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多事之秋

第912章 多事之秋

2008年,在世界發展史上註定是要落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說影響深遠的次貸危機,也不說即將震驚世界的帝都奧運會,單單蘋果公司發佈iPhone2,開始了和光輝手機最正面的碰撞,就將給大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歷史上,第一代iPhone於2007年1月9日由蘋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發佈,並在2007年6月29日正式發售。

第二代iPhone3G於2008年06月10日由美國蘋果公司的掌門人史蒂夫·喬布斯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佈。

第三代iPhone3GS於2009年6月9日由蘋果公司在全球開發者大會DC2009之上正式發佈。

第四代iPhone4於2010年6月8日在美國Mosconeest會展中心舉行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DC2010)發佈。

可以說,iPhone4發佈之後的蘋果公司,才真正的在智能手機行業站穩腳跟。但是現在,有了光輝手機這隻「蝴蝶」翅膀的煽動,全球智能手機的發展速度至少加快了兩三年。

蘋果公司今年發佈的iPhone2要是還是和歷史上一樣的話,那註定是沒有活路的,一向眼光長遠的喬布斯自然不會意識不到這一點。

所以當第一代iPhone在Gphone的打擊下,每月的產銷量還不到Gphone的四分之一的時候,喬布斯就已經安排研發人員加快新款iPhone的研發。

當然,有了Gphone的對比,這一代的iPhone註定不會只是相比第一代產品多了一個3G功能而已,而是全方位對標Gphone,研發一款超越Gphone的產品出來。

要做就做到最好,這一向是喬布斯的理念,很遺憾的就是,當iPhone碰上了光輝手機的Gphone,這個剽竊了歷史上iPhone經典造型,避開了歷史上iPhone的缺點的Gphone,註定是一場很難打贏的仗。

「江總,這是市場部結合昨天蘋果公司發佈會公開的情報整理出的新一代iPhone的資料,從參數上來看,這一代的iPhone已經不比我們的Gphone周年紀念版差了,甚至有的地方已經超越了。」

江輝一直把蘋果公司作為光輝手機最大的競爭對手,或者說是潛在的競爭對手,所以光輝手機市場部有專門的一個小組去研究蘋果公司的情報,以便第一時間提供給經營層判斷使用。

所以,昨天蘋果公司剛剛發佈新一代iPhone,光輝手機的相關報告資料就已經放到了江輝的桌面上,作為公司分管研發的副總經理朱正峰更是親自帶着市場部的相關人員來到帝都給江輝作報告。

「看上去很不錯,不過也沒有超出我們的意料。」江輝一邊翻閱這手中的資料,一邊評價著。

作為智能手機的領航者,江輝從來沒有指望着光輝手機能夠獨佔這個市場,去年全球手機銷售量超過十個億,這根本就不是光輝手機一家公司能夠吃得了的蛋糕,能夠在這塊蛋糕之中切割下最甜美的那一大塊,江輝覺得就可以了。

而對於蘋果公司,江輝更是預料到了新一代iPhone會有一個飛躍。

要知道,就是國內的跟風者IO和OPOO,甚至是華威,他們推出來的智能手機都已經長的比第一的iPhone要漂亮的多,外形之中隱約有着Gphone的影子。

iPhone4有多經典,這根本就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的事情。

跟風者會模仿光輝手機,這幾乎就是必然的事情。

這其實並不是天朝才會這樣。

要知道,即使是世界上有數的工業強國德國,當初也是靠着模仿,或者說是山寨應該的產品起家的。

每當天朝某地遇到暴雨,然後全城被掩的時候,就會有:

「德國人在琴島待了17年,沒建別墅大樓,沒搞噴泉,就把下水道給修了。100年以後,全天朝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琴島!……一些介面零件需要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琴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零件,依舊光亮如新……」

這種對德國品質的盲目崇拜,已經影響到方方面面。

天朝人對汽車的選擇也反映出對德國品質的偏愛。

奧迪A6長期是天朝官車的標配;後世大眾旗下的車型長期高居天朝汽車銷量榜首,燒機油、斷大軸都無法改變人們的購買熱情。

德系車迷樸素地認為,德國品牌工藝嚴謹、質量可靠,肯定比日島國更高級。

事實上,「德國製造等於高質量」的歷史相當短暫。直到20世紀之前,德國人的形象也和「嚴謹」完全扯不上關係。

在許多天朝人看來,語法複雜嚴密的德語就是德式嚴謹的明證。但在17到18世紀,法語才是德國上流社會的語言。17世紀最偉大的德國學者萊布尼茲只用法語和拉丁語寫作,被**奉為日耳曼精神祖先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則認為德語是半開化的語言,遠遠不如法語。

德國人的形象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作家斯塔爾夫人曾用「遲鈍」、「缺乏軍事精神」、「精神散漫」來形容德國人,恰好與此時的法國人形成鮮明對比。

到1830年代德國民族主義運動興起時,德國人用來塑造民族文化的也不是「嚴謹」,而是席勒、歌德的戲劇和詩歌,與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激越的浪漫主義。理性、科學之類「嚴謹」必需的理念,還被視為法國大革命文化的舶來品。

就連德國首相俾斯麥也不禁抱怨,他完全不能與普魯士保守主義者談論政治問題,因為他們會把所有事都扯到人與上帝的關係上去。

德國早期的工業產品更與「嚴謹」和「高質量」絕緣。

在德國統一之初,德國絕大多數人口從事農業,製造業主要存在於手工作坊,大型工廠寥寥無幾。與早已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英國相比,德國只在人口數量和勞動力成本上具有優勢。早期的德國工廠里,充斥着手藝不精的非熟練工,註定只能生產粗製濫造的低端產品。

在工廠的衝擊下,被認為是「工匠精神」庇護所的學徒制度很快就難以為繼。收入微薄的學徒常常毀約去工廠打工,擔心收不回本的師傅只好把學徒當成廉價勞動力來壓榨,使作坊喪失了培養工匠的意義。

於是,1871年,德國正式廢除了行會學徒制度,開始利用貿易保護政策,全力扶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外向型經濟。

就像一個世紀后的天朝製造,德國產品很快就臭名遠揚。

短短几年後,「德國製造」就在1876年的美國費城世博會上遭遇了第一次慘敗。在各國紛紛展出最新民用產品和先進技術時,德國展區卻只能靠克虜伯大炮自壯聲勢,還令人尷尬地懸掛着歌頌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等人的政治宣傳品。

1887年,英國商人群情洶洶地推動議會通過了一項商標法案,要求外國產品標明其原產地。此舉正是針對德國——德國大量出口冒稱產自英國的山寨產品,已經嚴重危害到了英國製造業的信譽。

所幸,德國並未在山寨道路上墮落到底。

1884年,貿易部從教育部手中接管了成人學校的管理權,開始發展職業培訓。此後的二十年中,德國對職業教育的支出增長了20倍,培訓學校的數量從664家增長到2162家,學員從58400人增長到352000人。

1897年,德國重新建立了現代型的手工業行會,將學徒制度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重要環節,鼓勵作坊型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較之傳統行會,新的制度具有統一的培訓標準、合法的學徒合同以及職業資格考核制度,現代德國工人培養模式初現雛形。

可以說德國的工業,其實也是從「山寨」應該起家的。

除了德國,天朝隔壁的棒子國,其實也是從「山寨」島國起家的,通過山寨積累了原始資本之後,才開始奮發圖強的改變這種情況。

作為後期之流,天朝自然也是很難避免這樣的情況。

所以當IO和OPOO的智能手機長的和Gphone非常像,功能更是幾乎是模仿Gphone的時候,江輝並沒有讓法務部的人去和他們打官司。

一方面,固然是由天朝法制還不夠健全,即使是贏了這場官司,光輝手機也不見得能得到什麼好處有關,另外一個考慮就是,江輝還指望着這些跟風者能夠帶動智能手機的潮流,讓智能手機更早的顛覆傳統功能手機。

一定程度上,這些跟風者都是光輝手機的夥伴。

當然,蘋果公司肯定不是屬於這種普通的跟風者,要區別對待。()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之完美如意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重生之完美如意
上一章下一章

第912章 多事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