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 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

1965年 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

1965年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

一個意味深長的句號

在中國電影史上,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一時期被稱為社會主義電影的創建初期。這一階段,以1965年拍攝的被稱為「音樂歌舞史詩」的《東方紅》為結尾。這之後,就開始了中國電影史長達十年的禁錮時期。這部巨片誕生於1965年9月「文革」風暴前夕,這一點看似偶然,而實際上卻恰是最富歷史意味的一刻,它彷彿為「文革」前十七年的中國電影藝術史畫上了一個圓潤而閃亮的句號。但它並未因指涉一段歷史無奈而凄惶地終結,《東方紅》提供了一個不可被忽視的姿態提醒後人曾經發生過的歷史。

電影大歷史:動容於被貶低和壓抑已久的藝術尊嚴

在人們的印象中,這部電影和《東方紅》的旋律早已遠遠超越了它們自身的存在,而被滄桑的歲月和急遽變幻的時空沉澱為一段關乎我們這個民族和她的每一位個體的某種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這記憶不是飄浮於人們大腦皮層的那種似是而非的視聽表象,而更像是一道被烈火與青銅所鑄就的歷史銘文,深深地鐫刻進我們的肌膚和血液,交融於我們的骨肉和靈魂。它就像童年某個清冽的早晨,在人們耳畔奏響的一首遼遠而明朗的晨曲,與那些寫滿了虔誠的篤信和熾熱的憧憬的純真年華緊緊纏繞在一起,讓人咀之而低徊,嚼之而沉湎。

記得在「文革」剛剛結束的歲月里,被塵封了10年之久的影片《東方紅》,在一塊塊陳舊得有些泛黃的銀幕上重新閃爍顯影的時候,郭蘭英那一曲《南泥灣》曾使無數巾幗鬚眉為之淚灑沾巾。或許人們並不是僅僅感懷於這首久違了的優美的民歌,而是動容於一種被貶低與壓抑已久的藝術精髓與藝術尊嚴的蹣跚復歸。那些歷經時代的錘鍊和汰選而屹立不倒的音樂歌舞經典,曾經與它們的演繹者一道被無情地打入另冊,一去十餘載,生死兩茫茫。一個懷疑與否定美的年代,最終必遭人們的否定與唾棄,而那些美的創造者、傳播者與欣賞者,卻總是能夠披瀝風霜,傲視冰雪,即使輾轉成泥,也依舊芬芳如故。正是由此,「文革」陰霾初散之際,包括《東方紅》在內的一批舊片才得以重見天日。

影片《東方紅》具有宏富闊大的篇章架構和沉鬱激蕩的敘事品貌,不僅源於它包蘊了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近代革命音樂舞蹈的累累碩果,同時,亦源自它薈萃了從軍隊到地方16個專業文藝團體共計3000多名新中國優秀藝術家的珠璣精華。尤其值得今人唏噓稱道的是,這部尊為史詩的文藝巨片,在創作、排練與拍攝的過程當中,並未因「詩」而廢「史」,而是以一種嚴謹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和現實主義美學原則,準確把握住了「詩」與「史」的審美表現關係,以「詩」證「史」,「詩」「史」互見,從而使影片既準確深刻地傳達出一份厚重而蒼涼的歷史追懷感,又抒發了作為勝利者的對於自身輝煌業績的歡欣和滿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中國電影百年(上編):1905-1976
上一章下一章

1965年 音樂歌舞史詩《東方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