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治台灣之始(1)(圖)

日本統治台灣之始(1)(圖)

明治維新以降,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國力迅速增強,走上了對外擴張,建立海外殖民地之路,而台灣則不幸成了日本對外實行殖民統治的第一個實驗區。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緣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戰敗的中國向日本支付巨額的賠款,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1895年年初,日軍已實質佔領遼東,並將軍事矛頭指向台灣,以取得談判桌上的絕對優勢。眼見日艦已在澎湖外海游弋,清廷又軟弱無力,對於台灣朝野而言,情勢艱險異常。4月間,台灣和中國大陸各省發出的電文如雪片般飛入北京,力陳割台之不可,字字血淚。遼東半島因是列強勢力的緩衝區,在列強的干預下日本最終不得不將其放棄,台灣卻成為日本對外擴張的必取之地,割台已成為定局。5月10日,日本根據《馬關條約》任命海軍軍令部部長樺山資紀為首任台灣「總督」。

面對日本大軍將至,台灣朝野由呼籲清廷轉為武裝反抗,自救自保。此時的台灣經過劉銘傳、沈葆楨等人的經營,經濟建設和防務均有了一定的基礎。一周之內,丘逢甲等台灣士紳發佈《台民佈告》,表明台民自主意向。接着陳季同、丘逢甲等人發表《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隨後,「台灣民主國」宣告成立,原台灣巡撫唐景崧被推舉為「總統」,劉永福任大將軍,丘逢甲為全台團練使,林維源為議長,並定「年號」為「永清」,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同時明言事成后仍歸大清。5月29日,近衛師團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浩浩蕩蕩的艦隊登陸,台灣保衛戰於焉爆發。由於這一年是乙未年,故又稱「乙未戰爭」。

面對強敵,台灣防務大致如下:北部以原駐守台灣的清兵為主,主力是粵勇和淮勇,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台勇;中南部則包括地方鄉勇組成的義軍、新楚軍以及劉永福指揮的黑旗軍等。由於缺乏近代軍隊的訓練與協調,防務鬆散,指揮未能集中。5月29日,近衛師團於澳底登陸之後,唐景崧便匆匆內渡大陸。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城。

6月19日,近衛師團南下攻打新竹城,不斷遭到抗日義軍襲擊,尤其客庄庄民驍勇善戰,使得孤軍深入的一個日軍中隊幾乎遭到被殲的窘境。另一方面,由於台北城陷落,中樞無人,台南士紳數千人公推幫辦軍務的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大總統」,為劉氏所拒,但他誓與台民共存亡。自此,戰爭進入新階段,從6月中旬到8月底整整兩個半月,近衛師團主要在桃竹苗地區與義軍周旋。8月28日,日軍穿過大肚溪,攻打八卦山和彰化城,此役為乙未戰爭中最慘烈的戰役,抗日軍雖戰敗,且死傷慘重,但也令日軍一改原來的輕敵之態,決定暫停南進,全盤檢討作戰計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台灣20世紀難忘的歷史瞬間:歲月台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台灣20世紀難忘的歷史瞬間:歲月台灣
上一章下一章

日本統治台灣之始(1)(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