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節 文武之道

第二十五節 文武之道

五王入朝,相當於述職,向朱元璋稟報過封國的情況之後,朱元璋叮囑了一番,留他們住了幾天,就讓他們回去了。

這段時間朱元璋身體好一些了,也不用朱允炆朝夕侍奉了,所以他有了一些時間去文華殿(就是原來的文華堂)讀書,劉三吾和黃子澄陪著他,幫他解答疑惑,最近朱元璋還派了秀才張宗浚等人協助劉三吾等人,所以陪太孫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

朱允炆慢慢從藍玉案里走了出來,五王入朝又給了他當頭一棒,他清楚的意識到,不僅燕王,其他幾個王叔都對他不滿,只不過燕王表現的更直接一些而已。允炆認真的考慮了了當前的形勢,忽然發現,藍玉案已經是過去了,已經無法挽回,軍隊中能打仗的基本都死光了,自己需要重建忠於自己的軍隊。除此之外,還需要拉攏文臣和勛貴,他考慮了一下目前的策略,他覺得文武兩條路都要走,文的方面他決定修訂《大明律》,降低罪罰,力求公平,另外五倫方面,留出一定的餘地,給審案的人留出一定的空間,即常說的「屈法伸情」,武的方面,他決定創建武學,為兵棋推演服務,另外培養自己的嫡系。

一日,讀書完畢,朱允炆站起來說:「劉老先生,黃師傅,諸位先生,孤打算修訂大明律,你們覺得如何?」

「殿下打算怎麼修訂呢?」劉三吾問道。

「劉老先生,孤想去掉一些殘酷的刑法,另外五倫方面,屈法伸情,給斷案人留出一定的空間。」

「去掉殘酷的刑法,恐怕皇上不會同意的,五倫方面倒是可以修訂一下。」

......

最終,大家都同意修訂《大明律》,但怕皇上不同意。朱允炆自告奮勇,負責找皇上陳情。

下午,朱允炆來到了乾清宮,朱元璋正在批改奏摺,看到允炆來了,放下筆:「允炆,今天來有什麼事情嗎?」

「皇爺爺,允炆最近翻看大明律,深感有些刑法過重,另外五倫方面,有些地方過於死板,允炆想留出一定的空間,留給判官一定的人情處理餘地。」

「為什麼呢?」

「皇爺爺,允炆覺得五倫之中的刑罰,需要考慮當事人的具體情況,不能武斷的一刀切,否則會讓百姓不服。另外,律令的作用不僅是處罰犯罪,還要移風易俗,改變百姓的好惡取向,進而淳化民風,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朱元璋沉吟了一下:「好吧,有道理,你去安排人來做這個事情,需要什麼人手跟朕說一下,朕會給你配備的。」

「孫臣打算召集翰林學士,和詹事府的大學士、伴讀來做這件事情,另外孫臣打算召回兩個人。」

「誰?」

「方孝孺,解縉。」

「哦,這兩個都是人才,但是都有缺點,方孝孺為人古板,但很有文采,可以用,這個朕答應你。至於解縉,他還是太年輕了,不適合做這個事情。等過兩年吧。」

「好吧,謝皇爺爺!」

「好了,你去辦吧,有問題隨時稟告。」

「恩,謝謝皇爺爺。」

朱元璋看著朱允炆的背影,開心的笑了。

回到文華殿,朱允炆召集了詹事府的伴讀、大學士,和翰林學士通報了這件事情,傳達了這件事情,要在坐的人員都參與此事,自己負全責,具體協調由劉三吾總負責,實際事務由黃子澄負責,另外召回方孝孺,參與修改《大明律》。大家都很振奮,摩拳擦掌的要搞定這件事情。之後,朱允炆每天幾乎都和大家一起討論,參考《禮記》、儒家經典和歷代律法,尤其是唐律,間或參考宋律,針對每一條的討論都很激烈,經常需要劉三吾甚至朱允炆打圓場。一個月後,正在給蜀世子做老師的方孝孺奉旨回京,參與討論《大明律》。方孝孺信奉《周禮》,爭論的就更加厲害了,以至於都沒法進行下去了。朱允炆就想了一個法子,做了一張大黑板,用來記述每個人的觀點。規定每條記錄的討論時間不超過一天,凡是贊同人數為3/4的就通過,超過一天也無法決定的就暫時擱置,這樣在一個月內就將《大明律》過了一遍,剩餘的爭論不決的問題,有五十多個。然後將這些記錄的討論時間規定為2天,然後3/4的人贊同就通過,以此類推。所有的最終討論結果,做好記錄。這樣的方式對大家很新奇,而且朱允炆盡量不拍板,盡量按照投票而來,這樣大家的熱情很高,效率也很高。

朱允炆間或的會和朱元璋彙報進度,朱元璋很滿意,偶爾也會到文華殿傾聽大家對大明律的修改意見,等看到朱允炆制定的討論規則,也很讚賞,這種方式效率高,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最後的意見也會記錄在案,作為律條修改的佐證。

這樣差不多半年時間就基本完成了,修訂整理之後,上奏給朱元璋,朱元璋看了之後,將允炆招了去:「允炆,你主持修訂的《大明律》朕看過了,總體上比較合適,但是朕覺得量刑有些輕,但是朕主張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

朱允炆想了一下說:「皇爺爺,允炆以為自元末大亂以來,大明建立已有二十六年,不宜長期使用重典,孫臣這次修訂大明律的目的,用的是治平之法,就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所以才將一些刑罰減輕。」

朱元璋站起來踱了幾步,嘆道:「也罷,允炆,朕是開國之君,建立大明秩序,所以非重典無法治民、任官和領軍者。但你是守成之君,要實行寬政,所以如此修訂大明律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今頒布新的《大明律》,恐怕不足以懾服宵小。這樣,頒布新的《大明律》將簡略的《大誥》附於其後。」

「皇爺爺英明。」

第二日,朱元璋頒布了新的《大明律》,《大誥》要略附於其後,並令:「今後法司只依《律》與《大誥》議罪。」

群臣欣喜,對朱元璋的轉變非常高興,也暗暗欣喜皇太孫的仁慈寬厚,《大明律》是大明執法的規則,皇太孫對《大明律》修訂體現了其執政原則,百官以後會有好日子過了。

《大明律》頒布,自胡藍兩案以來的緊張氣氛慢慢消散,百官對大明和自己的未來有了一些信心。此時,為洪武二十七年正月。

修訂完《大明律》,方孝孺也加入詹事院,作為皇太孫的伴讀。通過朝夕的相處,朱允炆發現方孝孺確實博學多才,對儒家典籍如數家珍,只是過於理想化,總想恢復上古的禮制,果然和皇爺爺說的一樣,有些古板。

過了幾天,朱允炆讀書完畢,叫上黃子澄和方孝孺,一起走出文華殿,轉了幾轉,來到了東角門,在門內的亭子里坐下,讓人上了茶水、瓜果,讓兩位一起品嘗。

三人一邊吃東西一邊閑談,朱允炆突然嘆了口氣,黃子澄、方孝孺都停下來,問道:「殿下,為何嘆氣,可有什麼為難之事?」

朱允炆嘆道:「自藍玉案后,軍中人才凋零,一旦有變,如之奈何?」

黃子澄、方孝孺對視一眼,道:「殿下可是憂心燕王?」

「呵呵,也不全是,只是燕王叔手握重兵,都是北疆作戰的精銳,容易尾大不掉啊。」

方孝孺介面道:「殿下,不必憂心,自皇明開國以來,驅除元兵,勸課農桑,百姓安居樂業,民心多附朝廷,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住,不必過於憂心。」

朱允炆詫異道:「方先生所言有些道理,但是我一直很疑惑,遼金元為何能蠶食宋朝,最終滅宋於崖山呢?難道元朝得道多助嗎?」

「臣以為,元兵暴虐,雖然一時得勢,但數十年就被今上驅逐出中原,所謂胡人無百年國運,所以這不足為慮。」

朱允炆真的詫異了,仔細的看了一眼方孝孺,心裡想:胡人無百年國運,純屬沒見識啊,之後的滿清就差不多300多年了啊,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夏正朔,但似乎滿清也算不上得道多助吧。

「那方先生的意思是即使燕王一時造反成功,也最終會被人所唾棄,但孤想問的是,孤會是什麼結果?」

方孝孺趕緊跪倒在地:「殿下,臣沒有說燕王造反會成功,臣認為,朝廷擁有百萬雄兵,燕王只有北平一隅,兵、錢、糧皆不足,不可能成功的。」

黃子澄也插口說:「殿下息怒,臣也贊同方先生的意思,諸王護兵有限,只能自守,倘若有變,朝廷以大兵臨之,誰能抵擋?漢朝七國之亂最終平息,也說明了這一點。七國之力強於今之藩王,而我朝兵力遠強於前漢,所以何必擔心諸王不能平息啊。」

朱允炆沉默無語,感覺這兩個人說的都是真理,大方向、法理上都沒有任何瑕疵,但是,正確的戰略必須有正確的戰術作為輔助,這是夢中做旅參謀長經常面臨的問題,錯誤的戰略下,再正確的戰術也無濟於事;同樣正確的戰略,如果戰術制定不合理或者執行人的能力不夠,那麼即使戰略再正確也無濟於事。兩人的大方向是沒有錯的,但是他們缺乏執行戰略的能力,看來自己是找錯了人。

朱允炆想明白之後,舉手終止了二人的討論:「兩位先生,孤打算向皇上奏請創建武學,挑選全國各衛所中百戶以上、年紀在30歲以下、能夠看得懂兵書戰冊的將士800名,進行集中培養,孤想讓他們學慣用兵之道,另外孤還想讓他們懂得忠孝節義,所以想讓你們二位給他們上一些課,不知二位以為如何啊?」

「這個......」

黃子澄和方孝孺互相看了一眼,感覺殿下的想法很獨特,創建武學,還打算配備專門的文武老師。其實兩個人不是很喜歡皇太孫的建議,但是也能明白皇太孫的憂慮,皇太孫打算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這樣在未來對抗諸藩王就更有把握。

方孝孺搶先說道:「殿下,臣對殿下忠心耿耿,對殿下交代的事情一定竭盡所能,既然殿下想要創建武學,那麼臣願意接受殿下的命令。」

黃子澄一看,得,方孝孺真是痛快,自己也別端著了,就說道:「臣也如此,只不過茲事體大,希望殿下能夠全盤考慮。」

朱允炆哈哈笑道:「兩位先生真是幫了孤的大忙了,孤會和魏國公、開國公商量一下此事,等有了結果,就會向皇上奏請,到時候還要辛苦兩位先生了。」

「殿下所命,微臣無有不從。」

......

第二天,朱允炆在詹事院召集了四位伴讀和徐輝祖、常升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耿璇已經被朱元璋任命為前軍都督府僉事,不過平時還是跟在朱允炆身邊。朱允炆開宗明義,說了要辦武學的想法,然後問大家怎麼看?

徐輝祖爵位最高,所以先發言:「殿下,武學歷朝都有,但是都很難堅持下去,殿下打算怎麼辦武學呢?」

朱允炆說道:「孤的想法是這樣的,孤打算在城外選一個地方,作為武學的校址,然後在全國的衛所中挑選精悍軍士,條件是職務在百戶以上,年齡小於30歲,能夠識文斷字,人數在800人左右,打算編為四隊,耿璇你們每人帶一隊。孤打算對他們進行重點培養,打算開設步兵、騎兵、火器、偵察、指揮、輜重等學科,對了,還要進行忠君愛國教育,孤會找一些儒學大家給他們講課。其他的軍事科目孤打算找軍中的宿將擔任,比如魏國公和開國公。」

齊泰舉手道:「殿下,武學需要辦的如此複雜嗎?還需要儒學大家上課?」

朱允炆敏感的發現在坐的無論文武,對這一條似乎都不怎麼感冒,就笑著說:「孤認為,大明的將士需要有知識、有文化,能夠看懂上級的命令,能夠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甚至可以轉為文職,這樣避免未來文武殊途的現象。」

聽到朱允炆這麼說,在場的武將非常高興,因為這是對武將的重視,而且對武將轉為文職很感興趣,齊泰為文人代表,想反對,但是礙於魏國公、開國公在場,就沒好意思說出來。

常升站起來手:「殿下,末將認為不僅僅要考慮全國的衛所,還要包括全國的公候勛貴,如果他們的兒子願意送過來,武學也應該接納這些人。」

朱允炆一拍腦門:「對啊,開國公說的很對,勛貴之子也要招收。對了,孤還打算招收一些秀才,孤想訓練他們,讓他們學會做兵棋推演。」

黃子澄不幹了:「殿下,秀才十年寒窗苦讀,豈能從事軍旅之事?」

朱允炆有點生氣了:「黃師傅,秀才十年苦讀,難道就不能為國家的安全做些事情嗎?漢朝的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懾服西域三十六國,難道其功勞小於朝堂上的官吏嗎?大明需要有文化知識的軍人,如果文人不願意從軍,不願意為國家做事情,那孤如何能相信他們在朝堂上能夠盡忠職守,為國效命呢?」

黃子澄看朱允炆生氣了,就不敢說話了。

朱允炆接著說:「孤認為人數還定在八百人,其中衛所將士四百人,勛貴子弟兩百人,秀才兩百人,然後為了訓練騎兵,孤打算調集精銳騎兵兩百人,方便武學學員進行騎兵對抗的練習。大家還有什麼意見嗎?」

因為這是個大事情,又是皇太孫主導,大家都想在其中佔據位置,所以討論的很熱烈,朱允炆默默聽著,最後形成統一的結論,寫成奏摺,決定明天向朱元璋奏報此事,成立武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建文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建文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節 文武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