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徐晃傳(一)

張郃、徐晃傳(一)

張郃傳(一)

張郃(?-231年),生出年月不詳,寒士,字儁乂,河間鄚人。五子良將,在歷史上的名望和勇猛更甚樂進,于禁。

東漢末年,應募參加鎮壓黃巾起義,后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袁紹,任校尉。

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河北四庭柱之一,后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

張郃為什麼比于禁,樂進更知名留世,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三國演義著墨點比較多。

第二點:官渡之戰,曾提出救烏巢之計,袁紹拒絕採納張郃的建議。

第三點:棄暗投明,背袁紹,投曹操。

第四點:街亭大敗馬謖。

第五點:張飛大敗張郃,為張飛做了配角。

曹操的光芒太盛,曹操手下的武將都難有表現的機會,在曹操的指揮下,戰績都還不錯,不管是平叛,還是隨曹操出征,也沒有什麼鬥智斗勇的事迹和表現。

我們在玩三國遊戲時,張郃這個角色,算是比較穩的一個角色,忠誠度高,能獨領一軍作戰。

曹魏的五子良將和蜀漢的五虎上將相比要差上一籌,曹魏的寒門將領注重的是忠誠度,執行力,沒有什麼個性化,出身都是寒門。

五虎上將歷史知名度高的原因,是三國演義中保留了他們的個性,趙雲一身是膽,關羽忠誠高傲,張飛嗜酒如命,黃忠老年壯志,馬超羌胡膽寒。

五虎上將個性鮮明,五子良將除了張遼沉穩,武勇,膽大心細之外,其他幾將都沒有什麼突出的個性。

五子良將的武藝,排在二流武將之列,曹魏名將是很多的,在曹操的帶領下,克袁術,戰呂布,征烏桓,這些功勞都是曹操的,而曹魏戰將不出名就很正常了。

關羽,張飛跟隨劉備到處流浪,經常吃敗仗,后打贏了幾場仗,也大多是諸葛亮,龐統,法正的功勞,這些功勞分給了武將,也是一種政治需要。

張郃之死也有很多分歧,有人說是司馬懿害死的,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不叫張郃追擊,張郃就不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也就不會身亡。

張郃是五子良將中最長壽的一個,官職也是最高的,任征西車騎將軍,僅次於當時司馬懿。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后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馬謖,迫諸葛亮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231年,領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陳壽評價:「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註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赤壁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讚「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后,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與夏侯尚一起攻克了上庸,但是,卻未能攻克江陵。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利用袁紹死後袁譚和袁尚爭立後嗣的矛盾,發兵北上攻打冀州。

曹操包圍了鄴城,攻破了邯鄲,易陽令韓范詐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臨城下,給韓范寫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陳明利害,勸韓范投降。韓范被說服后改變主張,決定以全城投降。

徐晃勸告曹操說:「如今袁譚、袁尚還沒有被擊敗,沒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滅了易陽,明日那些城池都會死命防守,河北就沒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請求您招降易陽來給各城看,那樣他們都會望風歸順。」曹操採納他的意見,封韓范為關內侯。接著,又收降了涉縣(今河北涉縣西北)長梁岐,同樣賜爵關內侯。曹操能夠很快翦除鄴城羽翼,攻克鄴城,奪得翼州,和他聽取了徐晃的這一建議是分不開的。

旋即徐晃又攻毛城(今河北涉縣東南),設伏兵大敗袁軍,破三屯。之後,隨曹操在南皮(今河北南皮)大破袁譚,袁譚被曹軍所殺。徐晃又平定平原叛賊。建安十二年(207年),徐晃隨曹操北征烏桓,在白狼山之戰中,受張遼的指揮,大敗敵軍,蹋頓及名王以下10餘人被殺,曹操最終討平烏桓,徹底剷除袁氏殘餘。徐晃因從征有功,而被為拜橫野將軍。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后,親統大軍十餘萬南征荊州,欲吞併江南、統一天下。徐晃隨曹操出征,攻中廬、臨沮、宜城地,又與滿寵在漢津征討關羽。后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為孫劉聯軍所敗,曹操留徐晃與征南將軍曹仁共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同年,徐晃還與曹仁在江陵共同抗擊吳將周瑜的進攻。

建安十五年(210年),徐晃隨夏侯淵去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斬其首領商曜。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曹操發兵進取關中,徐晃奉命屯守汾陰,以鎮撫河東。曹操至潼關后,遇到關中馬超阻擊,不得前進。曹操問計於徐晃,徐晃說:「您已帶大兵到此,而敵人不再分兵守衛蒲阪,可知他們缺乏謀略。請給我一支精兵,渡過蒲坂津,作為大軍的先導,截斷敵人的後路,就可擒住他們了。」曹操至同意此舉,並派徐晃、朱靈率四千精兵從蒲坂津(今山西永濟、陝西大荔朝邑之間黃河渡口)乘虛渡過黃河。陣地尚未建成,賊人梁興夜間率步騎五千餘人攻徐晃,徐晃將其擊走,隨即建立了橋頭陣地。閏八月,曹軍從此渡河。九月,曹操又採納謀士賈詡的計謀,離間馬超和韓遂,最終大破關中軍,斬成宜、李堪等。馬超、韓遂逃往涼州(今甘肅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派徐晃與夏侯淵平定隃麋、汧諸氐,在安定會師。曹操還鄴后,又派徐晃與夏侯淵平鄜(今陝西省延安地區)、夏陽余賊,斬殺梁興,降三千餘戶。

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徐晃隨曹操征討張魯,徐晃因功升為平寇將軍。不久,解將軍張順之圍,擊陳福等三十餘屯,皆破之。同月,曹操回鄴,任夏侯淵為都護將軍,率徐晃與張郃駐守陽平關(今陝西勉縣西),以拒劉備,自己返回鄴城。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進攻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四月,蜀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張郃、徐晃等率軍阻擊。劉備派部將陳式等十餘營襲擊馬鳴閣(今四川廣元北),企圖切斷曹軍後方通道,被徐晃擊敗,蜀軍自投山谷,死者甚多。曹操聽說后,非常高興,給了徐晃指揮軍隊的符節,並下令說:「這一條閣道是漢中的咽喉險要之地,劉備想斷絕內外聯繫,奪取漢中。將軍這一舉粉碎了劉備的計劃,真是妙計中的妙計啊!」後來,夏侯淵陣亡,曹操親到漢中,撤出了剩餘的部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六月,劉備繼取漢中后,派孟達、劉封攻佔漢中郡東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勢力有所擴展。七月,孫權欲攻合肥,魏軍大部調動淮南防備吳軍。鎮守荊州的蜀前將軍關羽,抓住戰機,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荊襄(魏荊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陽郡治襄陽,今湖北襄樊)。

張郃是左將軍,徐晃是右將軍,兩個人軍事能力都差不多,優秀的將領。

徐晃有兩大戰績是比較知名的,一是渭南之戰,與朱靈一起偷渡渭水,截斷馬超的後路,贏得渭南之戰的勝利,二是解圍樊城,大敗蜀漢五虎上將關羽,關羽和馬超也都算是間接的敗在徐晃之手。

徐晃一生比較節檢,為人低調,可能是以前挾持漢獻帝的時候,窮怕了,經常沒飯吃所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群英風雲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群英風雲錄
上一章下一章

張郃、徐晃傳(一)

%