部落——國家則開始出現,吃大鍋飯的氏族社會終於被吃小炒的階級社會所代替。

大和王朝的前身

日本人常常驕傲地自稱大和民族。這個大和民族的大和,其歷史根源就是大和國,這就跟咱中國人稱自己是漢族是一個道理。

大和國皇室,即現在的日本皇室,綿延至今,皇統不斷,形成了日本所謂的「萬世一系」的神國。

真實的大和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呢?

根據考古學上的發現以及相關歷史記載,從公元3世紀末開始,到公元7世紀止,大和地區修建了大量規模巨大的古墳。

古墳大多呈前方后圓的樣式,體現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古墳內通常都有大量隨葬品,其數量遠遠超過彌生時代的隨葬品規模。古墳的隨葬品以銅鏡和埴輪最具代表性。埴輪是一種粗陶,表面呈現灰紅色,分圓筒器和象形器兩種,主要用來代替活人殉葬。

這無疑是個進步,畢竟用活人殉葬是對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也是極其殘忍的。

由於古墳的出現,因此公元3世紀到公元7世紀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古墳時代。具體又分為3期,公元3、4世紀是前期,5世紀為中期,6、7世紀為後期。

古墳普遍規模巨大,埴輪眾多,修建所需動用的人力、物力相當巨大,這從某種角度顯示出了此時大和地區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強,不然飯都吃不飽,哪裏有精力去建墳。

4世紀的古墳大都集中在奈良地區,5世紀則移向了大阪,6世紀古墳的風光已經不再。這與大和王朝的興盛、擴張的過程是相吻合的。

對這一階段的日本歷史,我們知之甚少,只是據公元478年倭王武致劉宋順帝的表文推測出這一階段日本發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革,應該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國家統一戰爭。表文中寫道:「自昔祖標,躬攝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乎海北九十五國。」同時,日本的開國神話中也有大量關於統一戰爭的敘述,如四道征服的傳說、大和武尊的征戰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作為印證。

部民制和氏姓制

大和王朝實行部民制,它是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一種表現形式。部民是皇室和貴族的私有民,冠有主人名、職業名、地名,種類有田部、子代、名代、品部、部曲(民部)等。部民來源於中國和朝鮮移民、被征服者、戰俘、罪犯。

在部民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治體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有力族長的直系、旁系血緣家族和非血緣家族組成的社會集團,冠有居住地名(如葛城氏、石川氏)、職業名(如忌部氏、服部氏)、祖先名(如久米氏)。氏的首領為氏上,對內主持氏神的祭祀,裁決氏內的爭論,對外代表本氏與他氏和朝廷交涉。有勢力的氏上擔任朝廷的官職,參與國政,他們擁有田莊和部曲、奴婢,是奴隸主貴族。氏的一般成員為氏人,是自由民,有勢力的氏人擁有奴婢。

氏上有表示身份高低的世襲稱號姓。姓原來是氏人對氏上的尊稱,後來隨着大和國勢力的發展,天皇作為統治貴族的手段,掌握賜予或剝奪姓的權力,從此,姓成為氏上身份尊卑的象徵,受姓的氏上史稱氏姓貴族。

天皇賜姓的標準是根據血統和職務。姓的種類有臣、連、君、別、公、宜、造、首、史、村主、稻置等。一般天皇的後裔姓臣、君,所謂天神地祀的後裔姓連,中國、朝鮮移民的後裔姓使主、史、村主等。臣姓、連性的貴族地位最高,幕中最有權勢者稱大臣、大連,輔佐天皇,處理朝政。參與國政的又有伴造、國造、縣主。伴造是世襲朝廷的某種職務、管理品部、子代、名代等部民的中小貴族,多姓首、造、連。國造是一國之長官,由朝廷派遣或任命臣服於大和朝廷的地方貴族,一般姓臣、君、公、連、直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新認識日本:這才是日本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新認識日本:這才是日本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從石器時代到大和王朝的興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