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竹籃打水大清夢(3)

第十二回 竹籃打水大清夢(3)

轉年,3歲的溥儀登基大典,28歲的小恭親王溥偉前往跪拜朝賀。攝政王皇考載灃接見時寒暄勉勵,溥偉垂臂恭聽,之後道出「名分已定,毋須多言,奴子一定儘力報效朝廷」的決心。「決心」道罷,立獲嘉獎,稱他「識大體,有先祖遺風」、「辦事幹練為朝廷棟樑」,隨後經常宣他進宮商議國事,儼然成了沒有軍機大臣名分的軍機大臣。

有一回,載灃、溥偉叔侄議事,溥偉大發宏論,說袁世凱就是曹操轉世,想當初漢獻帝未滅曹操,最終江山斷送。如今「曹操」再現,改姓了袁,我們可千萬別走漢獻帝的老路。此宏論一出,攝政王載灃連連點頭。因為載灃恨透了袁世凱,早就心存着為胞兄光緒帝出口惡氣的念頭。

聽到此,起身問計,溥偉立獻一計,說可效當年康熙帝除鰲拜之法,在龍案前擺一缺腿椅子,然後上諭「賜坐」,待他一坐,勢必失禮,接下來就辦他君前失禮之罪。

載灃搖頭連稱:「不妥、不妥。」因為載灃知曉溥偉所述系坊間傳聞,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大清律上的「君前失禮」也不為大過,無非罰幾個月的俸祿而已。接下來溥偉又獻一策,說我手中有咸豐帝御賜的金桃皮鞘白虹刀,待袁世凱上朝之際,我揮刀斬之,為朝廷除去禍害。殺袁世凱心切的載灃明知大清朝並無上方寶劍先斬後奏之事,但快刀斬亂麻,殺了袁世凱再說的法子正中下懷。於是連誇:「此計甚妙,此計甚妙。」

然而,待攝政王就此徵詢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意見時,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張之洞說:「我亦痛恨袁賊,無時無刻不想替先帝報仇。但朝廷三十六鎮軍丁,袁世凱手握六鎮,而這六鎮均為北洋雄兵,駐防直隸,拱守京畿。倘若誅殺了袁世凱,六鎮雄兵造反,朝廷何以應對?」攝政王載灃無言以對,如此,與溥偉商定的誅袁計謀只好作罷。

但溥偉不以為然,朝里朝外大罵袁世凱為「曹操」,且四處張揚「曹操」不除,江山不穩。經他這一鼓動,皇親貴戚紛紛上折,奏請誅殺袁世凱。一時間朝堂之上,贊不贊同誅殺袁世凱成了忠不忠於大清的分水嶺。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可不是只會看戲文聽評書的紈絝子弟,審時度勢之後,以退為進,回歸故里釣魚去了。

突然間,武昌城頭打響了推翻帝制的槍聲,江南驟變。少了袁世凱的朝廷不知所措,無計可施,打吧,哪個掛帥,誰個先鋒?北洋諸鎮能否靠得住?撫吧,又是哪個前往,誰個陪同?等等問題,讓原本就胸無機謀的攝政王載灃徹夜難眠。北洋諸鎮和朝廷中的袁氏故舊,提出了請袁世凱回京主持大局的主張。

攝政王載灃明知請神容易送神難,可形勢逼人,只能孤注一擲。於是,聖諭出京,召袁勤王。回到北京的袁世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迅速調兵遣將,卻又緩進慢行,一邊把朝廷玩弄於股掌之上,一邊則讓革命軍成了他的提線木偶,用北洋諸鎮要挾武昌,又用武昌逼迫朝廷,他則從朝廷獲利,從武昌獲名。待武昌方面暗許他為中華民國開國大總統后,終於和朝廷攤牌:清帝遜位,成立民國。

「有我溥偉在,大清不會亡!」

在此期間,不甘寂寞的小恭親王溥偉也沒閑着,他挑頭組織了宗社黨。所謂宗社黨,就是大清宗親組成的黨,綱領就是反對袁世凱、反對議和。其實與其名曰宗社黨,莫如直稱神侃黨,因為每每聚會,無非這位獻計,那位獻謀,用意當然為大清,但所獻之計、所獻之謀不是出自《三國演義》,便是源於酒肆中的傳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逸事:最後的皇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清十二家「鐵帽子王」逸事:最後的皇族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回 竹籃打水大清夢(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