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3)

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3)

錫有一個溫馨的家:我們育有二子二女,四個孩子在陽光下成長。雖然生活並不富裕,靠薪金度日,卻也其樂融融。四個孩子四條紅領巾、四名共產黨員……

到畢業分配,小女兒首先報名到黑龍江的生產建設兵團,一干10年,是勞動模範。老二、老三進工廠,很快被評為廠先進、局先進,把獎狀拿回家來。我們的老大雖是殘疾人,但他殘而不廢。他搞技術革新,有發明創造,提高效率幾倍,曾連續被評為北京市的勞動模範。他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國家總理握手合影的照片,曾懸挂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裡,報刊上也屢次刊登他的先進事迹。此時我也兩屆被選為北京市東城區的人民代表,光榮地出席了「北京市文教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大會」(也稱「群英會」)。不久我們家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

錫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里。

九、從事成人教育

在北京,錫轉入了另一教育領地。他到煤炭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五四七廠的業餘學校教工人、教幹部,提高文化水平。每天早晨騎自行車去北郊上班。他勤勤懇懇,向工人學習,頗得好評,他曾獲得部局級「先進工作者」稱號。只可惜光榮的時刻太短暫了。反右鬥爭開始了,只因他諍言教育現狀,加以出身問題,又去過日本,竟在運動後期,他王錫的名字被填入右派名單里了。他被遣送到北京西郊石景山吳家村北京重型電機廠勞動改造,參加建廠勞動,很艱苦,勞動量很大。但他不怕累,不畏苦,還廣泛接觸工人、幹部。如市勞模王維剛,工人出身的對聯專家常治國等人,都成了他密切過從的好友。他漸漸被廠里發現:王錫很有學問,是個人物,要發揮這個摘帽右派的作用(他是最早摘掉右派帽子的人之一),讓他到廠教育科來工作,輔導大專班學員,學習毛主席詩詞。孰料此舉竟轟動了7000人的大廠,從書記、廠長,到車間主任,紛紛來聽王錫老師講課。教室小,就搬到大禮堂上課,而後來的人仍然沒有座位,只好站在門外,蹲在窗台上聽講。工廠里掀起了大學毛主席詩詞的高潮。幾十年過去了,那當年的青年學員已成老工人將退休,王錫辭世10年了,至今還有人想起那「鐘山風雨起蒼黃」一句詩,王老師講了兩個鐘頭。

十、退而不休

「史無前例」的10年過去了,我們已臨退休之年。錫卻退而不休,許許多多的工作在向他招手。他先抓空把當年存留的焦裕祿事迹剪報整理、粘貼、裝訂成冊,親筆題寫書名,裝潢得很漂亮,當成文物,保存起來,放在書櫥中顯眼的地方。他還拿出幾十年前編寫的《兩宋詞人編年》底稿,進行梳理、修補,準備有機會出版。他很喜歡年譜學。老友郭耕三先生用計程車把他接走,去為中華書局出版古籍斷句標點。老同事賈維因辦學,成立輔進補習學校,他鼎力支持,由老伴或子女接送去上班,從不推卻。高考恢復了,他的學生、親朋的子女,以及鄰居的孩子紛紛找他輔導功課,他深深同情這些被耽誤了的一代,和他們結成忘年交。

就在此時,由於過分的勞累,及常年高血壓,他患上腦血栓,右偏癱,半身不遂了。醫生囑他要多活動。我陪他去景山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散步。在老松古柏間的休息椅上看人們打太極拳、練鶴翔庄。他也躍躍欲試,可腿腳不聽他指揮,他只能看,不能練。他的學生楊乃濟來家看望他,告知先生,為拍電視劇《紅樓夢》,在北京修了大觀園,即將建成開放。大觀園就是他設計的。楊乃濟深諳王錫老師學識淵博,功底深厚,對北京故宮了解頗多,即敦請老師撰寫這方面的文章。《宮女談往錄》長達20多萬字,就是在患半身不遂后,用左手托著右手艱難地寫成的。這是他畢生最後一部著作,字跡凌亂是難免的,我經常為他謄清,幫助他查找或核實材料,並往返於東四演樂衚衕和故宮內紫禁城出版社之間。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在《紫禁城》雜誌上連載,到90年代初,集結成書。楊乃濟為書寫序言,這一切錫都很清楚。他拿到《宮女談往錄》初版的樣書,是坐在床上看的,戴著老花鏡,校訂一些錯字。

1992年9月2日,王錫因病辭世。他的《宮女談往錄》,卻在身後成了一本經久不衰的暢銷書。

人們懷念他,特別讚賞他的遺作《宮女談往錄》。1995年元月,由他的同事、同學及學生共同倡導發起、北京二中校友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召開的「清代題材文藝暨金易作品研討會」在恭王府內舉行。二中校友會名譽會長、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先生致辭。參加研討會的人有60多位文史界知名人士,如清史專家朱家氵晉,著名的文藝評論家李希凡,人民教育家韓作黎、陶西平,現代文學作家韓少華、從維熙、楊乃濟、尹世霖、陳援、鄭思波以及原紫禁城出版社的社長李毅華等人。他們都對《宮女談往錄》一書給予相當高的評價,認為《宮女談往錄》是又一部「白髮宮人說天寶」的著作,是「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能「尊重歷史」,又達到「真善美辯證統一」的「高水平、高品位、高檔次的紀實文學作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清廷規章條例概要:宮女談往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清廷規章條例概要:宮女談往錄
上一章下一章

附二:相濡以沫五十年(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