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起源

生命的短暫、人世的無常,使人總是渴求在有限的、經驗的存在背後尋找到無條件的、絕對的東西。這種對形而上學問題的求索,被康德恰切地喻為洶湧大海上的漂泊者對大陸的迫切追逐。然而殘酷的是,追逐永無止境,人類永無寧日,因為大陸是肉眼不可見的。人們所以為的答案,一次次被證明不過是「遠方時而出現的霧峰和很快將要消融的冰山」。

康德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以理論理性的限度揭示出過往形而上學探索的虛妄,並從實踐出發為形而上學重新奠基。康德哲學的歷史貢獻,就是為一個時代的人類精神開闢了一座可以暫起碼在晚年,是一位天才的老學究,特別遵守時間。一位同時代的傳記作者曾寫道:康德每天都要拜訪老朋友格瑞,「他下午動身去朋友家。到那時,格瑞正在躺椅上睡覺。康德坐到旁邊,繼續思考,慢慢地也就進入夢鄉。過一會,銀行家拉夫曼準時到來,他也和康德一樣,坐在一邊打盹。到了一定的時間,莫特白走進來,叫醒他們三位。一場熱烈的交談便開始了。七點正,聚會準時結束,朋友們各自回家。我就經常聽到街上的居民說,不可能到七點了,康德教授還沒有走過吶。」

晚年時的康德,每天的日程安排非常呆板。他的一位朋友寫道:「不管冬夏,康德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僕人四點三刻準時來到床前叫醒他,直到主人起來后才離去。有時,康德睡意正濃,請求再讓他休息片刻。但按照康德事先的命令,僕人從不讓步。」起床后,康德便開始在書房裏學習,然後去上課,機械而準時。下午和朋友們一起吃飯,用餐時間一般很長。晚上十點上床。一位同時代人這樣寫道:「經過多年的習慣,他能特別輕巧地鑽進被窩。一般是要睡覺時,他先坐在床上,輕輕地躺下,將一個被角拉到肩膀上,再掖到背下,然後特別熟練地將另一個被角用同樣的方法整好,接着再將身體的其他部分蓋好。這樣把自己像繭子一樣裹好后,他便等待着睡意的來臨。」

如同日程的安排,康德的環境也必須佈置得井井有條。剪子或小刀放錯了方向或者稍微移動了一下,房間的某個椅子放錯了位置,都會使他心煩意亂,坐立不安。1804年,康德在哥尼斯堡辭世,終年80歲。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

回顧康德的一生,人們會覺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種非常典型的德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呆板、準時、不合潮流,還經常有些乖僻。但在這並不顯眼的一生中,康德卻完成了人類哲學史上最偉大的貢獻。在他發言之後,後人就不能繼續像他那樣在同一意義上進行哲學思辨了。他的學說代表了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對此,謝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寫道:「不管那些打着註釋家和追隨者旗號的人怎樣簡化或誤解他的學說,不管那些苛刻的對手們如何攻擊他,康德的精神不會受到絲毫損害。它將以其完美的無與倫比的形式照亮哲學世界的未來。」

那麼,康德哲學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對康德的哲學,人們已經進行了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解釋。然而,我們也許能夠正確把握康德的本意,如果我們把下列問題看作是康德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在可見的現實中以及在這種現實的背後起根本作用的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說,在所有有條件的存在中時安歇的冰山。戰國時代,各國國君之下分設相將,分掌文武二柄。趙惠文王以藺相如為相,以廉頗為將,是人們所熟知的例子。《荀子·王霸》篇說相是「百官之長」,所以《戰國策·齊策》說:「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楚國最高的長官稱為令尹,次於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國,官號和其他各國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設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稟承皇帝意旨佐理國政;太尉掌全國軍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漢初沿襲秦制,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尊,權力卻逐漸縮小。例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理國政,其權勢就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丞相改稱大司徒,太尉改稱大司馬,御史大夫改稱大司空,號稱三公,又稱三司,都是宰相。但到東漢光武帝時,「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見《後漢書·仲長統傳》,三公只處理例行公事,台閣反而成了實際上的宰相府。

所謂台閣,是指尚書機構尚書台說的,後世逐漸稱為尚書省。晉稱為尚書都省,劉宋稱為尚書寺。首長是尚書令,副職是尚書僕射。魏文帝鑒於東漢尚書台的權勢太大,把它改為外圍的執行機構,另外設置以中書監、令為首長的中書省,參掌中樞機密。南北朝時皇帝鑒於中書省權勢日大,又設置以侍中為首長的門下省,對中書省加以限制。這樣,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分職的制度: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隋代避用「中」字,改中書省為內史省,改侍中為納言。在唐高宗、武后和玄宗時,三省名稱曾有幾度改變:尚書省稱中台,文昌台;中書省稱西台,鳳閣,紫微;門下省稱東台,鸞台,黃門。三省首長同為宰相,共議國政。

唐代因為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唐高宗以後左右僕射不再參決大政。唐太宗又認為中書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輕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參知政事」之類的名義掌宰相之職,高宗以後執行宰相職務的稱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簡稱為「同平章事」,以「參知政事」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書和樞密院分掌文武二柄,號稱二府。樞密院類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長是樞密使、副使。

宰相一詞最早見於《韓非子》。《韓非子·顯學》:「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又,過去文人常用宰輔宰衡等以稱宰相,但都不是正式官號。正式定為官號是在遼代。遼代中樞機構九卿之外,還有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後來稱為執金吾,以及掌管營建宮室的將作少府,後來稱為將作大匠等。

諸卿各有屬官,這裏不都列舉,只就郎中令(光祿勛)的屬官大夫和郎稍加說明:漢代有太中大夫、中大夫,漢武帝改稱光祿大夫等。大夫「掌論議」,「無常事,唯詔命所使」,是後世散官的性質。

郎是皇帝侍衛官的通稱,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議郎掌顧問應對,比較特殊。其他諸郎皆「掌守門戶,出充車騎」。

此外漢武帝又置期門、羽林作為光祿勛的屬官,期門是漢武帝微行時的侍從《漢書·百官公卿表》注引服虔說:「與期門下以微行,后遂以為官。」,羽林是宿衛之官《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註:「羽林亦宿衛之官,言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也。一說羽所以為王者羽翼也。」,都是郎的一類,所以有期門郎、羽林郎之稱。

這裏說一說,漢代的加官,這是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職。

漢代的加官有侍中、給事中、諸吏等。加侍中就能出入宮禁,成為皇帝的親信。加給事中就能掌顧問應對。加諸吏就能對宮廷官員進行監察和彈劾。後世侍中成為門下省的首長,給事中成為門下省的屬官。

漢代的加官還有中常侍和散騎等。中常侍在禁中侍奉皇帝,東漢改用宦者,散騎是皇帝的騎從,掌「獻可替否」。曹魏時合稱散騎常侍,備皇帝顧問並掌規諫。南北朝散騎常侍是集書省,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的首長,後世併入門下省。

下面說到六部。

尚書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屬官,發展為尚書台後,事務增多,於是分曹治事,每曹設尚書一人,這是後世中央各部的前身。從東漢到南北朝,部曹尚無定製,隋代始定為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屬於尚書省。唐避太宗諱,改民部為戶部。此後歷代相承,作為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制基本未變。

三省六部

六部的職掌大致是:

一、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銓敘、考績、升降等。

二、戶部,掌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

三、禮部,掌典禮、科舉、學校等。

四、兵部,掌全國軍政。

五、刑部,掌刑法、獄訟等。

六、工部,掌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副首長稱為侍郎。部下設司,隋唐時每部分為四司,第一司即以本部為名,「佐其長而行政令」,其餘三司各以職掌命名。例如唐代吏部,第一司仍稱吏部,其餘三司為司封、司勛、考功。後代部司有所調整,名稱也不盡相同。司的首長稱為郎中,副首長稱為員外郎。屬官有都事、主事等。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凰女傾世:殿下,靠邊站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凰女傾世:殿下,靠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