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北京(1)

改造北京(1)

來自四川興文的13個莊稼漢掄圓了鐵鋤,大塊大塊的木頭從屋頂上滾落下來,瓦片被雜亂地堆在一旁,磚牆在咣咣震響聲中呻吟著,化作一片廢墟。一時塵埃瀰漫……這一幕發生在1998年9月24日,這一天成為了北京粵東新館的祭日。100年前戊戌變法前夕康有為在這裏成立保國會的歷史,從此化作無法觸摸的記憶。拆除這處古迹是要它給一條城市幹道騰地方,拆的名義是「異地保護」這處文物。文物建築的遷移要先選好遷建地址並予騰空,測繪、攝像,建築構件要編號,原材料、原規制復原,由文物專業技術人員着手進行……然而,在莊稼漢的鐵鋤之下,粵東新館成了「破爛」。「有沒有文物人員指導?」筆者在現場目睹此景,對姓汪的包工頭說。老汪答道:「他們來看了一下,指了指幾件東西,說留下來,我們就動手了。」在老汪的引導下,筆者看到,幾塊雕花的木頭已被拆放在一處。「這就是他們要的。」老汪說,「還有幾塊石頭,嵌在牆裏,他們說裏面可能有字,也讓留下來。」「那些磚、瓦和木頭怎麼處理呢?」「我們拿去賣。」「能賣不少錢吧?」「賺不了錢。古磚沒人要,木頭也難找到買家,一塊瓦也只能賣四分錢、五分錢。」「老汪,你知道康有為、戊戌變法嗎?」老汪兩眼茫然。「知道孫中山嗎?」「當然嘍,這個房子還跟他有關係呀?」老汪眼睛大大的,皮膚黝黑。筆者跟他是6天前認識的。那是9月18日,他受工程部門委託,帶着鄉里眾兄弟來拆粵東新館的房子,沒想到剛把瓦片揭下來,就被叫停。原來有人告了狀,建設部門表示,要跟文物部門簽完協議后才能拆。折騰了幾天,眼下老汪終於做成了這筆生意。「我在北京拆了8年了,這種房子拆得多了。兩三個月前,國子監那邊的一個廟就是我拆的,那個廟真大。我們管不了那麼多,拆遷辦給我們錢,我們就拆。給我們錢拆故宮,我們也拆。」老汪說到這兒,電話響了。運輸車就要開過來,買家要來登門了。這個院子坐落於北京市宣武區南橫街11號,原為康熙時期大學士王崇簡、王熙父子的住宅,相傳也是明朝權臣嚴嵩的別墅。清末廣東人在這裏修建了在戊戌變法時期叱吒風雲的粵東新館。100年前,中華大地就像砧板上的一塊肉,長江歸英,福建歸日,德據山東,俄據東北,兩廣雲南為英、法所爭,台灣被日寇佔領。甲午之戰,中國慘敗,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決心「盡革舊俗,一意維新」,開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1898年4月17日,這個院子擠滿了二百多個讀書人,康有為振臂高呼:「吾中國四萬萬人,無貴無賤,當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如籠中之鳥,牢中之囚;為奴隸,為牛馬,為犬羊,聽人驅使,聽人宰割。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變。加以聖教式微,種族淪亡,奇慘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一席話道出亡國慘圖,眾人淚如雨下。這一天,全國性維新派組織——保國會在這裏成立了。康有為草擬了《保國會章程》:「本會以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思維持振救之,故開斯會,以冀保國,名為保國會。」在此前後,北京知識界成立的各種學會達十餘個,其中保國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這些學會的成立及其活動,漸漸喚醒民智,變法維新的呼聲日益高漲。光緒皇帝接受康有為、梁啟超等的變法維新主張,於1898年6月11日詔定國是,宣佈變法,戊戌變法運動自此拉開序幕。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戊戌變法失敗。9月28日六君子菜市口刑場就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孫中山為彌合南北分裂,鞏固共和制度,應袁世凱之邀,於1912年夏抵達北京。這一年的9月11日,粵東新館又是一片熱鬧的場景,孫中山來到這裏出席廣東老鄉為他舉辦的歡迎會。梁士詒為歡迎會主席,登台述歡迎之大旨,孫中山發表重要演說,提出海南建省、引進外資、興建鐵路等主張。如今,孫中山的這些願望,均已成為現實。可是當年回蕩着他鏗鏘話語的院落,成了一堆瓦礫。粵東新館是北京市宣武區文物保護單位,共分東西兩個院落,東院是主院,當年保國會成立及孫中山發表演說即在這裏,而修馬路「遷建」的對象正是它。按計劃,東院將被移至西院北側。可是,所謂「異地保護」已是空談,包工頭老汪不但把它砸掉了,還把它賣掉了。主張「遷建」者認為,東院僅存保國會正房、配房等建築,均已破舊,而戲樓、花園已無存,原址保護技術上雖可行,但「代價太高」。這一觀點遭到諸多學者的強烈反對,他們提出,粵東新館院落保存完整,戲樓等完全可以恢復。道路為文物讓行,在北京建設史上並非沒有先例。1998年9月21日,正值戊戌政變100周年,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燮、原國家文物局顧問謝辰生,就粵東新館的保護問題發出「刀下留館」的呼籲。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復活北京城半個世紀的滄桑回憶:城記
上一章下一章

改造北京(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