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立儲

第七節 立儲

朱元璋最近一直憂心立儲的事情,現在陸續有些文官上表希望儘快立儲,雖然他們在書表中並沒有明確立儲的人選,但考慮到自己的年齡,這個問題必須儘快解決,因為立儲之後,還要扶植儲君一段時間,這個問題不能久拖不決,否則會讓某些人存在覬覦之心。

但是立誰呢?大明國本繼承製度是自己定的,是嫡長子繼承。可惜現在嫡長子朱標已經過世,從法理上來講,應該選擇秦王樉,但是秦王很不成器,前段時間險些被削去封國。晉王雖然沒什麼大錯,但是比較起燕王就顯得平庸了。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就是燕王,也正是燕王坐鎮北平,抵禦北元的騷擾,讓他能夠安心處理內政,另外出征時燕王還會節制晉王、代王等諸王,戰功赫赫。說起來,燕王既有才能,又有功績,也能夠懾服其他兄弟,可是他排行在秦王、晉王之後,法理上說不過去。另外胡惟庸案搞得人人自危,昔日的戰友有可能內心不安,有不軌之心,這些人在自己辭世前要好好處理一下,所以繼位的皇帝最好是個宅心仁厚的皇帝,這樣有利於王朝的延續和傳承。所以燕王有一些優勢,但劣勢也很明顯。

另外就是從嫡長子朱標的兒子中選,就是皇孫允炆,他今年十六歲,生性純孝,對長輩很尊重,對兄弟也團結友愛,另外從文華堂的學習情況反饋,天資聰穎,能夠舉一反三。從法理上,允炆繼位,符合嫡長子繼承的法統,其父朱標在朝中的支持者甚多,他不幸英年早逝,朝臣的希望自然寄託到皇孫允炆身上。在朝臣的擁護上,允炆勝出一籌,文治武功雖然還看不出來,只是受限於年齡閱歷,和燕王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另外,燕王作為一個統兵將軍或者藩王是合格了,但未必適合作皇帝。他和自己一樣,殺伐果決,不利於皇朝的穩定。

總之,燕王也好,允炆也好,都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朱標沒有那麼早過世,該多好啊,群臣、藩王擁戴,王朝順利傳承,那是多麼完美的事情啊,可惜啊......

朱元璋定了定神,擦拭了眼角流淌的眼淚,朱標雖然好,但終究已經逝去,自己必須面對現實,選擇合適的儲君,讓大明王朝萬萬代的傳承下去.......

次日,早朝之後,朱元璋吩咐太監宣旨,令三品以上官員,如各部尚書、侍郎以及翰林學士、大學士到東閣議事。東閣是位於乾清宮東北方向的一個雙層的建築,四面開窗,空氣暢通,朱元璋夏天一般都在此接待大臣。過了不久,大家陸續在太監的引導下來到了東閣,朱元璋還沒有過來,其他人只好侍立在兩旁。在場眾人包括吏部尚書詹微、戶部尚書趙勉、兵部尚書茹瑺、刑部尚書楊靖、工部尚書秦逵,還包括督察院右都御史袁泰和禮部侍郎任亨泰等人,再有就是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劉三吾在眾人之中最為醒目,不僅是他年紀最老,大家都主動打招呼,站立位置卻稍微離他遠一些,導致他周圍似乎有一個無形的圈子,把他和眾人隔開。史載:劉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所以大家敬重他,也怕他。

其他的官員如刑部尚書楊靖、戶部尚書趙勉、兵部尚書茹瑺、工部尚書秦逵、禮部侍郎任亨泰年齡都在四十歲左右,最年輕的楊靖只有三十四歲,只有吏部尚書詹微是一個年近六十的老朽。這些官員大多是由進士或國子監直接進入中樞,缺乏地方工作的經驗,施政方陣上常常紙上談兵,都是秘書型人才,不過年少入仕,也有其優點,大多熱血未冷,敢於直言。

過了一會兒,朱元璋從閣樓出來,在主位上掃視了一下群臣,忽然放聲痛哭,乃至泣不成聲。群臣趕緊跪下,勸說皇帝:「陛下節哀!」。不過大家都是久厲宦海之人,朝堂的事情大多由他們推動,所以都明白皇上今天叫自己來的用意,在勸說之餘,都在心裏盤算著一會兒怎麼發言。朱元璋過了好一會兒才停下來,抹了抹眼淚,開口道:「眾卿平身,今天朕召你們過來,是要議一下立儲的事情,如今太子已薨,但是太子之位不能虛懸,希望大家能夠暢所欲言。」。

朱元璋說完之後,就掃視着群臣的反應,他知道今天自己有些失常,今天商議立新太子,自己才突然意識到永遠失去了朱標這個太子,以後他就變成「先太子」了,不由得悲從心來,無法抑制。

群臣沉默著不知道怎麼說好,歷來立太子就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可以說玩的是心跳,天堂和地獄只有一步之隔。在場的大部分朝臣都希望太子的兒子繼位,可選的皇孫其實有兩個:朱允炆和朱允熥,朱標最初的太子妃是常氏,那時候朱允熥是嫡子,除開早夭的哥哥朱雄英之外,他算得上嫡長子,但是目前的太子正妃是呂氏,這樣嫡長子就是朱允炆了。比較起來,大家更傾向於朱允炆,因為朱允炆仁孝寬厚,甚至比太子還寬厚。朱允熥要差一些,仁孝寬厚不及,而且讀書不好,喜歡兵書戰冊。因此大家都傾向選擇朱允炆,可又不敢做第一個出頭鳥,怕哪一句話惹得老朱不開心,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只要洪武皇帝不推翻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就一切都好說。

過了一會兒,劉三吾站了出來,道:「陛下,臣已經年過八十,恐怕見不到新君登基了,既然大家都不說,我來說。臣推薦皇長孫繼任太子,皇長孫仁孝寬厚,有仁君之相,並且天資聰穎,能夠舉一反三,對於臣的授課,做到了身體力行,堅持不懈。所以臣推薦皇長孫繼任太子。」

「劉老先生已經說了,其他人呢?」朱元璋沉默了一會兒問道。

「臣也推薦皇長孫繼任太子。」楊靖、趙勉、茹瑺緊跟着附和劉三吾的話。

「臣有不同的意見,臣推薦皇次孫也就是嫡長子朱允熥繼位太子。」吏部尚書詹微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什麼?皇次子明明不是嫡子,怎麼能是嫡長子?」劉三吾厲聲呵斥詹微。

詹微臉色沒有絲毫變化,不緊不慢的說:「原太子正妃是開平王之女,是當之無愧的正妃,皇次子難道不是嫡子?」

「詹尚書此言差矣,常氏已經過世,呂氏是正式冊立的太子正妃,所以皇長孫才是嫡子。」楊靖憤怒的反駁詹微。

「皇長孫是嫡子。」「皇次孫是嫡子。」大家爭論起來,甚至有幾個將軍也持此觀點。

詹微不同意朱允炆繼位,原因是他風評不好,有「酷吏」之稱。太子朱標一直對他有意見,如今朱允炆據說非常孝順寬厚,肯定會繼承太子對他的意見,雖然現在說這個話有些冒險了,但卻不得不如此。

將軍們主要是因為常遇春在軍中威望身高,舊部眾多,所以希望常遇春的外孫繼位。不過以徐允恭為代表的都督們沒有說話。

「請陛下確定皇長子的嫡長子位置,以正視聽。」劉三吾向朱元璋行禮,鬚髮賁張。

「你們呢?允恭?有什麼意見?」朱元璋輕撫鬍鬚問道。

「陛下,臣一介武夫,沒有什麼意見,唯陛下之意是從。」

「允恭,朕與中山王既是君臣,也是朋友,你就如朕的子侄一般,朕想聽你的肺腑之言。」

「陛下,臣冒死進言,臣傾向於皇長孫。」徐允恭恭敬的回答。

......

爭論良久,朱元璋冷眼看去,大家爭論的焦點在朱允炆還是朱允熥繼位,沒有人提及燕王,看來燕王已經出局了。不過朱允炆和朱允熥其實沒什麼可比性,關鍵在於常氏已經過世,朱允熥就不可能繼位太子,失去了母親和父親的支持,如何才能繼位為皇帝?。另外朱元璋也在考慮處理藍玉的事情,更不願意讓朱允熥繼位了。退一萬步說,即使朱允熥繼位,藍玉會忠誠嗎?難說,朱允熥是藍玉的孫子輩,沒什麼親情可言,看來最好的選擇還是允炆。朱元璋既感到高興,也有一點惆悵,只好對不起燕王了。不過朱元璋作為一個政治家,很快就講這種想法拋之腦後,和朱家的血脈傳承和帝國繼承相比,一個兒子或者說藩王根本不具備可比性。

朱元璋咳嗽了一聲,全場安靜下來,老朱掃了一眼群臣說:「這裏明確一下,皇長孫是嫡長子,這個不存在爭議。今天看來大家都主張皇長孫允炆繼位,朕考慮一下,再做決定,另外本次朝會的內容不許外傳,違者嚴懲不貸。」老朱立起身就要走。劉三吾一個箭步就走到老朱面前,攔住老朱說:「不可,陛下,太子關乎國本,今日陛下和文武大臣都在,難道不能做出決定嗎?」

老朱愣了一下,苦笑一聲,看了一眼劉三吾說:「老先生言重了,朕已有決定,但需要權衡一下,過幾日會再和各位朝臣商議。」說完,繞過劉三吾就走了。劉三吾年紀大了,一個沒拉住,只好悻悻的看着朱元璋遠去。

幾天後,大朝會散朝前,太監長福宣讀了兩個聖旨,第一個將中山王徐達之子魏國公徐允恭賜名徐輝祖,另外改詹事府為詹事府,令致仕兵部尚書唐鐸任詹事,左通政祝春、右僉都御史李文吉為少詹事;令黃子澄為朱允炆伴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建文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建文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七節 立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