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

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后便長期矗立的教堂。當時,它本應建在托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后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建造,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德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里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從這時起,所有的不列顛國王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加冕儀式,例外的只有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五世的遭遇文中已有敘述。1483年同其弟約克公爵一起被害於倫敦塔內,二人時被稱作「塔中王子」,八世就是那位「不愛江山愛美人」、1936年1月繼位而同年12月退位的溫莎公爵。】。許多國王也安葬在此地。教堂新增建築所受的影響,大體來自亨利三世在法蘭西諸如亞眠等地觀看過的那些教堂;看到它,尤能使人想起巴黎的聖沙貝拉教堂。出生於俄羅斯的法國畫家和雕塑家安托萬·佩烏斯內,就曾把它描述為「英格蘭哥德式教堂中,最法蘭西化的一座」。

包括牧師會禮堂在內,教堂大部分在1254年前竣工。1413年,亨利四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例行祈禱中突發疾病,被抬進耶路撒冷禮拜堂后不治身亡。莎士比亞的《亨利四世》第二幕提及這一事件,為了藝術效果,他添加了亨利王子在奄奄待斃的父親面前試戴王冠的情節。

1540年修道院解散,原本由威斯敏斯特教堂領受的資金被轉送給聖保羅大教堂,因而產生了「搶彼得之錢付保羅之債」(東借西還、剜肉補瘡)的成語。自此,威斯敏斯特教堂變成了單一的大教堂。奧立弗·克倫威爾處決了查爾斯一世,並以「護國主」的身份從1653—1658年統治英國,而他的將士們佔領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那裏,他們「拆毀聖桌前的欄桿,於七月酷暑中將它們當場燒毀;並且罪惡地褻瀆聖桌本體,把煙草和他們面前的所有物品都堆放到桌面」。克倫威爾也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不過在「復辟運動」中被掘屍砍頭,隨後埋在歷代所用泰伯恩法場的絞刑架下,那地點臨近今日倫敦的大理石拱門。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在倫敦1666年大火災後為它設計過眾多教堂的克里斯托夫·雷恩勛爵,對威斯敏斯特教堂做了部分修復。18世紀以來,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增添的紀念碑和塑像如此之多,竟使它原來的建築形態變得模糊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誰能破解《達・芬奇密碼》:達・芬奇解碼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誰能破解《達・芬奇密碼》:達・芬奇解碼
上一章下一章

威斯敏斯特教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