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有紅鬍子的人」

「蓄有紅鬍子的人」

1940年7月31日,貝爾格霍夫大本營。

天氣儘管非常炎熱,可是會場緊張肅穆的氣氛卻壓迫得每一個人喘不過氣來。神情嚴肅的希特拉把德軍最高將領召集到一起,對部屬進行了一次長篇訓話。希特拉以鼓動者特有的腔調嚷道,英國之所以不肯屈服,是因為把希望寄托在蘇聯和美國身上,而一旦蘇聯被擊潰,日本在遠東地區的勢力就會膨脹,使得美國的手腳被束縛住,從而使英國的希望破滅。

說到這裏,希特拉停頓了一下,眼睛掃視了一遍在座的各位將領,看到他們正聚精會神地傾聽自己的講話,不由得提高了嗓門,揮舞着手臂大聲叫嚷道:「應該把俄國消滅掉,期限——1941年春。我們要迅速打敗俄國,越快越好。只有以迅猛的突擊,一舉徹底摧毀整個俄國,我們的作戰才有意義。」

最高元首的話,猶如一塊石頭投進了平靜的湖面,頓時激起了很大的反響。剛剛還非常安靜的會場馬上就變得熱鬧起來,人聲鼎沸,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驚奇和興奮。陸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站了起來,對元首的決定作了補充發言:「第一個突擊目標是基輔,然後進軍第聶伯河。」

8月1日,馬克斯少將向總參謀長哈爾德呈報了對蘇作戰的第一份確切方案,「閃電戰」思想是這一方案的基礎。馬克斯建議組建兩個突擊集團,任務是猛烈推進頓河-高爾基城-阿爾漢格爾斯克一線,爾後攻佔烏拉爾。戰爭的重點是攻佔莫斯科,因為這將導致蘇聯停止抵抗。計劃預計擊潰蘇聯需耗時9至17周。在此計劃的基礎上,德軍總參謀部又進行了修訂和改正。8月底,德國對蘇戰爭計劃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畢,取名為「巴巴羅薩」計劃。

「巴巴羅薩」是德語Barbarossa的譯音,意思是「蓄有紅鬍子的人」,這是德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之所以將它選為對蘇作戰計劃名稱,主要用意就是要使對蘇戰爭帶有「聖戰」色彩,進一步有效地「消滅俄羅斯的有生力量」。

從1940年秋天起,德軍司令部指揮官開始進行司令部導演——在地圖上演練即將發動的戰爭行動。12月5日,希特拉的大本營。

時令已經是寒冷的冬天,凜冽的北風將迎風飄揚的旗幟吹得呼剌剌直響。冒着嚴寒匆匆趕往大本營的德國高級將領,不由得將大衣緊了緊,低着頭匆匆忙忙向會場走去。

望着再次被召集到一起開會的將領們,最高元首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說道:「攻擊俄**隊時,不應該把他們壓縮到一起,因為那樣做是危險的。我們的進攻一開始就應該把俄**隊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他們憋死在『口袋』里。」

德國將領們都被希特拉的「雄心壯志」折服了,不由得紛紛點頭稱是。顯然,最高元首的形象在他們的心目中變得更加高大。

1940年12月5日,希特拉站在巨幅地圖前,長時間地盯着莫斯科,陷入了沉思。這時,秘書敲門走了進來,將一份文件送到了他的案頭。

希特拉走了過來,拿起文件,「巴巴羅薩」計劃幾個字迅速跳進了他的眼睛。希特拉坐下來,一頁接一頁地仔細看了起來。他邊看邊做修改,很快就將這份文件看完了,然後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思忖著下一步的作戰方案中的細節。

12月18日,希特拉正式簽署「第21號指令——巴巴羅薩計劃」,批准了德國對蘇戰爭的最終計劃。

這份計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其總目標的概述,第二部分列出了德國在反蘇戰爭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關在陸地、海洋和空中實施軍事戰役的計劃。

指令一開頭就指明,必須在英國戰役結束之前,德國武裝部隊就準備好以快攻戰擊潰蘇俄。計劃規定的當前和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在出其不意的戰役中通過坦克的高速奔襲突破」,把紅軍主力消滅於西部邊界地區。

指令還限定了時間條件,這實際上是希特拉慣用的欺騙手法。希特拉的部屬當中有不少人都擔心入侵蘇聯要帶來種種風險,特別是要面臨兩線作戰。因此,希特拉認為,像「巴巴羅薩」這種風險性很大的作戰計劃,必須用一個精心策劃的欺騙方案偽裝起來。

「巴巴羅薩」計劃的理論基礎是「總體戰」和「閃電戰」,體現了德軍的主要軍事學說,這兩種理論被法西斯譽為德**事藝術的最高成就。顯然,希特拉也對此感到洋洋得意,在各種不同的場合都大肆吹噓這是德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作戰計劃。

對於這樣一份決定德國戰爭命運的計劃,法西斯採取了最嚴格的保密措施。「巴巴羅薩」計劃當時只複製了9份文本,其中1號、2號、3號文本分別呈報陸、海、空三軍司令部,其它6份由德軍統帥部存檔。除了統帥部的核心成員外,其他人要想看到這份計劃,真是比登天還要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的重現:血捍莫斯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歷史的重現:血捍莫斯科
上一章下一章

「蓄有紅鬍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